在我数十年的文学编辑生涯中,虽曾“客串”当过报刊的美术编辑,但对美术毕竟没有系统的专门的研究。之所以不揣浅陋想谈一谈沈家英的美术创作,一是与他是多年的老朋友;二是他曾长期为我任主编的文学杂志创作插图,他的作品早已引起我的兴趣。兴之所至,来个“隔山观景”,应该也是有意义的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从事文学组织工作的过程中,因参与主编当时粤北唯一公开发行的文学月刊《南叶》杂志,曾与本地区的美术家们有广泛的联系,沈家英是其中一位热情为我们刊物创作插图和封面设计的本土画家。当时他的钢笔插画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的画的都是我们身边所见的人或物,又不是照相机式的翻版,而是有自己的审美眼光与风格追求,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此刻,一本近些年创作的精选画集,给了我们一次集中欣赏他的创作成果的机会,这是值得高兴的。
绘画这种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纵观沈家英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钢笔画、水彩水粉画、水墨国画和版上丙烯等几类,内容则以风景居多。
谈起风景画,在西方,早期大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15世纪风景画独立成科,德国画家A.丢勒的水彩画和A.阿尔 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地方志性风景画。该画种成熟于17世纪的荷兰,J.van雷斯达尔、J.维采尔、M.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有较大贡献。18世纪的英国画家J.康 斯特布尔使风景画取得决定性发展。其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态度,影响到法国印象主义画家。19世纪的画家还注意表现高山、大海、晚秋、晨雾等前人未描绘过的自然风景。以C.柯罗 、J.-F.米莱为首的法国巴比松画派,开始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表现风景。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画家以明暗和色彩的微妙协调使风景画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沈家英接受过系统而全面的学院教育,显然,无论是思想还是技巧上都可以看出欧洲的风景画传统的影响,并在借鉴中有自己的领悟与创新。他的画作有巴比松那田园诗般的脉脉温情,也有印象主义的光色颤动与缤纷;他找到了表现主义的主观情感,攫取了现代主义的多姿多彩……同时,沈家英作为一个长期在本土从事美术教育的画家,对传统中国画和诗词歌赋中讲究意境、虚实结合的审美观念也是耳濡目染和心领神会的,他不仅以意象表达自然形象,更是抒写了中国的文化意象,尤其是中国敦煌艺术中非凡想象、理想和现实巧妙融通、单纯用色与朴素造型等东方艺术给他以精神滋润,并以他所知的中国美学传统和绘画方式来实践这种东方艺术精神,以风景探求“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
在这个艺术崇尚观念的时代,一般文艺评论不愿多谈甚至避讳谈论技法和技巧,然而,我必须承认沈家英作品中的技法、技巧却使我颇感兴趣。虽然他的作品样式多种多样、内容千差万别,但是他的线、色组织与运用独具匠心,有时为了线条的提炼、组织,同一片风景或同一棵树他甚至画很多张,尝试不同的线条韵味,探索不同的画面形式;也有时为了画面中的某块色彩,他不惜冲洗、覆盖、打磨、刀刮等等,甚至推倒重来,或用多种底版材料尝试,直到他满意为止。而且,即使已经完成的作品,他也会摆到客厅里饭桌旁、卧室里床头边,为的是吃饭、喝茶、起卧时不经意发现其中的不足或不完美处,忘我地工作常常以至深夜却浑然不知,可见,他的技法何止仅仅关乎技法本身呢!
我喜欢欣赏沈家英的作品,祝愿他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向艺术的高峰不断迈进!
2011年3月16日于粤北山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