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打秋千
 
打秋千
  文 / 张娟娟
                     
    


     清明节打秋千,不知从何时兴起,未作考证。以前除了清明前后,平日里是没有秋千可玩儿的。现在公园里,铁链做绳索的秋千常年悬挂,随时可以荡一荡。只是荡这种秋千,我没有打秋千的感觉。故乡的秋千,早已种在我的骨子里。
     故乡,清明的秋千要提前许多天准备,有时从正月就开始筹备了。两丈多高的竹竿秋千,要有经验的匠人精心制作,打秋千人的安全就系在这手艺上。这种秋千荡起来,打秋千的人神采飞扬,看得人既兴奋不已又惊心动魄!
     做竹竿秋千,先要备几根盖房子用的檩条,要两丈多长,秋千的高低就由它决定。立柱四根,横梁一根,粗细相当、两丈左右的老竹子两根。那竹子是要连根刨出,根结的大小很重要,踏板就直接放在竹根上。秋千的关键是秋绊,就是竹子和横梁的连接部分。
     秋绊是能用火烤弯曲的柳树枝干做的,柳树干弯曲成环状,再用牛皮绳或者葛条(泡软的)与竹竿的顶端捆绑成一体,秋绊要像竹子长出的,不能有一点松动,就靠它在横梁上转动了。檩条深埋成秋柱子,架上横梁,秋绊挂在横梁上,踏板套在竹根上,一个两丈左右的大竹竿秋千就做成了。
     荡这种秋千技术要求高,随着秋千的摆动,秋绊在横梁上转动,慢慢就会向中间靠近、合拢。秋千的横梁有一丈左右,一旦秋绊靠拢小于踏板,就很危险了。这种秋千最怕扭转,秋千一扭,竹竿爆裂,秋千立刻坏掉。因此,打秋千首先要学会豁秋。豁秋,就是把秋千的竹竿抬起,带动秋绊,往横梁边缘挪动,先豁开一边,再豁开另一边。不会豁秋,只能是上秋千前把秋绊挪到横梁最外边,晃荡到秋绊一靠近,地面上的人把秋接住,下秋。
     这种大竹竿秋千,踏板离地面较高,一般在半米到一米之间,秋千由地面上的人跑步送出,这不光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如果是两个人送秋,只要步伐一致,跑步送出后迅速从两边闪下,还好点。一个人送秋,秋千的踏板从送秋人头顶掠出,讲究的就是个快,不会送秋的人,轻易不去。没人送秋,一般秋千荡不起来,这秋千太高大。
     秋千只要立起来,想打秋的人实在太多,青年男女、中年人都跃跃欲试,小孩子抢到秋千的机会太少,大多数小孩只是会拜秋(就是在秋千荡起的最大半径,一蹲一起的用劲),一般不会豁秋。等候的时间久了,大人们会让两个小孩同时上去,两面相对,四脚交叉站好,秋送出去高一点,荡玩一会儿。也会让秋千打得好的大人带一个小孩玩,胆子小不敢让秋千荡高的小孩,高手不愿带。我一天到晚站在秋千下面等机会,不知什么时候学会了豁秋,总觉得秋千打不过瘾,很少有机会一个人上去,好好打一回秋,天天遗憾着。
     我们村子很大,尽管不是每个生产队都立秋,从南头到北头(不包括河东),立六七杆秋没问题,我几乎每个队的秋千都去过,不是自己队里的秋,打的机会更少。我总是希望有机会多打一会儿秋。
     记得那年清明节后的哪一天,下午放学我回来晚了,已近黄昏,我从村子中间抄近路,忽然看见一队饲养圈广场上,一杆高大的秋千孤零零立着,没有一个人玩,我兴奋地跑了过去。这杆秋千太高,仰头看横梁几乎不很清楚,超过两丈了吧,不管了,第一次抓到没人抢的机会,兴奋淹没了一切。
     我取下书包,迅速爬上秋千。秋千的竹竿有些粗,我的小手刚刚抓到一半,踏板离地面也太高,试了几次,秋千荡不起来。我想了个办法,站得远远地,把秋千踏板提到胸前,一只脚在胸前提起,脚尖触着踏板,迅速抬起地下那只脚,蹲上踏板,立刻站立起拜,一下两下,秋千出大门了(荡出了立柱),秋千打起来了!
     我高兴呀,今天可要好好过过秋瘾。我一蹲一起用劲的拜秋,耳边“呼”、“呼”的风声,那个痛快。不时抬头看秋绊,豁秋、拜秋,拜秋、豁秋,正打的起劲,忽然觉得秋千轻了,拜秋不费力了,整个秋千、整个人轻飘飘的。我抬头一望,一眼看到学校的外围墙、村外的河堤坝、堤坝中一股不大的河水、河那边东车村一排排的白杨树••••••我的头发根“嚓”竖了起来,脑海中立刻响起大人说起的“秋拜平了”,我把秋千打的和横梁一样高,再高就危险了。脑海中想着男孩们说过的话,“双手一定抓紧”、“不能闭眼睛”、“不能低头看”。我屏住呼吸,手心里满是汗水,腿微微有些打颤,深深闭一下眼睛马上睁开。
      秋千这时在最大摆角,下落的速度很慢。我试着坐了一下,不行,更害怕。只能全神贯注直直站着,横梁上两个秋绊豁的很开,一时半会合不拢。秋千慢慢地落下,再升到对侧同样高度,我定定神,向远处望去。穿过高大的桐树顶,我看到一个个院子的房顶、屋脊、挑檐,到背面我回头看到公社的大院子。不知荡过几个来回,猛然听到一声惊呼:“谁在秋上!”低头看到对面院子一位大婶仰着头,再次升起,看到大叔冲大婶摆手,可能怕吓着我吧。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秋千慢慢平稳下来,坐到踏板上,脚尖触到了地面。一阵风来,不由打了个冷颤,我出了一身汗。那一年,我刚刚十一岁。
     有过这次经历,以后打秋千,我只荡到一半,再不往高荡,后怕了。再后来,我根本没时间打秋千,排练、演出占去了我全部业余时间,县城、洛阳、宜阳不停地奔波,几乎忘记怎么打秋千。2004年随自助旅游团去了养子沟,半山腰竟立了许多秋千,虽然钢铁框架铁绳索,可那高大与竹竿秋堪有一比,我上去竟然拜了起来,还是只有我打的高,又过了一次秋瘾。

                                       2011.02.20
2011/3/22 14:21:30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4 篇︱已被阅读过 743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8110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