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是我读书生涯中收获较多的一年。有人说,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还没有读够啊?其实,于我而言,于我们的教师职业而言,读书,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读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超越功利层面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方式,“读书生活化,生活读书化”。
小时候喜欢读书,有那么一种强烈的渴望激励着我,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想实现“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从小学读到中学,再读完中师,参加工作以后又读完大学,虽然有兴趣在其中,但功利性的成分居多――既是为职业的需要,也为工作的需要,还为职称评聘的需要。而现在,当一切似乎都处于“不惑”的时候,才懂得有一种生活方式叫读书。
读书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种享受;或者说读书本身就是在享受一种生活。
书好似森林,可以栖息我们疲惫的心灵;
书仿佛甘露,可以滋润我们龟裂的心田;
书犹如良药,可以医治我们心头的创痛;
书像隔音壁,可以屏蔽凡尘俗世的喧嚣;
书如同砖瓦,可以构筑知识与人格的大厦。
静下心来仔细品评,才觉得自己的生活早已经离不开读书。如果生活中的哪一天因为忙碌,因为懈怠,要真的少了读书,就会感觉若有所失。
读书应该有三种情况:
一是“要我读”。我想小时候的我就是这样,怕干笨重脏累的庄稼活,害怕繁重的体力劳动。父母谆谆告诫我,想要改变命运“鲤鱼跳龙门”,就只有刻苦读书,他们也不想让儿子再重复他们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命运。
二是“我想读”,这是读书的第二种境界。这种境界的人应该居多,我想,许多爱好读书的人就是如此。
三是“不能不读”。这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因为对这些人而言,读书已经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当中,读书就是享受生活,读书就是点缀生命。
我不敢说自己已经达到了这种极高的境界,但至少我已从书中品尝了“甜”和“乐”。古人读书有“头悬梁,锥刺骨”,有“凿壁偷光”,有“囊萤映雪”等等催人泪下的故事,这种带有几分悲壮色彩的“苦读”我是从来没有感觉没有体会的;倒是“如味膏粱,如饮醇酒”的快感我有更多更深的体会。
想起过去的那些日子,一捧到自己喜欢的书手不释卷,就会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读不快的事情常常发生。常常凭兴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常常凭感觉,阅读,体会,感悟,若有所思。有时候也会像凿壁偷光的匡衡让隔壁微弱的灯光驱散自己心头的黑暗;有时候也会像囊萤的车胤与映雪的孙康一样让书籍擦亮自己的第三只眼睛。但是,惭愧的是,我不如他们,他们不但享受了读书的生活,还创造了读书的人生。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种信念会永远激励人们爱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有些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会荒废读书。茫然中的我一旦静下身心来,会立刻回到书的海洋中,寻感受读书的乐趣,找精神的慰藉。
读教育专著,可以夯实理论基础。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拥有教育智慧,才能敏锐地把握教育的发展机遇,推动教育的发展。读苏霍姆林斯基,读杜威,读陶行知,读那些教育家的专著,可以在这些经久弥新的经典著作中重新品味教育的哲理,探寻教育的真谛,挖掘教育的智慧,感受教育的魅力。
读畅销书刊,可以体验时尚人生。心中有爱的人,才能将爱播洒给别人;心中有阳光的人,才能营造阳光的世界。教育者的责任不仅在于拥有爱与阳光,更在于能将爱与阳光播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我们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应该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而那些诸如《细节决定成败》、《没有任何借口》、《小故事大智慧》、《羊皮卷》、《态度决定一切》、《情商》、《二十一天改变人生》等等的畅销书籍,不仅可以更加坚定自己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自己做事要超脱功利、淡泊处事的人生信条,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为孩子树立一个爱读书的良好榜样。
读专业书籍,可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处于信息社会时代,知识爆炸,知识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不时时更新,就会落后于社会。过去我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现在,这桶水如果静止不动,一桶死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这水,必须是一桶活水,一眼流动不息的泉水。不断读书,是一个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知识不会屈从于财富,也不会屈从于权势,拥有知识的人可以让学生由衷地折服。
读书,就应该是教师的生活,就像没有呼吸一样的生活;读书,就应该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读书,就应该成为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读书,像呼吸一样;让我们自由自在地读书,像呼吸一样。我们的生活会因此而趣味盎然,我们的生命会因此而丰盈润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