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韶关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老市民,对这座粤北山城近些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充满欣喜之情,尤其是一些新开辟的供普通市民休闲娱乐的西河健身广场、矿山公园等公共场所,更感到确实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值得赞许。
但,不可讳言的是,从总体上和一些主要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建设项目上看,韶关的城建规划是不能让人满意的。比如说芙蓉新城的建设,从提出到实施已经多少年了?至今依然是人流稀少空空如也,新建的够豪华气派的某局机关楼群远离中心市区,在可见的相当长时间内给普通市民办事带来诸多不便;体现韶关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风度楼文革中被拆除后,市民呼吁重建的建议至今停留在“规划”中,前两年却突然在莲花山上花几千万元兴建了毫无历史文化意义的“新古董”韶阳楼,为什么不能把这笔钱用来重建韶关的标志性建筑风度楼呢?韶关有“桥城”之称,三江六岸上有十多座桥,可惜的是这些桥不管新旧,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十多年前在一次拨尖人材座谈会上,时任教育学院院长的刘清涌教授曾提议:以不同颜色的建筑材料装饰不同的桥,形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虹桥,花很少的资金便可创造一个“彩虹之城”的新形象。建议切实可行,可惜的是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市一级和区一级一些规划缺乏长远目光,以致新建筑刚建好几年就变更用途造成浪费的亊情并非个别,比如某区一间完全小学刚刚花几百万资金改建扩建,不到两三年便变更为办公机关,以致出现了一个全国少见的配有塑胶运动场的区属局机关的怪现象!
话好象扯远了,本次讨论的是新图书馆的选址问题。其实,一个图书馆的选址,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划问题,它涉及到的是城市决策者的执政理念,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政绩为本”?我完全赞同吴明先生的建议和提出的选址依据。既然是公共图书馆,它不是某一个单位的资料室档案库,它理所当然要以所有市民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要尽可能考虑普通市民而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使用方便。前些时候新华网报道全国唯一允许拾荒者、乞丐进入阅读的杭州市图书馆,引来网民好评如潮。就当前实际情况看,进入公共图书馆借阅书报刊的读者,以在校学生等青少年群体和退休居家的老年群体为多数,这些人大都是“无车一族”,如果图书馆建在远离居民生活区的西联未来行政商务区,对于大多数普通市民来说只能是“敬而远之”了。作为一座数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光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显然是不够的。除市馆之外,各区是否也应有一些不同功能分工的图书馆,如科技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在一些房地产商集中建造的楼盘群中,是否也应有一些小型的图书阅览馆室?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市新图书馆应该考虑建设与下一级图书馆联网的网上阅览系统设施,以发挥更多的“资源共享”功能。
既然是“说了也白说”的闲话,我想借此来一次“白说还要说”,给决策者们提一个建议:现代城市少不了室外大型雕塑,韶关市北江路前些年建起了一个雕塑群,不知听从什么人的“馊主意”,以与粤北毫无关联的成语为主要内容,偏偏又不选那些有积极含义的成语,而出现了一些诸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贬义色彩的雕塑,被许多外地游客传为笑谈。韶关应该有最能代表韶关历史文化意义,又与长远的普世价值相通的标志性大型雕塑!以什么为内容?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有一个名牌精品栏目“天涯共此时”,以全球华人为主要宣传对象,持续多年广为世界欢迎。此栏目命名取自张九龄的传世诗作《望月怀远》中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是花几百万元兴师动众举行张九龄学术研讨活动吗?为什么不借这一个不花钱的广告,把它作为向世界推介韶关的城市名片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深刻丰厚内涵,既符合中国共产党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又符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共享共荣的普世价值观。在韶关城区选一个合适地点,比如尽快启动江心岛景观建设,在这岛上建立一座体现这一诗情画意的现代雕塑,将可能成为一座具有久远意义的真正标志性建筑!
【本文为应《韶关电视周报》之邀,参与韶关的城市建设规划讨论的意见稿。】
2011.4.3凌晨于粤北山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