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八面来风>>原立宪出巨资修建烈士陵园
 
原立宪出巨资修建烈士陵园
  文 / 本网通讯员



                ◆◆大连共产党员原立宪出巨资修建烈士陵园◆◆

                     【原载2011年04月04日 “ 新华网”】

      新华网大连4月4日电(记者闫平)共产党员、大连普兰店市房地产修建公司经理原立宪出巨资修建烈士陵园,感动无数大连市民。如今,这里已成为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4日,记者在大连普兰店市唐房革命烈士陵园采访时发现,不少市民自发来到这里,纪念和缅怀长眠于此的烈士。大连乐庭电线工业有限公司职工王小根说:“我们先到了关向应纪念馆,接着又来到这里参观。希望能让孩子永远记住这些为共和国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当他和家人得知这个陵园是原立宪个人出资修建时,赞叹不已。
    57岁的原立宪告诉记者,陵园内304位革命烈士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他们当中有身经百战的老八路,也有在解放战争中刚入伍的战士。他们为了党的事业,民族的利益,为了新中国的解放,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有80多位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他们没有看到黎明的曙光,也没有看到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大连普兰店市唐房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9年11月,由于年代久远,有的木碑腐烂、踪迹难觅,有的石碑残缺不全、字迹不清。2005年下半年,原立宪听说普兰店市政府要重修位于唐房社区的革命烈士陵园,就产生了个人出资修建的想法。“我找到市政府相关部门,市政府对此特别支持。”原立宪说。
    2005年12月,原立宪先成立史料小组,多次到档案馆、史志办等单位,从大量的资料数据库中查找烈士材料、事迹。接着,他和大家一道,在寒冬里认真对每座烈士墓进行清理、考察、论证、排位,用毛巾沾着清水,在冰天雪地里清洗木碑、石碑,终于制作出一份烈士墓准确无误的名录和分布图表。仅此一项工作就耗时三个多月。
     烈士陵园和纪念馆建设主要采用花岗岩石材和仿铜玻璃钢雕塑工艺。原立宪便从大连市最好的原料产地双塔镇找寻最好的材料,选用最好的能工巧匠进行加工、雕塑。他先后到北京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地学习、考察,行程上万里。本着对历史、对烈士负责的态度,对修建烈士陵园的每道工序、每个细节,他都亲自检查、亲自把关。
    经过近一年半的修建,原立宪个人共出资1300余万元,修建了普兰店市唐房革命烈士陵园、普兰店市唐房革命烈士纪念馆、普兰店市唐房社区敬老院等项目。整个项目占地25亩,其中烈士陵园及绿化工程占地面积8170平方米。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携家人参观的普兰店市妇联主席宋阁。她说:“这个项目的建设,既能使烈士们得到安息,也表明党、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据介绍,陵园已无偿移交政府,并由原立宪无偿管理。他说:“我愿意用一生的心血管理好烈士陵园,替烈士守好墓,像烈士儿女一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包工头"自费1300万修烈士陵园 资金紧张不得不卖掉儿子新房●

  原立宪,大连普兰店市房产处修建公司项目经理。2006年,他个人出资1300万元修建了南山烈士陵园。2008年1月,他被大连市委宣传部评为2007年度“文明的感动”人物之一。颁奖词这样写道:他为英灵修墓的同时也修补了很多活人的心灵。恢宏的烈士陵园、纪念馆以现实版集结号让迷失者在精神高地重新集合。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该过怎样有品质的生活,原立宪给我们做了一次激情的指引。
   虽然被评为“文明的感动”人物,但他遭遇的质疑却并未停息。其实,从陵园动工之日起,质疑的声音就从未停过:圈地、有野心、炒作、沽名钓誉……面对各种流言,原立宪最初还解释几句,如“敬重烈士”、“让烈士在好的环境中安息。好环境能影响人,改变人”等,但多数人在以实用主义价值观与原立宪对话时,其理解程度让原立宪索性以“没答案”回应。
  在接受记者采访,回忆修陵初衷时,这位在建筑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包工头”动情地说:“就是觉得他们(烈士)太寂寞了,寂寞得太久了,不应该呀!”原立宪的一个部下回忆,那一天,原立宪一个人围着烈士的坟头转悠了好久。

 
                 ●初衷:烈士墓碑缺损平时无人祭奠●

  2005年下半年的某一天,原立宪在开发太平工业园区的前期考察中,偶然发现南山烈士陵园。当时的烈士陵园与周边建筑相比,让他萌生“修一修”的念头。该念头源自他目之所及———坟头无规则排列。部分坟头前的长方形石碑碑体缺损,字迹模糊。碑文有的比较详尽,如烈士王树先墓,上刻姓名、籍贯、入伍时间、牺牲时间———1929年生于辽宁省岫岩县,1947年1月参加辽南独立师任4团战士,1948年3月在新金县普兰店牺牲。有些石碑仅有姓名,如烈士李玉助墓。另有一些坟头无任何标记。
  附近人家告诉原立宪,“平时没人来,清明时有个把人来。”
  原立宪从墓地转到“革命烈士纪念塔”处。他围着塔的四周转了数个来回。塔的左右两侧分别题记“为革命而来,为革命而去。我们的任务向革命勇往直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你们的事业与人民同垂不朽”。塔背面镌刻烈士姓名,共计187名。左下角题写:1949年11月唐房一所立。那一天,这片荒凉墓地对原立宪产生怎样的触动,他心底涌起怎样的波澜?原立宪避谈主观意识,而以客观感受替代:“就是觉得他们太寂寞了,寂寞得太久了,不应该呀!”那一天,据原立宪的一个部下说:“他一个人围着坟头转悠了大半天。”工人们在陵园外等得不耐,猜想那里面可能有他的亲人。最终,原立宪出来了,一脸肃穆的他只说了一句“咱们得给他们(烈士)修一修。”
     当时,普兰店政府刚重修完安子山烈士陵园,唐房南山烈士陵园亦在规划中。原立宪得知此事,请缨个人出资修建。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他拿到了这个项目。工人们不懂“修一修”意味着什么,而原立宪在转悠的过程中已在心中勾勒出草图。他为这张草图的付出是他始料不及的。这张草图从纸上矗立到地上,原立宪率领60多位工匠整整奋战一年。2006年4月5日清明,原立宪率员工祭拜烈士,翌日动工。他承担起硬件中每一环节的总指挥———设计、备料、装潢、施工、验收。室内资料的收集、考证、排位、装饰、布展这一软件亦他一人独撑。从动工之日起,质疑他动机的声音从未消停过:圈地,有野心,炒作,沽名钓誉……直面各种流言,原立宪最初还解释几句,如“敬重烈士”、“让烈士在好的环境中安息。好环境能影响人,改变人”、“民族魂”等,但多数人在以实用主义价值观与原立宪对话时,其理解程度让原立宪索性以“没答案”回应。他抱定“日久见人心”的态度,埋首修墓。

 
                  ●修陵:资金紧张不得不卖掉儿子新房●

  当陵园耗资700多万元时,资金周转的紧张迫使原立宪不得不卖房子,甚至卖掉儿子的结婚住房。儿子原理问四处借钱的父亲:“要是不修烈士陵园会咋样?”原立宪答:“会让我活得不安生。”
  2006年一年,被工人戏称“泥土人”的原立宪基本是“顶着两头星星”度过每一天。陵园外观取自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宛平雕塑园、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外景。纪念馆内数万张图片组成的革命长廊———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英烈事迹等为公开出版物的下载。如果说,硬件建设对从事建筑业20余年的原立宪来说较易操作,那么软件,史料考证、墓碑的精确排列让他“最费心思”。他的心思费在塔碑姓名不统一。烈士塔上的姓名,墓碑上没有,墓碑上有的,塔上没有。如烈士于之禄,1930年9月出生,辽东省新金县双塔镇村人,1948年2月参加革命,为辽南独立二师4团战士,1948年11月在新金县唐房牺牲。为核对清晰,三个月,原立宪泡在普兰店市民政局、档案馆、史志办查询烈士档案。同时,他走访了原辽南军区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及“四纵”老兵。七位军人从不同侧面回顾当年:国民党两个连的兵力扼守南山地区和新金县(普兰店)火车站。1947年,辽南独立师一团与敌交火中,由于对方火力凶猛,我军伤亡惨重。一些伤病员被安置在唐房辽南战地医院,人称“唐房一所”。86岁的谭芝贵描述辽南战场惨烈一幕:“营长和教导员被炸死,通信员、警卫员一个没剩,九个排级干部就剩我们三个人。我被子弹穿透了下巴,被战友抬到后方医院才保住性命。”80岁的军医张致文回忆:我在唐房一所呆了一年半。当时我们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员”。一场仗打下来,胶皮轱辘车就没间断过(送伤员),一天就接收上百个担架。
     张致文描述战时工作,“伤员有口气的时候,我们是医生,战士牺牲了,我们就是收尸队的。我们将烈士抬到后房(现为唐房社区),挖坑、埋葬,棺材都是老乡提供的。牺牲者中留下姓名、籍贯、部队番号、入伍时间的就插块木牌并写上牺牲时间。没名没姓的也插块牌子。”一年半,张致文送走多少烈士?他没给出具体数字。
  1949年,政府用石碑替代了木牌。
  最终,原立宪核实清楚280名烈士,其中有名烈士194名(含外国籍烈士16名:日本5名、朝鲜10名、韩国1名),无名烈士86名。就无名烈士产生原因,原立宪请教党史研究人员。据他们分析可能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来不及登记就已牺牲;二、写在木牌上的字迹经风吹日晒雨淋,模糊不清;三、别的地方曾出现过老乡为满足燃料之需,将木牌填进火炉做了燃料,此地不排除亦有类似情况。

 
                 ●质疑:民间的质疑声从年头传到年尾●

  原立宪依照“修旧如旧”原则在坟头上铺草、竖碑。他为烈士选择的是卧碑。没选择传统的立碑形状,原立宪的解释是,卧碑更贴近活人对亡灵“安息”的祷告。280块长1.2米、宽0.6米的花岗岩卧碑躺在翠草间。碑面一律镌刻八一军徽,生平依照原石碑介绍凿刻。陵园内摆放数块山石,石身上用红漆书写着“民族魂”、“军魂”、“怀念”、“亮剑”、“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等。墙壁上凿刻“精忠报国,浩气长存”。
  占地25亩的陵园分为四个区域,其特色有三:一、与陵园一墙之隔的是新建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敬老院及休闲广场。陵园与敬老院、休闲广场搁置一处,一般人视为非常规操作,而原立宪认为是和谐的,“先烈们看孤寡老人老有所养,看人们娱乐健身,他们会笑慰九泉的。”二、陵园进门左右两侧各安放一座汉白玉纪念碑,此为两个生于普兰店,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当地人———冷长海、程绍武。碑后有生平简介。三、纪念馆展览突出了东北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如塔山阻击战展板。单独一面墙以照片、画像、连环画介绍牺牲在普兰店的烈士。四、两座“英雄宝鼎”把守陵园门口。逢春节、清明、中秋、七月半,原立宪为他心中的亲人燃烧尺余长香烛。
  重修与兴建,原立宪共耗资1300万元。
  2007年初,工程结束时,质疑原立宪动机的声音仍在继续并添加新内容,“活人死人放一堆,不吉利”、“1300万给了死人还不如给活人”、“钱烧的”……民间质疑声,从年头至年尾。2008年1月18日,质疑者、半信半疑者在电视上目睹原立宪手捧鲜花及荣誉证书面对众人。该日,原立宪被大连市委宣传部评为2007年度“文明的感动”人物之一。


                    ●拐点:陵园迎来首批2000名扫墓者●

  2007年4月5日清明,陵园迎来第一批参观者———2000名由军人、学生、市民组成的扫墓队伍。该日,原立宪在烈士墓前摆放鲜花、苹果、酒,英雄宝鼎内香火熊熊。该月,居住在大连的冷英学听她一个远方亲戚说:“纪念馆里有我大爷的照片及塑像。”大爷,即冷英学父亲冷长海。冷英学半信半疑,尤其当听说是私人投资修建时,疑虑愈重。她怀揣“眼见为实”的想法来到纪念馆。当她目睹并触摸到父亲时,仍怀疑“天上掉馅饼”。
  近在眼前的父亲不由勾起冷英学往日思绪。1950年10月,大连火车站,7岁的冷英学牵着母亲的衣角跟父亲道别,父亲从火车车厢探出头叮嘱女儿:“好好念书,等我回来。”父亲几乎每月两三封家书。最后一封信写于1953年2月13日,“……我又被评为三等功臣。我在抗美援朝中立了二次功,争取五三年立大功。等抗美援朝胜利回国再见。”
  此信之后三四个月没有父亲音信,冷英学母亲“估计不好”。10月,街道居委会隐晦地告诉冷英学“你父亲立大功了”。该月,部队交来父亲遗物并告知他赴朝经历。1953年6月的一天,敌机轰炸中,冷长海头部、脚被炸伤。时任总后勤部粮库副主任的他拒绝了组织令他回国治疗的安排。他表示:“战争不结束,决不回国。”8月22日山洪暴发,粮库被冲毁,冷长海抢救物资时不幸遇难,年32岁。1955年4月18日,朝鲜追授冷长海一枚军功章。部队将一幅手绘的“烈士陵墓附近图”交给冷英学母亲。图上用红笔标明父亲坟茔的埋葬位置,其周边用蓝笔画出公路、铁路、桥河、河流标志。绘制时间为1953年9月。
  父亲牺牲后,母亲怀揣两个心愿:将两个女儿抚养成人;赴朝鲜为丈夫扫墓。后一夙愿,母亲直到1993年去世,仍为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及的梦。母亲抱憾离世前托付冷英学,“去朝鲜你父亲坟前取把土,我们就算合葬了。如果去不成,就影葬(空穴陪伴)。”现年65岁的冷英学为了却母亲夙愿及满足自己为父扫墓的渴求,至今受这一梦想折磨。“如果我也实现不了,我愧对老妈。两代人的念想啊!”半个世纪,两代人寄托哀思的形式是,逢清明,母亲在住家的十字路口处,面朝东北方向烧纸祷告或到父亲家乡王家村扫墓。冷英学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边、父亲的遗物中祭父。父亲日记中有首被改造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求解放,二者皆可抛”,该诗让冷英学解读了父亲的牺牲。父亲的一幅遗照让她认同了父亲的绰号“冷彪子”(大连方言:彪即憨或无私无畏)———他坐在树杈上,右手握手枪,目光冷峻。
     烈士陵园距王家村一公里。纪念馆内,冷英学首次目睹立体的,仿佛拥有血肉的父亲,连连叩头:“这下,我们可有祭拜的地方了。”“老大姐,咱老爹的雕像还有哪些不足,我们可以再修改。”原立宪诚征冷英学意见,冷英学敏感地捕捉到“咱老爹”三个字眼,这三个字让冷英学擦干的泪水再次涌出。自此,冷英学、原立宪姐弟相称。念及原立宪对烈士亲人般的情感,冷英学将父亲遗物《抗美援朝手册》、“政治手册”、立功证明书、日记、家信、照片、烈士陵墓附近图、三枚勋章等捐给恩人原立宪,“传家不如传世”。
  2008年2月8日(大年初二),冷英学家族十几口人齐聚烈士陵园。纪念塔前,原立宪已摆放八大碗酒及鲜花、馒头、供品等。冷长海塑像前,冷英学双手合十念叨:“您离开家乡58年了,家乡人给您接回来了,您付出了大爱,也得到了大爱,您多了个儿子,我多了个弟弟,女儿办不到的事,儿子给办了。”烈士陵园免费开放不足一年,现已接待3万多参观者。 “国防教育看唐房”,辽宁省国防教育考察组这样评价原立宪的作品。原立宪从事建筑业20余年,盖楼百十栋。他说:“除了这一座都是为活人盖的。”而这一座为烈士盖的房子让原立宪“最挂心”。最挂心作品距原立宪办公地六七公里,他隔三差五前往,“心里敞亮的时候去,有疙瘩的时候也去”。一看见国旗、军旗辉映蓝天,一听见它们猎猎作响,他“心里就踏实”。原立宪视陵园“精神家园”、“充电的地方”。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8年2月26日)

2011/4/5 6:12:24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762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4055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