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些年来,如果我还有被一个讲座震撼的时候,那就是现在这个时候,面对一个比自己年轻十几岁的年轻人,一位科学家,他正用平易的话语连接他的过去,他的所思所虑、所梦所牵。
单位每两周一次的创新人才培养讲座,今天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嘉宾,来看看他有多特别吧:刘若鹏,27岁,深圳光启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留美博士。(国家级)领军人才。“2010年度广东十大新闻人物”。站在台上的他很有魅力,这种魅力不是来自长相,虽然他长得周正而敦实,他的魅力来自他言谈中流露的情感和智慧,他传奇般的经历所传递的执着、勤勉、赤子情怀和人格力量,这是一个双手紧攥着梦想的人才有的沉稳和自信。
20多年前,记忆中还是一个以苦为乐的年代,曾经在作文本上写过牛顿说的一句话“天才是长久的耐苦”,写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的句子,但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走,这些已变得遥远,我们已习惯于停下脚步,城市日渐长高,我们的梦也日渐地苦涩和飘渺。
在梦想丢失的年代, “耐苦”好像变成了一种无奈,我们的日常用语变成了:祝你快乐!天天开心!尽管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大家还是要这么说,而且要说得真诚,好像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快乐是一件很亏待自己的事情。结果是,我们拼命地寻找快乐,却反而丢失了快乐。所以此刻,当我听到一个“80后”的年轻人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诫台下的师生“勤奋才有自己的未来,才有国家的未来”之时,着实让我有些兴奋和新奇了。
刘若鹏七岁在深圳读小学,算是一个成长于特区的“深二代”。2006年从浙江大学毕业,获美国杜克大学研究院全额奖学金,在杜克,他仅用三年时间就拿到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而且最后一年还是边做助教边完成学业的。刘若鹏年纪轻轻就在美国尖端科技领域崭露头角,成为美国顶尖大学的红人,以专家的身份进出美国五角大楼的重要会议。
2009年,刘若鹏率领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隐形衣”,可以引导微波“转向”,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这一成果在2009年1月16日的《科学》杂志刊登,刘若鹏是第一作者。这一成果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轰动。
刘博士说,他没有秘密,除了机遇,最重要的就是勤奋和执着。刘博士说,他的留学生涯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经常睡觉都照顾不上。美国的大学,大家都是这样,学习,社交,睡觉,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两样,因为时间实在不够。美国大学没什么学生玩游戏,而中国的大学,很少学生不玩游戏。这点是大家都有所耳闻的,我一位同事的小孩,在中山大学读到二年级后去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继续读大三大四,专业相同,语言也不是问题,但本来轻松自如的大学生活突然变得非常紧张,学习训练量大了几倍,每天都像上紧的发条,你得不断地转动自己才能跟得上。所以,有时奇怪怎么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小孩送到美国读大学,也许正是因为那边理念不同,努力程度不同吧,毕竟,现在也不是海归就吃香的时代了。
我们再来看看刘博士眼中的美国中小学。以前总有个印象,中国的学生学习负担比美国学生重得多。但刘博士告诉我们,情况不完全是这样。中国的重点中学,学习比美国一般的中学抓得紧,但和美国最优秀的中学比,国内的顶尖中学都还难望其项背,这不单是指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培养方式。美国政府很多年前就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又叫“天才训练班”,这些学生在小学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进行三次筛选,然后进入美国的重点中学进行特别培养,有些是师生一对一的培养。他在美国航天局工作的一位美国朋友的孩子,就是“天才训练班”上的一员,孩子读到五年级后,老师就课堂上给你一堆材料,让你去造飞机。
现在美国政治、军事、科技等关系国家命脉的领域,其实大多都是这些训练班出来的人在担纲,包括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其实也大多是从这些训练班里上来的,对于这些担负国家未来和希望的人来说,个人得失并不重要,他们视国家为已任,视学习为快乐,以为国家拼命工作为荣光。“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是深圳最优秀的中学生,也是中国最优秀的中学生,看看你们未来的竞争对手,看看他们如何度过每一天,你再问问自己,我做得足够好了吗?”“你们的校训里写着,每个学生都要有成为中华民族脊梁的追求,而你们中的许多人,将来要和这些“天才训练班”出来的学生竞争,和欧洲的学生、日本的学生、印度的学生竞争,而你们之间竞争,将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国,我们终究要自己站起来,让别人听听我们的声音,而不是从属于别人,只听到别人的声音。”
2010年7月,刘若鹏放弃美国方面的挽留,回国创办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致力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源头创新,让我们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来不再受制于人。光启研究院致力于国际新兴尖端交叉科技研发,其创建团队5名成员中年龄最大的才33岁,均来自世界顶尖研究机构且在相关领域取得过重要研究成果。现在研究院已经吸引了一大批世界各地的年轻的、端尖的科学家。是广东省首批引进的世界一流科研创新团队,创建团队之所以选择“光启”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以此励志为中华科技复兴而奋斗: “我们不能再等了,我想早点回来,这样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改变!”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之后,同学们又提了许多的问题,刘博士像大哥哥一样,一一耐心地解答,他语言平易,没有激越和高亢的话语,在回应一位女老师对他的敬佩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时,也是那样中肯诚实,他的思考和见解来自他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所以你不会觉得遥远和说教,而是在不知不觉间被浸染,被感动,听着听着,你的血也热了起来,你的心也飞了起来,你的思想也正为那并不遥远的未来而燃烧着------
走出这个不一样的礼堂,正是一个夕阳暖暖的黄昏,几个女学生还依依不舍地围在已经发动的黑色轿车前,“刘博士,您太不容易了!加油啊!” 晶莹的泪珠已经挂满了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刘博士正向大家轻轻地挥动着手臂,车徐徐地启动了,从那一串串洁白的泪珠和那挥动的手臂间,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感觉到了温暖、希望和幸福------
2011年3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