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栋先生《秋实集》有感
年初,与高栋(长安孺)先生相识于网上,读了先生的几篇博文,感觉人情味很浓。过了不久,闻知高先生出版了一本新作《秋实集》,我也不顾忌生疏远近,冒味的向先生索要,欲一睹为快。先生也爽快,很快就将书寄到了韶关。
我诚意拜读高先生的作品,缘是此前读过他一篇名为《最后的心愿》的博文,讲述其忘年交、1939年参加革命的老前辈马骥的故事。70年代初期,马骥在担任新疆霍县商业局长时,老房东很关照,关系很好。老房东嫁女时,托马骥帮忙弄一张“上海牌”手表票(当时买手表需凭票供应)。由于老房东表述不够清楚,马骥误认是买一块手表(时价100多元,约马骥两个月工资),因为自己经济也不宽裕,没有答应。老房东二话没说,扭头就走。三十多年过去了,马骥已是84岁高龄,从新疆伊犁州广播电视局局长的岗位离休,这件事一直萦绕在心,让他负疚。住院时,马骥把这件事告诉儿女,委托他们给老房东已经50多岁的女儿送去了一块手表和礼物,了却了自己生命最后的心愿……。掩卷沉思,难以想象啊,竟还会听到这样感人的事情发生。时下社会的人,价值观早非一池碧水,污泥浊浪,尔虞我诈,令人防不胜防,马骥先生的此番作为,令我惊叹和感动,我仿佛是在听朋友讲述一个熟悉的长辈故事,在回味一首难忘动听的老歌,情不自禁为马骥先生身上闪现的人性光辉而感动。
问世间,情为何物?何以让我饱含泪水?只因你有血有肉,让我爱得深沉……。高先生的文章,把握情感这个脉络,用情意去浇灌,用感性去耕耘,读者可以在品读中体会到情感从量变到质变,逐渐升腾弥漫在脑海心中。
用情写人,是高栋先生作品的一大特色,在真情的文字引领下,读者不自觉的融入到此情此景中。“在晶莹的泪光中,我仿佛看到父亲依旧盘腿坐在床沿上,向我投来爱抚的一瞥。然而,那床上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只有墙上挂着父亲的遗像在深情的注视我”(梦里依稀慈父容)。读着,读着,一个人内心的情感跃然涌动,默默无语中,情感的闸门悄然开启。我的眼睛湿润了,仿佛看见一个饱经沧桑、矢志不渝的老人,一个沉浸在无限怀念,在伤感中徘徊回忆的男儿,让我对文中的老人充满了敬意,内心与作者产生了相知共鸣。
读高栋的作品,体会到一种真挚的感情,很真实,情意绵绵。在注重情的表达时,他对景物的描绘和叙述也很用心,力求使文章达到形神互补,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描写景物的手法简练有力,仅用三言两语,就勾勒出所要叙述的对象的形状和特点,令我折服。对于无缘无闲(钱)纵情山水的读者,可以试着以他的文字为向导,闭目去造访名胜古迹,或许会有“到此一游”的感受。
按照书目,我们先去乌镇:“一条大河从镇里蜿蜒而过,两岸房屋皆临水而建,河上隔不远便有一座石桥,桥巷相连,便有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江南的建筑,无一例外地保持着黑白两种色彩:黑的是瓦,白的是墙”《乌镇一瞥》。再到恭王府去看一看:“漫步恭王府后花园,会看到一座状如蝙蝠的水池,环绕水池不种别的树,单种清一色的榆树。榆钱成熟后纷纷落在蝙蝠池里,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和珅爱钱爱到如此地步,真乃古今少有。而蝙蝠的蝠字又与“福”字谐音。栏杆上雕刻有大大小小9999只蝙蝠,加上这座蝙蝠池,共一万只,是谓万福了”(恭王府探秘)。去赛里木湖看一看吧:“晴空万里时,赛里木湖的水是湛蓝的。朔风怒号或雨雪天气,湖水则变成铅灰色”(赛里木湖遐想)。一路漫游,可以看得出作者的观察力尤为细致,用文字给读者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读书太快,记不住这是谁说的?但很赞同,这纯粹是因为文化的清贫。机遇来了,岂能不雁过拔毛,谁都得给我留下“买路钱”。
淘宝行动现在开始了……。
我把《秋实集》从头到脚,细细搜索个遍,“宝藏”终于现形了,那就是作品的第四辑“家教”。本辑共有八篇文章,乃高栋先生读《绥城高氏家谱》后的感悟之文,篇幅不长,却是引经据谱,娓娓道来,读起来如品蔗甘,回味悠长,滋润在心。精彩句子字如珠玑,沁人心脾啊。吾乃气量不足之人,欲全盘搜刮干净,收藏独享,转念一想,此乃非仁义之举,还是手下留情,别让读者扫兴吧。看看:“人生在世,会当有业。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经论书。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毋贪多毋贪名”……。此意如何,读者自有公论。
心静的时候,我会点一盏孤灯,对着星月,捧着一本书读,尽情的遨游于迷人的文字中,远离迷茫与躁动街市。朋友,你可会送一本书于我?
注:高栋,即长安孺,原名承献,陕西绥德人,2007年退休前为新疆伊犁电视台副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