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京古道,大部份人都会感觉陌生吧?它始建于西汉时期,是汉武帝在位时岭南各地通往京都的必经之路。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故称为“西京古道”。在唐玄宗时期,这条古道又成了梅岭运送新鲜荔枝去朝廷的必经之路。由于二千多年的时代变迁,大部份的古道已不复存在,只有三段隐藏在于乳源 、乐昌和江湾的大山之中的西京古道才幸存于世。我们今次徒步穿越的就是江湾至大埔一段崎岖西京古道遗存旧路。
清晨八点,四十三位驴友在中山公园门口集中。分别乘坐三辆面的,驱车2个小时,来到了位于韶关以南归属江湾小镇的一个偏僻的没有名字的自然小村落。
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前行,看到大片山林被烧毁的黑乎乎的寸草不留。我正在哀叹大火的无情,有人说这是在开山造林。走不多远,果然看见好几座山已被黄土覆盖,走近一看,被黄土覆盖的山上已栽满了不到一尺高的小杉树苗。
由于开山造林的缘故,地貌改变,领队带着我们走错方向。幸好发现的早,没有走过多的冤枉路。很快就找到了古道的入口。
说是古道倒不如说羊肠小道贴切,路面宽不够两尺,两边长满了杂草和不知名树木。也许我是在用心体念走路吧,慢慢我感觉到了古代的气息。路面很多地方都是用没有规则的乱石铺就。此时路的两边长满了小竹子,竹笋随处可见。这时候已是中午十二点半,不知离山顶还有多长路程。只听群主一声令下:“暂停前进,原地就餐”。我们一起去的三个人找到一块有半个桌面大的石头,在石头上铺上报纸,把自带的干粮摆上,席地而坐分享着各自带来的食物。我想象着我们坐着吃饭的地方,一定会有不少古人在此休息过或在此用过餐吧。我不禁想起增广贤文中的:“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来。用在当下这两句话应改为:古人不见今时石,今石曾经坐古人了。呵呵。
只一刻钟的功夫,大家继续赶路。有几个人也许是走得太累了,竟被遍山遍岭的竹笋迷住而放弃了继续艰辛的跋涉,留下来拔笋了。
终于来到了山顶。说是山顶其实一点也不陡峭,倒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面积而不规则的坪,靠路的左边好象是沼泽地,沼泽地里长满了像是做草席的那种草。但一定不是做草席的那种草,因为大山深处,荒无人烟,谁会跑到这儿来种一些草啊?我们小心翼翼的走到一尺多深的草地里,用脚轻轻地抖动,好象整个草地都会轻轻颤抖,踩在上面如同踩在海绵上,让人有种没有脚踏实地的安全感。但大家还是不顾草地的潮湿,躺倒在草地里,做着各种姿势拍照留念。
这时,徒步古道已变成下山的路,这边的山与来时的山大不相同,山上没有什么植被,裸露在外的都是一些不规则大小不一的黑褐色的石头。突然,一座用石头堆砌的坟墓抢走了我的视线。坟墓前有两根粗一尺左右,高不到三尺的小石柱。感觉是那么的熟悉,我暗暗在脑海中苦苦的思索:是梦中见过这座古墓还是我曾经看过有关《西京古道》的纪录片里见个这座古墓呢?在我脑海的记忆里,这座古墓好象有一个非常悲壮故事的。可是,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弄清楚是梦魇还是在哪个电视节目里见过的。我好想跪在古墓前拍照留念,来寄托我脑海中对这位英雄古人的哀思。可此时没人与我为伍,他们都避之而无不及。我又没有相机,这个时候,天空下起了小雨,他们都往山下奔去,我也只好随同前行了。
还没到半山腰,雨收日出。一块巨大而平整的石头展现在大家面前,一条清澈的小溪温顺地抚石而过。驴友们一窝蜂的涌到大石上,有的倒在石头上闭目养神,有的嬉戏着淳淳溪水,有的吃着自己带来的美食。更多的是忙着拍照留影。
休息了二十分钟,已是下午四点。时间不允许我们再逗留,驴友们在群主的带领下开始了返回之路。快到山顶时又下起了小雨,我正迷惑不解,不知谁解释道:因为山顶雾气重,才带来了雨。对此,我将信将疑。不过,令我不解的是,过了山顶,雨又没下了。
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九点钟,看到地上低洼处积满了水,原来市区下了大雨。今天看新闻,才知道昨日韶关地区大部地区都下了大到暴雨,有的地方还下起来冰雹。
呵呵,我相信因为有古人们为我们保驾护航,使得驴友们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长达六个小时徒步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