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二胡,跟了我几十年了,虽说拉的不怎么样,喜也好悲也好的拉上一曲,抒发一下感情,倒是蛮自在的,蛮爽的。我经常离家在外工作,下了班,没事干,拉上一曲熬熬时间。特别是夜晚,工作面上几乎没有文化生活,喝酒,打牌是大多数人消磨时间的娱乐,包工头们兜里有俩钱就去泡小姐。我不喜打牌,不是怕输钱,自己的牌不好,心里闷闷地怪难受,别人输了脸色不好看,骂叽叽的,我也受不了。所以,我很少打牌。泡妞就更不行了,胆小,怕警察抓住,丢不起那人。于是,就一个人找个花圃或万年青的小树下一坐,有点小资的拉上几个小时,困了,就回宿舍睡觉,身心觉得很舒服。
时逢夏日,晚上热得不行,在附近找个凉爽的地,有花有草的,诗情画意般的拉响二胡,二胡声好美,人也渐入佳境。人总要有个益之爱好,或书、或琴、或诗、或画既能修行养性,也能调剂心情,不谈精,也谈不上皮毛纯属爱好。
那是个周末清净的夜晚,大家都去街上玩耍。我一人提上二胡,坐在一片小树林中拉上我所会的曲,一曲,《江河水》;一曲《二泉映月》;又一曲《赛马》;我完全陶醉在二胡的乐曲中。拉了一会稍事休息,抬头望天舒服舒服颈椎,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夜空,月球里那棵树好像在摇动,或许是吴刚在砍树。月亮周围那颗颗闪亮的星在向我眨眼温温送情。这如诗的夜晚,这幽幽的夜空,我不由得想起文革中一曲家喻户晓的歌:《不忘阶级苦》。我慢慢地回味,渐渐地拉响了琴。
“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受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我的心,止不住的心酸泪,向谁倾诉。”
我正如泣如诉的拉,突听身后有哭泣声,我停住琴,回头看,原来是和我一起共事的张总,不知何时来到我身后。张总青少年时期生活坎坷。其父是原国民党国防部少将军械处长,解放时起义过来的。原在北京工作,反右时被定为反革命送大西北农村改造。直到文革结束十几年才得以平反落实政策,他才从西北回北京参加工作,父亲早已在西北被迫害致死。张总参加工作时都三十好几了。我和他的家境类似,我父亲是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军的,抗美援朝后转业到地方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反右时因看法不同和市委书记闹翻,又因好写点文章差点被打成右派,最终,被送往西北农场改造干了车工。后申诉到了一个新单位工作,再后来单位集体变兵,成了部队。我也就跟着沾了光。在文工团挑选乐器时,喜欢上二胡的声音,就挑了二胡,喜欢二胡声音的这种心情,可能和家境有关。
张总见我停下,过来对我说:“听你拉这首曲子,想起了我在西北农村受难的事,止不住掉泪,没事拉拉二胡挺好的,回头我也买一把,跟你学学,闲时也舒舒心。”过了不久,他真的买了一把二胡,闲时杀鸡似的锯开。
我拉二胡还有一种意境,就是到山中景点旅游,居住在农家宾馆时拉。河南人都爱唱豫剧,唱的好坏不说,哼两句都会。景点白天熙熙攘攘人海如流,到了晚上悄然无声,到底是山里,夜晚一片黢黑,吃完晚饭,游客进房休息,外面寂静。坐到宾馆里乏味的很,不如到院子里,吸允着清凉的空气,拉上一曲。悠扬的琴音在山里回荡,像加了麦克既好听又清澈,如潺潺之泉源源流淌。大凡压力大时,就去山里农家宾馆住几天,以求疗养解负,自然每次都要带上二胡。
秋日,天高气爽,夜晚天凉,室外甚冷,我坐在农家宾馆室内又一次开始了禅乐。正拉的兴起时,只觉得门外,窗外似忽有人,走出门来查看,见门口、窗台、台阶下集聚了不少开宾馆的房东。我所在的房东说:“你出来拉,我们都听听。”有位女孩说:“你会拉豫剧吗?”我说二胡拉豫剧不好听。她妩媚的一笑:“那你拉上一段听听呗。”
为了那诱人的一笑
“那试试吧。”
琴起声和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她唱起了《花木兰》。
豫剧唱完,又有几个人也有旅游者加进来说:拉个歌吧。于是,这静谧的夜晚被《我的祖国》《十五的月亮》《小曲好唱口难开》等歌声搅乱。
直至深夜,人们才意犹未尽的散开,各自休息。
一把二胡有它的魅力,有它的风采,有它的特长。
二胡也是有生命的,它会把美的音律送给人们,人们聆听时,会感到舒心,愉悦。会感到心灵在净化,松软。会感到它替主人抒发出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