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是人类的美德——《诗话人生》随笔之四◆
◎ “神自己的清晨/在他自己看来也是新奇的。”这首小诗是大诗人泰戈尔写的。“光责怪影子跟在恶的身后/却不知自己不能独照善。”这首小诗是小诗人写的。
◎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若望回报美德就要大打折扣。读《喻世明言》的诗“逢人患难要施仁,望报之时亦小人,不吝施仁不望报,分明天地布阳春。”对比蒲松龄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施仁者不望报和不有心为善,都是仁人品质高尚的金字招牌。至于受助者是否懂得感恩,则是衡量社会是否文明发展的精神底线。
◎ 现实的车轮,常常无情地碾碎诗人的完美情结。诗人写下如下诗句时,宁静的心中,掀起了痛恨伪善的风暴:“美在真面前仍是美/善在奸诈面前却是愚蠢。”
◎ 相信少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的人。”读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名言,再三品味,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名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和“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可与人言无二三”等增广贤文。人的一生,相交靠缘,知音难觅,古今中外皆如是。不害任何人体现了人心向善,嫉恶如仇,和古语“害人之心不可有”都是人类的精神道德底线,社会和谐的基础。出自于唐朝韩愈《原道》文中的“博爱”一词,据说孙中山先生常写这两个字送人,与莎士比亚的“爱”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诗人和政治家人生极好的概括和写照。“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再把爱的芬芳洒播到了四方/我们要在爱心中大声地歌唱/再把爱的幸福带进每个人的身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台湾女演员、歌手翁倩玉和中国歌手韦唯所唱的歌《爱的奉献》被一再传唱,足以告慰中外泉下有知的先贤。
◎ 行善是人类的美德。古语“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讲的是大善无形。民谚“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劝人既要心怀善念,也要常做善事。“不要像仿佛你将活一千年那样,死亡窥伺着你。当你活着,当善是在你力量范围之内,你行善吧。”马可•奥勒留呼唤人们要及时行善。“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面对地震、海啸、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一次次踊跃捐款的现场中,歌唱家唱出的不单是爱的呼唤,更多的是赞颂人类的善行正为受难者的明天搭起了一个温馨的心灵家园。
◆人的贪欲要时常克制——《诗话人生》随笔之五 ◆
◎ 手握权力和金钱的人,坐拥金碧辉煌的大厦,常常祈求不老的良方。诗人不再年轻的脚步,陶醉在大自然中,竟忘记时间的飞逝。
◎ 手术刀锋利、精准,可以救急病、重病。诗温暖、柔润,可治心病、慢病。手术刀救死扶伤,人们容易看到。诗疗心病、慢病,人们容易忽视。身上有痼疾时,不要忌讳手术;欲望无法扼制时,多与诗对话。
◎ 守财奴日夜看守的财富,尽管早已堆积如山,欲壑难填的心总像物质的贫儿。诗人用心血汇编的集子,不时赠予远或近、熟悉或陌生的人,俨然是精神的富翁。
◎ 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便永远不能再在天上翱翔。诗人的思绪沾上了名利,诗便永远不能再在心海畅游。
◎ 挂在卧室的四字箴言“愚者守静”,是广东著名书法家王楚材先生所赠,每次品读,都会想到,诗人不是官场、商场混得很好的料,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下,能静下心来,不争强好胜,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写想写的诗文,也是人生一幸事。况且,王老先生赠字中的“愚”,或暗指愚蠢,或含有若愚。
◎ 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感到失望,得到不想要的东西,我们会苦恼不已。”这与古诗“人到无求品自高”虽有东西方的差异,但都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欲望的满足并非是无条件的,知足常乐,就不会滋生无谓的烦恼。
◎ 人的贪欲要时常克制,对金钱的追求更应如此。宋朝有诗“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直言即使是清官,做满一任已有不少灰色收入。对于打着“明镜高悬”、“青天再世”等牌子的贪官,自以为天知地知人不知时,心中早已被贪欲遮住了望眼,即使还未中箭落马,也将惶惶不可终日。
◎ 中国人极大部分都信“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很好的写照。按古人的通俗说法,命里没有,你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身的条件,对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要舍得放弃。至于不懂得靠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反而一味相信命里有时终须有,无疑是守株待兔的现代翻版。
◎ 财富垫高人生,权力衬托人生,诗歌滋润人生。当人们醉心于用财富和权力来垫高人生、衬托人生时,常常忘记财富再多、权力再大也是身外之物。美好心灵渴望的,永远是能与身心融为一体的诗歌滋润。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念奴娇•赤壁怀古》,900多年前谪居黄州的苏轼起笔高唱入云,气势沉雄,词境壮阔,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仿佛让人看到历史上出现过多少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辉煌业绩,在一波波的浪花中,终究淡漠、褪色,变成历史的陈迹。沉醉在这首有数的宋词名作中,诗人既感佩苏轼立足高远,写历史人物传神精妙,开创了一代豪放的词风,也感叹一些短视的人,日夜只着眼于眼前的虚名薄利,对时光淘不尽的诗词魅力和文学对人类文明的长久哺育熟视无睹。
◎ 欲望常常是无法满足的。一些手握大权的人,盘子的蛋糕已装得满满了,还在伸手,枝头上的果子,非摘最大最成熟的不可,心里全不管他人是否还有蛋糕屑子和青涩的果实。《唤醒你的羞涩》是傅天琳写给自己的诗,诗人在拥有不少的物质后,最终没有忘记进行自我监督,让人们看到了诗人善良的一面。对于许多欲壑难填、忘乎所以的人,无疑是个温柔的警省:“我要在你房前房后种一些含羞草/让仙丹般的香气/时时在你骨头里走动/让你变得谦逊一些,踏踏实实一些/知恩,知足一些。理所应当地/把星星如数还给天空。”
◎ “线呵,给我自由吧”/“风筝呵,给你自由/岂非毁灭了你。”风筝和线是相互依存的。理论上说,线放多长,风筝就能飞多高。但是,当飞在高空中的风筝想挣脱线的束缚时,就会像权力失去监督一样危险。读一首简短的寓言诗,问世间有几人能静静心思索一下这首小诗之外的深刻寓意。
◎ “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红男绿女/站在观音山的福光里/用云朵清洗了污浊和虚伪/观音山的韶光灵水洗干净了我们做人的原则。”在崇商重企的市场经济时代,读唐成茂的诗《观音山的云》,回想2010年5月参加“第三届东莞观音山诗歌节”时,诗人震撼的,不是见到了不少久仰的诗刊主编和著名诗人,得到了一个个梦寐以求的承诺,而是感受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前沿,仍有一批又一批诗人正虔诚地沐浴着观音山的祥光,自觉荡涤物欲的诱惑,为躁动的心灵插上宁静致远的旗帜。
◆善恶可用别人的困难检验——《诗话人生》随笔之六◆
◎ 丁日昌任江苏巡抚时,所题江苏抚署楹联为:“官须呵出,干来若处处瞻顾因循,纵免刑章终造孽;民要持平,待去看个个流离颠沛,忍将膏血入私囊。”既有政治家的清廉干练,又爱民如子,有诗人的平民情怀。
◎ 财大气粗的人,言行没有善,贵气从何而来。权倾一方的人,若不怜贫惜老,敬重从何而生。位轻言微的诗人,常以民生疾苦入诗,身影和树木一样高大。
◎ “用言语致谢是空洞的。”每次咀嚼西勃的名言时,走在半坡上的诗人面对许多喜欢诗、钟爱诗人的人不知怎样说感激,以什么作报答,只知加快向缪斯圣殿攀登的脚步。
◎ 当一个有心的错误伤害到诗人时,诗人报之一笑。当一个无心的失误伤害到热爱诗人的人时,诗人用文字诉说自己的愧疚。
◎ “活着真好,劫后重逢的人/紧抱往日触手可及的天伦之乐/心中和大家一再祈祷:亲人听到/呼唤,一招手,就能站在身边。”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周年前夕,看着北川老城正式对社会公众开禁的消息,笔者重读去年写下的诗句,心中仍是这样祈祷。
◎ 个人的善恶可用别人的困难检验。现实中,困难的出现不会选择时间地点,任何人都可能碰到或大或小的困难。在他人最困难的时候,最能呈现一个人的良心、善心和爱心。或事不关己,冷眼旁观,或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前者就算出于本能,内心并不高尚,后者即使能力有限,却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花开花落,直面一双双冷漠的眼光和温暖的双手,卑微的诗人曾为故乡写下难于忘怀的诗句:许多人让我怜悯或感恩一生。
◎ 困窘的诗人为了三餐的面包被富姐包养时,诗人的堕落刺到了时代的痛处。耀眼的金钱为了一世的高雅包养诗歌时,金钱的善意抓住了弱者的软肋。
◎ 稻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奉献多,索取少。洪水来时,泡在水底的稻,不能移动半步,多像黑土地上容易满足的乡亲。“在一掬水、一缕阳光中茁壮成长/或在汪洋中,承受风雨强加的厄运。”诗人对“水底的稻”的垂怜是直面底层人物生存的艰辛,也是对千千万万农民兄弟饱含深情的关注。
◎ “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马可•奥勒留如是说时,丑恶却暗暗认可诗人的判断:镜子的清晰度,和对它的侮辱是成正比的。
◎ 有一首老歌曾经这样唱过:“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但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当下,只要善于发现,懂得感恩,幸福就随处可见,且惠及城乡,惠及千家万户。“从现在开始/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老有所养/读书不交钱/种地不交税。”阎志在《踏实的幸福》一诗中描写人们祈盼了千年的盛世,不再是空想家梦中的乌托邦,而是当下华夏儿女触手可及的理想国。
◎ 爱心需要传承。对于身边的子女,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方法。一旦子女远离家乡求学,多是借助电话、书信、邮件寄予殷切期望,只有诗人可以例外。读王明韵的诗《女儿的北京地理》,诗人仿佛看到一个身影高大的慈父,以别出心裁的教育方法为这个寒冷的冬季带来阵阵温暖:“这条路上的红绿灯很多/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时,你要左右看一看/如果有盲人/你一定要搀着他/让不幸的人/也有一个平安的人生。”
◎ 一个人对需要帮助的人们时常伸出温暖的手,受惠的人们就会时刻铭记,心存感激。若是带着目的施舍,达不到目的就耿耿于怀,甚至不惜反目为仇便背离了行善的初衷,也是人性的悲哀。在《我的小学校长陈立本》一诗中,诗人潘洗尘回想到求学期间,一个偶尔让同窗儿子送一些生或熟的玉米给自己的校长,助人背后,看到自己未能把他那跋扈的儿子拉扯到大学时,带着老婆一起上门的叫骂声,多年后,既是山村早已风干了的笑料,也是遮蔽诗人青春天空的一片阴影。而后来村小被取消、再再后来脚却被自家的狗咬伤的陈校长,更让诗人唏嘘不止:“直到现在,村里人似乎早已忘了当年/那个曾风光一时的陈校长/只是在偶尔经过塌的那一排旧校舍前/上了年纪的村民,才会想起陈瘸子/也就是过去的陈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