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传承与感受:绽放诗的新绿
 
传承与感受:绽放诗的新绿
  文 / 桂汉标




                      ——陈晓燕处女诗集《我打宋词走过》小序 

      我们韶关五月诗社已走过近三十年的追梦之旅。同时期涌现的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民间诗社,大多数活跃三几年便烟消云散了,而我们这个扎根于欠发达山区的草根社团,却一直不间断地坚持下来了,并且吸引了一批批年轻诗人加盟,队伍不断壮大。在没有基金会资助的近两三年来,诗社依靠自身的努力,在坚持“出作品、聚人材、传文明”既定宗旨的前提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通过改版创建“五月诗笺网站”,扩大了诗社的影响面,发现和培养了最新一代的年轻诗人。目前仍就读于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的陈晓燕,就是其中一个很有创作潜力的代表。
     认识陈晓燕之前,其实我已读过她的不少诗作。“五月诗笺网”开通不久,由于韶关市青年文学会的主要组织领导者,大多数是五月诗社的年轻诗人,我本身也被委任为“总顾问”一职,因此在本市文学青年中广为推介,结果有不少我们不认识的年轻诗歌爱好者,注册登录诗网上传作品。也许这些年轻人不了解我们这个纯文学绿色网站提倡实名制,又对自己的创作少了一些自信,故包括陈晓燕在内的不少诗网网友,注册用了形式各异的网名,注册资料也大多言之不详,或干脆“保密”留空。以致作为主亊者的我们,只能读其作品,而不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初读陈晓燕以“C.XIAOYAN”网名上传诗网的一些诗作,我觉得作品意象鲜活,语言灵动,尤为可贵的是颇有古典韵味。因为不了解作者,想当然地以为是中老年网友之作,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现在想起来我还为过去的疏忽深感内疚。其实,她的一些作品发表时,就引起各地网友的好评,从中看出了“又多了一个语言极具穿透力的诗友”(陈国胜)。一直到今年4月中旬,韶关市青年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军在QQ群里给我发来署名“陈晓燕”的一首诗《长跪不起的农民》,我读后很高兴,预感到:又一位很有创作潜力的年轻作者崭露头角了!我要求他把手头有的作者其它作品发我看看,想进一步了解这位素未谋面的新人的创作概况,并要求他提供作者的联系方式。过了两天的夜里九点多钟吧,作者给我电话,当时正与几位朋友在外,不便多聊,我给了她QQ号码,说日后在网上交流……谁知道那几天牙疼,直到第三天下午稍舒服些,才找出作者传来的几十首诗作快览一过,证实了自己最初的判断没错!多年的编辑生涯,让我养成了读到年轻新人的出彩之作分外兴奋的“本能习惯”,这一回知道作者是本市一位还在求学的女大学生,竟然能写出如此意蕴独特、艺术特色鲜明的作品,内心的高兴自不待言了。我马上通过刘军,约作者面谈。私下里觉得就其艺术质量而言已具备了出版诗集的水平,打算看作者还有多少未拿出来的作品,如果数量够的话,可以考虑列入我们正在筹编的“五月诗社三十年丛书”中出版。……五一节前夕,如约与陈哓燕和其他几位青年文学会年轻人小聚,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并征求她的意见。于是,有了我们这套丛书中一位最年轻的作者的处女集。

     在所有文艺品种中,诗是以抒情为最基本特征的。人生的青春年华阶段,正是情感最饱满、多梦多思的黄金时代,因而也是最诗化的时候。“少女情怀总是诗”。年轻女孩子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们爱诗读诗,常常沉浸于诗的美好遐想之中,因而她们的日记本上、QQ空间中,往往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诗行。但这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仍然有着距离。那么,“诗人是什么呢?”一个多世纪以前,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曾这样回答:“他是一个人,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情和温情,他更了解人的本性,而且有更开阔的灵魂……”(《<抒情歌谣集>一八OO年版序言》)我读陈晓燕的六七十首诗作,对她对生活的“热情和温情”,尤其对现实人生“更敏锐的感受性”,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她不象一般爱诗的少女,随意写下诗行坦露忧愁喜乐,常给人以“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而是不囿于一已之私的低吟浅唱,比较重视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视野较为开阔,思考较为深刻。作为年轻女孩,向往和憧憬爱与被爱是很自然的,所以她也写了为数不少的爱情诗,但这些爱情诗除了情怀真挚热烈,大多饱含人生哲理与人性美感。“如果,你爱上露水、清风、月亮和翅膀/ 如果,我爱上篝火、黄土、旱烟和西北风/ 那么,我们是不是分道扬镳”(《 我和诗歌以及爱情》)这里有爱情的不同价值观;“我把一首关于雪的诗歌送给你/ 你肯接纳,我那穿裙子的雪与/ 一只弯弯曲曲的草戒指么”(《这是一截很瘦的爱情》)这是足以令人灵魂颤动的清纯爱恋;“亲爱的,我的爱情在这里,在城市/ 它成废墟/ 亲爱的,夜色困住我裤管的泥巴/ 我该去哪里/ 亲爱的,亲爱的/ 带我去看海/ 看海水的皱纹和凋谢的石兰”(《一场幻觉》)在浮华喧嚣中的爱意也许会破灭,返璞归真和经历风浪的情感或许更长久……读陈哓燕这些內蕴丰茂、意象独特、语言鲜活的爱情诗,一缕缕清新之风扑面而来,不能不说是一种美感享受。更可贵的是,就是在这些爱情篇章中,故土家园的草木、生灵、乡风、民俗也常作为意象穿插其间,透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当然,抒写故乡风物、父老乡亲的诗作,更占了其创作的更大份量。她以唯美的笔触描画《故乡的夜晚》和《村庄》的“黎明”“谷地”“黄昏”,让人似乎欣赏到“一支桃花笛子吹响”的谣曲。她的诗中不仅见到自己母亲的白发,更以开阔大气的视角,歌颂《中国母亲》的“把青春美貌和被子卷起来”“在时间的磨石上不顾一切地付出代价”的崇高精神;她不仅深情表白:《父亲,我想为你写诗》,也关注“从一份贫穷的尊严/ 逃向一份更贫穷的尊严/ 冬天,他想掴城市一巴掌”的《民工》……在这些以故乡为题材的作品中,《乡村人生四阶段》和《长跪不起的农民》是最为出彩的佳作。前者以简约的笔墨、典型的细节、富于质感和泥土气息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概况了乡村父老乡亲的一生遭际,形象可感可触,河南女诗人赵炜炜在诗网上点评道:“读了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身临其境,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眼前活动,乡村一个时代的缩影在您的笔下复活。”后者本来是为题写一幅“一双手抚摸着一排大白菜”的照片而创作的,但陈晓燕诗的视野从画面伸展出去,看到了当代中国农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民依然艰辛的命运,饱含浓烈而深沉的情感,为他们献上了真诚的歌赞与浩叹,读罢,心中颇有“像割过的原野一样钝痛”!这首诗引来众多诗友的跟帖:“好诗,拜读了”(江南樵);“深刻的视角/ 悟透了酸甜苦辣/ 生活在笔下/真实的展示”(梦中人);“是农民可以产生共鸣/ 不能说喜欢/ 但/ 可以/ 用/ 热情/ 热爱”(遥望)……作为一个90后的年轻女孩子,能如此关注现实人生,具有如此真切的悲闵情怀,是何等难得!这与近年来被不负责任的“评论家”炒得沸沸扬扬的“下半身”“梨花体”之类游戏人生的低级趣味之作,是何等鲜明的对比!读陈晓燕这一批刻画现实的作品,让我们相信:她那“更开阔的灵魂”将是成就她为一位真正诗人的必备素质!

    我相信陈晓燕最终能成长为一位真正的诗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她对诗歌的艺术感觉与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吸纳。新时期的文学,打破过去极左框框的束缚,开始重视吸收西方现代文学的养份,这是中国文学的幸亊。但不可讳言的是,在一些故作新潮的“理论”引领下,一些对东西方文化一知半解的作者,片面理解开放改革的本义,盲目认为“月亮只有西方的圆”,完全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为“糟粕”。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只要现代主义不要现实主义,只要新潮时尚不要传统民族特质。一些“后××代”的年轻人,以写全盘西化、不知所云的“先锋”之作为追求,割裂历史传统,疏离现实人生,使诗歌越来越不受普通读者所接受。陈晓燕同样是一位年轻人,她并没有受时风流弊的影响,而是以对艺术的真实自觉与感悟,深深扎根于丰厚的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把当代年轻人对社会人生的认知,与从古典文学传统吸收的艺术养份紧密地相溶交汇,写出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她从小就喜爱唐诗宋词,打下了古典诗词较为扎实的功底,因而进入新诗创作时,便能消化吸收,升华创造。读她的作品,总能感受到浓郁的古典韵味,让人回味多多。《我睡了,同一个王朝卧在一起》、《我打宋词走过》、《我被关在谁的竹笛里》、《这是一截很瘦的爱情》、《不必踏雪寻我》……光看这些古意洋溢的诗题,便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快感!她对古典诗词并非生搬硬套,而是从意境、情调,尤其是语言的溶汇贯通、借鉴活用方面,作了有功效的努力。请看一首《我打宋词走过》,几乎囊括了所有宋词传世名篇的意象,清新典雅又通俗可感,边读边勾起我们多少历史文化的记忆呵。读她写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四首短诗,分明如在品读四章元曲小令,情韵悠长。“裂岸惊涛,凝重的硝烟/ 弯弓大雕,飞溅的荣辱/ 都与我无关/ 秦陇之劲气/ 吴越之清风/ 都与我无关//……我睡了,头枕着山岚野露/ 在王朝的身旁从来没有什么重要/ 但一掬,一掬又一掬的细沙/ 却有着难以托举的广漠与浩瀚/ 深沉与厚重”作者把读历史和经典的过程与感受,写成了《我睡了,同一个王朝卧在一起》,诗中透出的沧桑感与浩瀚情怀,极具动人的穿透力。……综观陈晓燕的诗作,处处闪烁着古今交融的亮点,尤其她的诗作的语言和意象,形象、典雅、灵动、悠远,值得许多年轻学诗者细加品味,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陈晓燕的诗歌创作有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其作品当然不是篇篇精品力作。尤其在洞察人生的深度和反映现实的真确度方面,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也许她比较注重从书面上吸取创作的灵感,对生活现实的观察体验还停留在浅层次。她的一首《90后》,仅仅罗列了这一代年轻人群体生活习惯方面一些细节,缺乏对其思想内核的揭示;她是一位潮汕女子,但出现在诗中潮汕地区独特的意象并不多……这一些遗憾表明:现实社会人生这一部“大书”,还有待于陈晓燕,从现在起就加倍努力去阅读、去理解,以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 2011年6月16日凌晨于粤北山城)









 
2011/6/16 6:07:20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815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7115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