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盛产毛竹,走在回家的路上,亮在眼前的是竹,闪在身旁的是竹,一不小心就会和竹子撞过满怀。从远处看,苍翠茂密的毛竹漫山遍野,山连着山,峰挨着峰,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无边无际,家乡成了碧波万顷的竹海。从近处看,竹林又像一道绿色的屏障,竹林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绿得仿佛要流动。人走进竹林,竹子连着竹子、浓密的枝叶透不进一丝风,一根根亭亭玉立的竹子是那样的挺拔秀丽,棵棵直指云霄。
生在竹乡长在竹乡,竹子给了我们童年无穷的乐趣。小的时候家里没有买过玩具,我们的玩具是粘泥、河沙,自己做的竹笛、竹剑、竹扇、竹枪、竹弓箭、竹弹弓等等。最刺激的是竹“秋千”,三五成群的小伙伴到竹林里去,找一颗大小适中的竹子,几个人一齐顺着竹干爬到竹梢,“一二三”一齐用力把竹梢坠下,地上的小伙伴把梢头拉下来,打个结大家轮流上去“荡秋千”。最恶作剧的是让个头小的伙伴坐在“秋千”上,大伙一哄而散,搞到悬在半空的小伙伴上不了天、下不了地,只知道哭喊。看到玩笑开得差不多了,大家才回来把“秋千”上的小伙伴放下来,下来的小伙伴马上破涕为笑。这时,大家开心的笑声就会久久在竹山中回荡。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知道了不少竹子的秘密。毛竹的生长只有初生生长,没有次生生长,如果说竹子像树木一样能够长大,那就是笑话。毛竹地下茎叫竹鞭,是由节和节间组成,每节都有一个侧芽,可以发育成笋,亦可发育成新的竹鞭。种植竹子,竹种一定要有一米多保存良好的竹鞭,不然,种下的竹子不能生笋,就是枝叶再茂盛,也只能算“真生假死”。毛竹生笋有大小年之分,每两年轮换一次,大年时竹子绿得油亮。毛竹梢头偏向的方向,一般就是竹笋生长的方向。
毛竹浑身是宝,粗大的竹竿,是建筑、造纸、工艺品、乐器、和生活用具的材料。竹笋味道鲜美,是餐桌上的佳肴。
祖祖辈辈与翠竹生活在一起,但家乡的竹山近十几年才蓬勃发展起来。
新中国解放,土地改革前,家乡的毛竹只是用来造土纸,那时只有六十多口人的村子,却有四间纸厂。造纸的工艺相当复杂,有斩竹漂塘、煮徨足火、舂臼、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等六个主要程序。每个程序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经济效率并不可观。后来,供销社收购毛竹,生产队就不做土纸了,直接砍毛竹卖给收购站。为发展毛竹生产,供销社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资金、补助一定的平价粮食给生产队,以作为清除竹林杂树、杂草,纯化竹林的报酬。我们村的道路和桥梁还是供销社出资挖通建造的呢!由于那时是“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加上交通不便,出售的竹子是原材料,经济价值不大,村民抚育竹山的积极性不高。很多竹子老死山中也无人问津,白白浪费。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村和全国各地一样,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把山林分为自留山、责任山承包到每家每户。土地承包制和富农政策的落实,大大提高村民耕山的积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很多地方办起了竹子加工厂,把竹材劈成的薄篾编制成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竹杆、竹片制成竹床、竹椅及通风保健席、竹胶合板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从贩卖原材料到深加工,使竹子的经济价值不断提升,原来才五、六元一根的竹子一下子买到十几元。尝到耕山致富的村民,把劳动的重点从田里转到山上,过去的竹子只能在山窝里生长,经过村民十几年的劈山纯化,竹子已生长蔓延到山埂、山顶,成了如今的竹山连竹山,竹子连竹子的竹海了。
现在,村子里有一部分靠竹子富裕起来的村民到乡镇、县城买了房子,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竹枝、竹鞭、竹根、竹兜等都可加工成经济价值很高的竹工艺品。家乡竹子的经济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相信通过努力,村民们可以把竹子这篇文章做得更好。
看来,家乡经营竹子的事业大有可为,竹子的明天会更好,家乡的明天会更好!
2011-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