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子,一个人口不过两百,却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小村落。一条溪流,似酷静卧的龙,由西向东缓缓流淌,连绵不绝,给这些村民增添了格外的灵气和朝气。在这村旁有一口水井,井口外面有一个若大的麻石井圈,这口重有千斤的井圈,却是完整的一块岩石,里外找不到一丝裂痕。据村子的长辈们传说,在很早的时候,村子里有个大力士,武功非常高强,一次去山上采药时发现了一块大大的岩石,石质非常致密,于是就组织村里的壮男们一起把这块岩石抬了回来,再经过工匠们的精雕细琢,终于铸造了这口一体性的井圈。因此,几百年来,这口井就维系着这个村子一代代生命不息的源泉。
每当夜幕降临,总有些许男儿妇儒们,坐在这口井旁边,闲聊哈哈,或谈谈传记故事。偶尔也会提及弼溪,这是一个几乎忘却的村名。但在我的记忆中,它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自打小开始,祖父辈们就经常在我耳边提及。记得每年过节,我们兄妹跟着爸妈去外婆家做客,邻居们总爱与我们小孩子打招呼,“弼溪的孩子又来了啊!”事实上,这个名字,在我记忆中,仅是个逝去的名字。读小学后,在我记忆中,从没写过弼溪这么个地名或住址。虽然有时老师会问我们哪里的,我也只是告之,“我家是前魏的”。有的老师也许会应一声,“哦,弼溪魏家的。”
据父辈们说,弼溪村在文革前是归属于南昌县佛塔乡的一个较小的村,包括刘、胡、魏三姓。只是后来乡镇重新划分,佛塔撤乡为村,归属于罗家乡管辖,弼溪村也随即被规划到胡惠元村了。自此,弼溪这个村名,就已作古了。记得读初一时,南昌市郊区罗家镇与南昌县罗家乡合并为罗家镇,同归南昌市郊区管辖。也就是说,从此我们家就成了郊区户口了。
弼溪村虽属罗家镇管辖,但我们却很少去罗家镇赶集,除了学校组织看电影或到镇里办事,一般我们是不会去罗家集的,因为这儿离罗家集似乎远了些,也不方便。平常我们要是想购物的话,会选择包家花园、新溪桥等地方,再说从包家花园这边可以直接乘1路车去南昌八一广场,交通方面相对就便利了许多。初中时期,我是在罗家一中就读的,附近村子的小伙几乎也没听说到别处就读的,于是我们每天总能遇到三五个同行的校友们,一起上学或回家。那个时候,很少有同学在学校吃饭,每天自弼溪村到罗家一中来回有近一个小时,似乎很常见,假如换成现在也许很多人就不干了。
元旦前夕,回了一趟南昌老家。南昌城区变化看似不太明显。但一到郊区,让我大吃一惊了,那个变化才真是大啊。我从包家花园打的去弼溪村,原先的老路很多都已改造,新的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让我一时找不到回家的道了。再说也巧,那个的士司机也没来过这儿,不觉一晃地已经穿过了旧时的村落,反复辗转了两趟,才找到弼溪村。这儿的马路仍旧坑坑洼洼,已久失修缮,的士一没走好就会挂底盘。
弼溪魏家的房子,还是两年前的那些。据家婶说,现在镇里对筑建新房管理的非常紧,可以说根本就不允许建设。哪怕是拆房建房,也不允许。现成每户的老宅户型,均已被政府注册备案了。闲暇间,我到村落溜达,全村仅看到有一户尚处建设中,打听得知是属于拆房建房的那种,因旧房已破烂漏水多年,但政府还是多次来阻止,罚钱,推墙,罚钱,停工,再偷偷建……
遥想三十年前,整个村子就那么几栋像样的房屋,而现今,村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屋老宅几乎都变成了砖瓦洋房,面积也较小时候扩大到原来的3倍以上,虽然各栋房屋所建时月不同,总的看来,还算比较整齐。可惜,这么一个汇聚着勤劳、富有感情的邻里乡亲的村庄不久就要被规划了。也许有一天,村子里的乡亲都搬到崭新的农民公寓,那将是多姓混杂。心中不由自问,到那时,我们还能找到从前的感觉否?!
2010-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