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玉诗集《在梦里呼唤你》序
在粤北从事文学组织、编辑工作数十年、以及“文教扶贫”善举十多年时间里,我对广东省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县之一的乳源瑶族自治县,是最不熟悉、联系最少的。尽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叶,就从我任主要编务的《南叶》杂志自然来稿中,发现来自必背瑶乡一位汉族女作者的诗作,随即加以重点关注,帮助她修改抒情短诗和散文诗多次发表在《南叶》和《五月诗笺》、《粤北乡情》等我参与编辑的报刊上,吸收她参加一些我们组织的采风创作活动。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位作者坚持创作,出版了诗集,还成为该县唯一的省作家协会会员。但是,由于她个人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缺陷,尤其在对待瑶族文化上存在偏见,影响了她创作水平的提高,尤其寄希望于她带动该县更多文学新人成长,成了“水中捞月”一厢情愿。而我们在红三角推动捐建希望工程、举办文学夏令营之时,由于当时该县希望学校已满足学生上学需要,为了不造成浪费,所以乳源是我们唯一没有涉足的县市。因此,文学方面的联系也少之又少。这是长期存在我心中挥之不弃的遗憾。
这种遗憾从去年冬天开始,有了消解的转机——因为乳源民族学校教师梁红玉进入我们的视野,加盟五月诗笺网,成为新时期五月诗社的新一批创作热情高、又有创作潜力的佼佼者之一。由于她的热情与责任意识,她成了我们与乳源联系沟通的桥梁,成了推动乳源文学创作开拓新生面的代表性青年诗人!春节前夕,她和我多年未联系的老朋友、原文联、政协主席、老作家莫瑞福到访我处,带来了梁红玉默默坚持创作二十多年的大量旧作新作,并谈到今后继续坚持,力求为瑶山文化贡献力量的心愿。交谈之间,我既为她的执着和热情所感动,也为今后我们加强与瑶山的联系而高兴。我向她提出:能否在民族实验学校开展“新诗进入课堂”的实验?在听我介绍了实验的基本原则、内容与方式之后,莫老先生和梁红玉都欣然支持。梁红玉回校后,很快征得原瑶族老县长、县关工委主任盘才万先生和校长王四清先生的大力支持,今年2月18日新学期一开学,以梁红玉为社长的“遥遥诗社”就顺利成立,吸引了众多瑶山孩子的参与……接下来,梁红玉不仅自己写得更多了,几乎每天都有新作上传诗网,而且倾注很大热情与精力,辅导中小学生学习欣赏、尝试创作新诗,很短时间就有许多学生的习作上了“五月诗笺网”,让我们看到了瑶山未来的希望……
正因为梁红玉出色的努力与成果,引发我们策划诗网第三次互动活动时,提出了“儿童诗征稿评奖”的设想,得到了罗世雄、熊新生两位五月诗人的热心赞助。活动于3月1日启动至5月5日截稿,收到了海内外300多首(组)成人作者与学生作者的儿童诗歌作品,其中,遥遥诗社是应征作品最多的。可见梁红玉花费了多少心血!让我们更为感动的是:当我们提出颁奖典礼暨五月诗社29周年年会到民族实验学校举行之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并作了周到细致的筹备工作,使“诗之梦,约会未来”的颁奖典礼和年会开得非常成功,给所有五月诗友网友留下了极强烈的印象,泰国《中华日报》都图文并茂地及时报道了盛况。与此相随的,是梁红玉作为青年诗人的风采让诗友们更多地了解了:她不仅自己勤奋创作,而且还满腔热情培养瑶山文学新苗,她当之无愧地成为今日乳源文学的新一代代表人物!
创作二十多年才第一次结集成书,梁红玉的处女诗集《在梦里呼唤你》,显得尤其难得与可贵。我有幸先睹为快,自然要首先送上诚挚的祝贺。翻开这部诗稿,扑面而来的是翠绿清纯、火热温馨的瑶山风情,是古老民族在新时期翻天覆地变迁的沧桑气韵,是一个在瑶山成长起来的苗族女儿的真情倾诉……
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家、理论家,曾经对诗人的素质作过多种多样的摡括。英国诗人雪莱指出:“诗人是那种感化别人性格的内在力量和那种激发及支持这力量的外来影响的共同产物,两者在他身上合为一体。”(《<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原序》)而俄罗斯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则更明确写道:“若要真正成为人民的诗人,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必须渗透着人民的精神,体验他们的生活,跟他们站在同一水平上,抛弃阶级的一切偏见,抛弃脱离实际的学识等等,去感受人民所拥有的一切质朴的感情……”(《杜勃罗留波夫选集》)作为一个在瑶山出生、成长、工作、生活多年的写作者,自然而然会把日常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尤其是生活在瑶族聚居的环境中,如果不满腔热情地为广大瑶胞而写作,不反映他们独特的民族性格与历史命运,那就不配作一个“人民的诗人”。我曾经多次劝说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乳源作者,多写反映瑶族题材的作品,但她说“瑶族太落后没什么素质值得写”云云,我曾不止一次予以严肃驳斥与批评。认识梁红玉虽然时间不长,但我高兴地看到她绝无上述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傲慢与偏见。收在本诗集第一辑的诗作,正是梁红玉最值得称道的作品。
虽然由于阅历和水平所限,这批抒情短诗缺乏那种史诗式的厚重与大气,但通过她抒写的《瑶山彩石》、《瑶肉飘香》、《瑶山竹筒饭》和《必背瑶寨》里的《吊脚楼》、《水车》、《民俗歌舞》等等瑶族风物民俗,以及描画《瑶山十里画廊》、《桂花潭瀑布》、《天景山仙人桥》、《九仙岩》等瑶山自然风光的诗篇,“写满了瑶家的独特/ 写满了瑶家的历史/ 写满了瑶家的传说/ 写满了瑶家的文化/ 写满了瑶家人的习俗/ 写满了瑶家人今天的幸福生活”(《南岭瑶族风情街》)无一不让读者感受浓郁的瑶族风情,激发读者向往瑶山的审美愉悦。更可贵的是作者关注瑶山的人,关注他们的酸甜苦辣、刻苦耐劳、勇于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她写 “无论走到哪里”“耕山种田、砍柴割草”“总也忘不了”“绣花袋、绣荷包、绣香包、绣头帕/ 绣出自己的爱情/ 绣出自己美好的人生”的《瑶家女》;她写为了“改变那原本的贫穷,落后”,致力于民族教育,“从小学扩招到初中/ 从民族班到实验班/ 从半免伙食到全免住宿/ 从传统模式到新型教学模式”的学校校长;她写“从清晨到黄昏/ 马不停蹄/ 将一生最宝贵的积蓄/ 素材 笔墨 话匣/ 一一撒播于瑶岭”,把一生献给瑶山的汉族老干部……而其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一是《茅屋里的小女孩》。乳源的过山瑶大多居住在深山,但现在的年轻父母,为了孩子,大多人携妻带子到有学校的附近租地搭起茅屋。以方便孩子上学,自己则在县城附近打散工,每逢年节或农忙季节回山里耕种。在此背景下的瑶族小女孩,为了美好未来在简陋条件下刻苦求学的精神,“当炎热涌来/ 你总是/ 挥挥衣袖/ 继续着今天的温习// 当风雨袭击/ 你总是/ 抬头望望/ 继续着今天的作业// 当寒风吹袭/ 你总是/ 握握小手/ 继续着明天的预习”……谁读到这样的诗句能无动于衷呢?希望正在茅屋中孕育呵!另一首是在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中获奖的《读懂你,就读懂了瑶山》,这是作者写给“瑶山之子”,老共产党员盘才万老县长的赞歌,写得激越而大气,饱含真挚情感。“从刀耕火种/ 茹毛饮血/ 到跟随解放军/ 消灭残匪/ 从穿上新鞋/ 到中央民族学院/ 再 走回瑶山”“用燃烧的青春/ 点燃瑶山的智慧/ 修桥 筑路/ 办电 办学……从必背瑶寨/ 走向全国政协议事大厅……”“瑶山的山/ 瑶山的水/ 造就了杰出的你/ 而你/ 却让贫穷的瑶山变得魅力四射”!朴实的诗行,通过老县长,很精当地摡括了百里瑶山的历史变迁,情怀激荡,真实感人。我们也可以套用此诗标题:读懂了这首诗,就读懂了瑶山!
由于此书是梁红玉第一次出版个人专集,故为了记录成长的轨迹,自然要选入少女时代初涉创作时的一些“少作”,以及历年来创作的爱情诗和其它题材的一些作品。经过二十多年的时光冲刷,今天我们读这些作品依然没有过时或陈旧之感,而是从清纯明丽的诗行中,触摸到青春的骚动与美丽的憧憬,在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中,感受到爱的冲动与情的真挚……读这些作品,我很自然地想起诗坛泰斗艾青对诗的四个方面的要求:“朴素,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词藻来掩盖空虚;单纯,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集中,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明快,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和坠入五里雾中。”(《我对诗的要求》)不能说梁红玉的诗已在这几个方面都已尽善尽美,但是,却完全可以说,她正是朝着诗坛前辈所列要求,在作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着。朴素、单纯、集中、明快正是一直以来梁红玉诗作的基本艺术特征。我不打算在这里举她的具体诗作加以分析说明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把她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写的大量抒情短诗,认真地赏读一过,自然可以感受到其间所散发的清丽悠远、朴素动人的意韵。
在当今这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瑶山也与整个神州大地一样,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深刻变迁,这种变迁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社会、人心、世态以及其他自然生态等等,无不打上鲜明烙印。有出息的创作者,不能重复他人,也不能重复自己。一定要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对于梁红玉,我们自然也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希望她更多地学习充实,提高政治敏感性和生活洞察力,更深入地接触了解瑶族同胞的深层民族性格与内心深处的要求,更多地学习借鉴海内外一切艺术流派的表现技巧为我所用,写出更多更深刻耐读的好作品来。
梁红玉,万紫千红的百里瑶山,正“在梦里呼唤你”,你听到了吗?
( 2011年7月9日于粤北山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