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雪莱的《西风颂》,总被这样一句诗感动:“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每一次吟诵,我都会在困境和失望中看到一分希望。
读朱自清的《春》,我陶醉于他所描绘的一片烂漫的春光中,常常盼望春天能够常驻人间。
季节的轮回,让寒冷的冬天倒退着离开,一步一步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它的退却。尽管它偶尔还会卷土重来,不幸遇上所谓的“倒春寒”,那些性急的花草,常常要措手不及,刚刚萌出的嫩芽和花苞,一下子被冻坏了。还有那些饥饿的蜜蜂,也给冻僵了。只有三月将尽,经历一场香艳的桃花雪之后,冬天才肯无可奈何地完全让自己的位置。这时候,大地回暖,阳气上升,北移的太阳透射出的温情,慢慢赢得人们完全信赖。东风劲吹,催人向上,植物拔节生长,各色各样的花蕾,可以尽情地开放。各种各样的动物,也可以肆意地欢畅。
春天的曼妙,总让人感觉来不及细细地品味,她姗姗而来,却又倏忽而去。正当人们正沉浸在春暖花开的美景当中,却忽然觉得她已经失去了从容和妩媚。空气中浮动着燥热的气息,让人看到夏天紧紧地抱着她短粗的脖子接踵而至。刚刚经历着漫长的冬季,让人尤其感觉春天的短暂。你拼命想攀住她的脖子套交情,她却漫不经心地溜走了。
很多年了,当我脱掉厚重的棉衣,一身轻松地去领略那料峭的春风吹拂下渐渐苏醒的山川河流时,每一次都感觉时光匆匆的脚步,日新月异。甚至三二天的工夫,原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小山丘,却忽然已经掩映在鲜花翠绿丛中了。我一路观赏各种各样绿色的精灵,她们自由自在地在微风中摇曳,显得那么天真浪漫。
但每一年的春天都没有让我留下一个清晰完整的记忆。我的关于春天的印象,是由许多的回忆复合而成的。这种印象常常给我一种美好的体验,让我如沐春风,享受春天般的温暖,陶醉于花香鸟语。
童年的我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厌恶,并没有走出其他季节太多的成份。我的记忆中也没有关于它太多的印象。我想,对于天真烂漫的孩童来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太多的奇迹,每一个不同的季节,都会让他们享受到不同的乐趣。所以,那时的我对于春天也就没有更多的敏感。
而少年的我,对于春天似乎产生了某种心灵的默契。有位诗人说过,春天是恋爱的季节。这个年龄的我,对于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有了异样的体验,我感觉到人生的春天就要来临。对于扑面而来的蜂蝶嬉戏,鸟儿和鸣,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当我内心深处突然萌动出一种朦胧的爱情,肉体产生阵阵骚动不安的欲望时,我才明白春天真的是一个奇迹。我只能在睡梦中暗暗地体会,细细地揣摩。而黎明时分,突然听到有黄莺在窗外低啭,我不禁浑身战栗,听得见自己的心脏突突地直跳,仿佛内心深处的秘密一下子被泄露无遗。我感觉到脸颊上的燥热。
我感到庆幸,这是在睡梦中,黑暗掩盖了可耻的秘密。但有一段时间,我却又做起了白日梦。有时我会神情木然,若有所思,以致于别人的一句提醒,也会让我心惊肉跳。就像我做了亏心事被人抓了现行。但是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的秘密,也不知道我经常遭受一种莫名躁动的折磨。
这种青春的躁动,就像一只小鹿被我关在潜意识的牢笼中。精力旺盛的它却不肯安分守己,要自己溜出来。它一次次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寻觅越狱的钥匙,生怕惊动了那个严厉的守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牢笼的外面有它有力的接应。它终于拔掉门闩,穿过林荫道,来到一处空旷的原野。它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鸟儿和鸣,松鼠追逐,还有两只发情的野兔在草丛中肆意嬉戏,这一切都让它如痴如醉。
成年以后的我,对于春天更多的是一份淡然和镇静。黎明时分,我再也不用鸟儿来唤醒,听到黄莺的鸣叫,更多的是当成一种聒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品读金昌绪的《春怨》,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一处庭院,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和煦的春风吹送阵阵馨香,佳木葱郁,青翠欲滴,几只黄莺正在欢唱,却惹恼了一个少妇。原来,黄莺的叫声惊醒了她的美梦。
但我早已没有了这份细腻的春怨,岁月的沧桑很容易让我对自然界的风花雪月熟视无睹。这种太容易被感动的缺失,反而让我对春天多了几分认识,对生命多了几分理解和尊重。
就在今年的初春,一个黎明,习惯性的早起的我信步踱到郊外一处荒僻的地方,突然想欣赏一下春天来临时生命最初的悸动。
荒草,腐叶,坟茔。融雪濡湿的地面。在这里只有荒凉,我看不到一点生命的新春的迹象,感受不到一丝春天的气息,而坟头那残存的花圈,更烘托出这里的凄惨。就在我怅然转身要离开时,蓦然发现墙角边的空地上,大片未消尽的残雪中有一丛闪亮的迎春花,嫩嫩的叶,黄黄的花。她一身柔软,娇弱,却最早响应春天的呼唤,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她春天的追求。我停下了脚步,慢慢地转过身,享受着自然界顽强的生命带给我心灵的震颤和精神的感动,荒凉中积蓄着力量,死亡中孕育着新生。
这些关于春天的概括性的回忆,常常让我对于春天有一种特殊的认识:春天是令人向往的季节;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是最和谐的季节;春天又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季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