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从有梦的地方出发
 
从有梦的地方出发
  文 / 桂汉标
                             




                              ——五月诗社成立之初的片断回忆


    为纪念五月诗社成立三十周年,诗社决定编辑出版“五月诗社三十年”丛书。具体编辑工作从炎热的盛夏开始,在酷暑中忙乎了一个多月,终于发完第一批六部书稿,我稍稍松弛了一下,照例上网管理“五月诗笺网”和“韶关新闻网”北江论坛的“五月诗笺”版块。7月17日晚上,在审读后台稿件时,读到了新加盟我们诗网的青年女诗人紫蔓的一首诗《呼唤》,诗的第一节写道:

         小草摇落了最后一滴晶莹
         把目光伸向
         不知名的远方
         是你吗
         从那个有梦的地方出发
         与流浪的紫蝶相遇
         发出你深蓝一样的呼唤

     这首怀念远方挚友的小诗,清丽深情,动人心旌。尤其“从那个有梦的地方出发”一句,让我眼前一亮,心潮顿起。是呵,我想起了二十九年多以前,粤北山区一小批年轻人因诗相识相会,在最底层的草根生存环境中,为诗结社,交流学习,从有梦的地方出发的点点滴滴……在当前这个多少灵魂被物欲金钱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打捞记忆中这一些纯粹美丽的片断,也许对五月诗人和五月网友、以及其他关心五月诗社的朋友们,不失为一种慰藉与洗礼吧。


                              一

    1979年冬,我从广州市重新调回韶关市,在当时的建筑工业局从事工会和宣传报道工作。十年浩劫使粤北文坛象全国其它地方一样,百花凋零,一片荒寂。浩劫过后百废待兴,作为当时粤北唯一的广东省作家协会年轻会员,我一返韶,就受到当时群众艺术馆负责文艺创作的郭慧君以及后来调入群艺馆当副馆长的谢天炳等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关注与关心,吸收我参与当时创办的《南华》文艺小报的编辑工作。为了解决文学人材青黄不接的状况,1981年4、5月间,郭慧君、谢天炳等主持举办了文革后首次面向社会招生的“文学创作讲习班”。当时报名参加学习的各厂矿单位年轻人很踊跃,一百五十多学员把现风度路天主教堂、当时的群艺馆二楼会议大厅挤得满荡荡的。我应邀担任诗歌专题的讲课老师,一周六个晚上的课讲下来,我发现喜爱诗歌并想学习写诗的学员占了一半以上,每次下课都能收到他们交来的习作。我看到了粤北文坛的希望,给予学员们热情的鼓励与辅导……
    为时一个月的讲习班结束了,但学员中的积极分子意犹未尽,都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当时我在非文艺单位供职,白天有忙不完的工作。每到晚上,隔三差五总有一些学员找上门来。当时我家住单位仅有二十平方米的宿舍,小孩刚出生,爱人在棉纺厂“三班倒”,条件比较艰苦。不足十平方米的客厅,几个学员来了就拥挤得很。有时候碰上爱人上下半夜的班,我与年轻人在厅里谈诗论文,自然会影响她的休息……军分区的战士普建国、黄昌霖,工厂的青年工人罗瑞玲、周伟,其它单位供职的杨惠民、任天杰等人来多几次,我对他们提议:“不如你们自己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定期活动,我定期参加讲一讲基础知识,也许效果更好些……”他们听罢,都觉得很好。随后,普建国、罗瑞玲等人作了一些串连工作,1982年5月的一个晚上,以上所说到的,外加王森茂、何冰、黄国梅等十多人,第一次汇聚在住地委大院宿舍的任天杰家里客厅,讨论成立诗歌社团问题。因为正值五月份,是青年的节日,也有农历端午诗人节的传统,参加者都是青年人,所以一致同意以五月命名。随后选出第一任社长,由普建国担任;并定下每隔两周举行一次例会的“规矩”;我作为辅导老师,简要说明了诗社要以交流学习,以出作品出人材为主要宗旨,希望大家共同为着诗之梦而不懈前行……
    这一个普通的五月之夜,这一处少人知晓的普通客厅,这十几个怀抱纯真梦想的山区青年,谁也想不到,当初的普通的聚会,在此后二三十年间,会不断延续、不断延伸,造就了举世瞩目的“粤北五月诗社现象”,在南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谁也抹不掉的亮丽一笔!


                              二

    五月诗社成立后,除了严格按照每隔两周一次例会,风雨不改一直坚持之外,平时有时间,爱诗的年轻人还常常三三俩俩互相串门,交换作品,交换书刊,交流写作的设想、心得……没有固定活动地点,轮流到诗社成员的家里举行,其中杨惠民家在东河近郊农村,相对宽敞,所以在那里活动是比较多的。后来我由建工局调入群艺馆工作,我所在的文学辅导办公室就成了较为固定的活动场所了。开始一两年的例会,除了讨论各人带来的新作,主要由我讲得多一些,从新诗的历史与现状,到诗歌表现形式与手法;从最新的诗人作品特别精采之处的分析,到欣赏一首诗最基本的步骤与方法……那时因为我的创作起步早一些,自然担当了“辅导老师”的角色。但是,更可贵的是年轻人热情好学,真诚相待,气氛非常和谐活跃。对各自作品提意见,从不忌讳什么,有碗说碗有碟说碟,毫无保留。就是作为召集人的社长,两三年时间里,也依据各人工作情况和业余时间多寡,先由普建国,接着由何冰、刘永雄、杨惠民先后担任过社长一职,从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纷争。五月诗社这种真诚和谐的氛围,从此以后一直被保持下来,让许多了解情况的诗社以外的老中青人士,不约而同赞叹:“在五月诗社看不到文人相轻半点痕迹!”
    随着赵尧刚、林才康、冯春华、邓妙蓉、郑凤英、陈建桥等新成员的不断加入,诗社也结合各人所在的不同单位,把聚会地点变换到那里,同时也是“走马观花”扩大视野的一种方式。其中,远在犁市的省309厂的青年工人赵英俊和厂广播站广播员赵先锋(后一直用笔名赵婧)常常骑自行车跑十多公里出来市区参加活动,诗社成员也不止一次骑自行车到该厂参观、爬山、踏青、秋游……因为王森茂、杨建中原在芙蓉山煤矿工作,所以包括后来加盟的何自立、欧阳涟芳、刘永雄、张红华等人都第一次走进煤矿,领略矿工的艰辛与豪迈。因为周伟、罗瑞玲、林才康、何自立、黄粤宁等在十里亭矿山机械厂工作,所以该厂也不止一次成为诗社早期采风的地方,还因他们与黄岗山雷达连的关系,使诗友们有了一次上山参观雷达设施并与解放军战士联欢的机会……1984年大年初四的春节期间,五月诗社举行第一次迎春采风活动,诗友们先在东堤路浈江畔集合,互道新春祝福,几位男子汉还爬上高高的荫香树,站在伸展的大树枝丫上远眺江景,尽情释放激情与快乐……随后结伴骑自行车到十多公里外的马垻,登上险峻的马鞍山,进石灰岩洞寻幽探秘;接着到狮子岩马垻人遗址,领略先人创造的远古文明……这一次迎春采风活动有标志性意义,因为大年初四的首次活动,此后的二十多年,不管人员、形势发生多少变迁,每年春节期间的迎春采风活动一直坚持下来了。
    深入生活为的是积累创作素材。年轻诗友们一边学习一边开始各自的创作之旅。其中几位女诗人的创作进步很快:罗瑞玲以工厂女工为主要表现对象,写了不少贴近生活、歌颂人性美的短诗,略带忧郁的情调,每一首诗都有让人心中一动的独特生动细节;赵婧同样写女性,却以火辣辣的如飞瀑般的激情,抒写有别于传统女性的时尚、现代女性的开放情怀,独具强烈的时代气息;邓妙蓉、郑凤英、黄海凤、张凌、林桂珍等则大多抒写年轻女性对爱情的向往与憧憬、骚动与苦涩,以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引人品读……男诗人中,普建国、杨惠民、周伟、冯春华、林才康等主要写贴近生活和富于人生哲理的作品,在诗歌艺术上比较注重,但精品力作还比较欠缺。其中给人留下印象的是来自冶炼厂的青年工人欧运通,一开始创作拿出来的作品都是当时被大家看作“怪异”““荒诞”不大能理解的“现代诗”……为了让年轻诗友的作品更快与读者见面,一方面提倡大家积极大胆向地区内外各级报刊投稿;一方面自筹经费,编辑打印第一二册《五月》诗选。那时大家工资很少,经济很撷据,但为了心中的梦想,大家从生活必需开支中挤出一点钱,买油墨纸张,自己动手打印诗选本,后来还决定凡是发表了作品有稿费的都捐出来作为诗社经费,所以才有第三本诗选本和第四期的铅印五月诗歌小报……
    条件是当今年轻人难以想象到的艰苦,但当这种艰苦与一个美丽的梦想联系在一起,就会不觉艰苦只觉得是别致的快乐了。五月最初的岁月,就这样打上青春与诗的浪漫,永远闪烁在经历者的心灵深处!


                              三

    经过两三年的追梦之旅,五月诗社在粤北大地扎下了根,初步形成了好的学习和创作风气,不仅吸引市区新的爱诗者如吴贻才、张宗君、廖开云、刘晓燕、林少英、张小华等加盟,市区以外各县的作者杨超鹏、梁彩云、唐徳亮、吕学煌、邓维善、邹英杰、罗剑锋、马虹玲等也成了新生力量。
    1985年3月,作协广东分会领导陈残云、郑江萍、韦丘和陈芦荻、欧阳翎等前辈作家诗人到连县、仁化和韶关市区调研讲学,召开省会员和业余作者座谈会、报告会,给粤北文学界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在座谈会上,我着重汇报了五月诗社成立两年多所取得的实绩,引起了韦丘、陈芦荻、欧阳翎等老诗人极大的兴趣,他们专门增加一节时间召开年轻的五月诗社的座谈会,鼓励年轻诗友们坚定信心努力创作……当年7月份,省作协出资与市委宣传部、文联在小坑工人疗养院举办“林泉笔会”,特邀梁彩云、张凌、林桂珍、赵英俊等部分五月诗友参加。笔会过后,《作品》月刊推出了五月诗社的第一个作品专辑,欧阳翎专门撰文推介,在省内外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年轻的五月诗友成长起来了。那几年也正是国内文坛风起云涌的时候,全国各地各种文学社团纷纷涌现,四面八方诗花怒放。为了五月诗社更快发展提高,有必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交流。年轻诗友提出让我出任诗社社长,以提高“档次”“规格”。与年轻诗友共同走过三年,我与他们早已“称兄道弟”,从来没有什么师生的概念。我感到他们的建议有道理,我也想利用自己多年从事创作编辑工作积累起来的人脉资源,为年轻诗友的作品推出省内外作些贡献,于是很高兴地接过五月诗社第五任社长之职。以致二十多年过去,此“头衔”依然戴在我头上。实际上,正如韦丘老师后来在我的诗集《骚动的青春潮》所作《离题小序》中所说:“有人说,汉标最好的‘诗’是韶关五月诗社,我以为是千真万确的。”本人不才,一辈子从事文学工作,却没有写出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差可自我安慰的,也许正是数十年不离不弃,尽心竭力为诗社的成长壮大做了一点工作罢。
    1985年夏天,作为当时在粤北的唯一省作协理事,我应省作协的《作家通讯》之约,写了一篇综述性的文章《开始活跃起来的粤北文坛》,其中关于五月诗社,我写道:“三年多来,该诗社二十多名成员,一直坚持每两周正常活动一个晚上的制度,从未间断过。活动内容包括学习文艺理论、探讨诗艺、交流修改诗歌习作、专题讨论某位诗友的近作、举办同题材诗作竟赛等等,还不定期组织诗友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到曲仁煤矿、芙蓉山煤矿、省309厂、省矿机厂、韶关冶炼厂和丹霞山、马垻人遗址、金鸡岭等风景点‘走马观花’,参观学习,创作出数以千计的诗作,自费编印了两本《五月》诗选,并与全国许多诗社建立了联系。诗友们已在《人民日报》《作品》《青年诗人》《南风》等报刊上发表诗作100多首,有三位诗友的作品在省以上评奖中获奖,在市三次文代会上,有四位作者受到市政府的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民族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五月诗友共同景仰的大师,五月诗社沿用多年的第一个标识,就是以纪念屈原有关的端午龙舟为主体图案的。成立三年之后的五月诗社,开始沿着正确的轨迹,向着梦的远方飞去……
    写至此,请允许我再一次引用紫蔓诗友《呼唤》一诗的最末两行以作结束——

         听见东海涌动的思潮了吗
         那是我乘坐的轮船启航了


                        (2011年7月21日—22日凌晨于粤北山城)
2011/7/22 5:15:06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10 篇︱已被阅读过 892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5510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