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一印象●
记得那是七五年的六月,瑶岭子弟小学五年级“红小兵” 中队,组织了两次慰问演出。先去坪山坑口慰问工人,后去茶园山慰问瑶族同胞。那时,我还是“落后分子”, 但因是“领唱” 角色,被破例允许参加“红小兵” 组织的上述活动。
爬上瑶岭西面山顶剧板房,站在公路上眺望去,茶园山其实是个群山环抱的山岰,我们在一条通往沟底的林间小道上, 像一只只野兔, 蹦乱跳走进了清新美丽的茶园山。在一个大竹棚里,我领唱完“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嘀嘀嘀哒,嘀喃哒嘀哒………”之后,就跑去“竹木加工场” 旁的小河沟摸鱼去了。临近中午时分, 一些同学开始生火热饭, 家当时没有铝饭兜那“洋” 货, 我们几个俏皮的男生,从向阳坡上,砍来一节三年生﹝表皮无白霜﹞的大竹筒,在竹筒中间开个小“V” 口, 从书包里拿出一斤米, 放进竹筒, 再装上半竹筒水, 忙起做“饭”。做竹筒饭是讲火候的, 从“竹木加工场” 抱来一堆竹屑, 放进几块石头垒起的“灶” 里点燃, 再不时添加干枝竹头, 待竹筒“V” 口不再流米汤时, 就直接把竹筒放入红红的炭火里煨。尽管那天吃的是“竹筒饭″, 啃的是腌萝卜, 盐辣椒, 但由几排杉皮房,竹篾屋围住的小坪一一茶园山,还是让我印象深刻!
●第二印象●
农历七月七曰早上,我们一行十五人﹝三台小车﹞, 再次逛逛茶园山。
早几年, 茶园山有了水泥公路, 在“茶园山欢迎您” 的路牌处, 远眺山峦起伏,, 茂密竹海中确有一座小山头特别“绿” , 听说是六十年代, 砍光山头, 全栽种了茶籽树﹝生产茶油﹞, 茶园山因此得名吧。小车七弯八拐, 在竹林夹道中缓慢下行, 清凉的山风渗透一股翠竹特有的清香, 沁入心脾,约行车十分钟,公路稍有平缓,两侧错落有序盖着一座座白壁黑瓦的两层大屋,, 即进入茶园山中心地带﹝三百多人口的小山村﹞。我在主人家坐了片刻,心就发“慌, 在院子四处了望, 极力寻觅着当年印象,又走到一条小路转悠转悠, 除了房前屋后一小堆圆木上, 结有少许的木耳, 让我眼前一亮外再也难以勾勒出当初的笫一印象。但同学们对瑶山的一草一木, 却记忆犹新。广林, 花兰几位属“兔” 的, 还在路边采摘到一扎“芨芨” 菜. “车前” 草之类带回来。
●第三印象●
我们一行人中,有一位阳小群大塘小学的同事一一吴老师。她原本是茶园山人,一到家就忙开了。为我们准备午餐时,只见她站在一囗直径一米的大铁锅旁,手脚麻利炒着菜,好一威风凛凛的“大厨”风采。我好奇地问这问那,她和颜悦色应答我,恍然间,我发现吴老师不同凡响,小群在一旁夸耀“吴老师是韶关‘五月诗社’的会员,发表了好多诗呢!”,我不由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让我肃然敬慕!回到韶关后,便饶有兴趣拜读了吴老师的诗词,散文,果然超凡脱俗,清新流畅,带有浓郁的瑶山风韵,不妨抄录一首共赏。
▲ 竹舞 ▲
作者: 亲善碧水
造物主给予选择的机会
我逃离浑浊污秽的地方
远远避开迷离勾魂的目光
那些欲望呀能把我燃烧
直至成为灰烬 云散烟消
寻找寂静
寂寞不是我的伴侣
醉心听山诉说它对水的深情
在小山雀的鸣叫声中做梦
兄弟姐妹们都挺起腰杆比谁拔节得高
我们乐此不疲
一点儿也不会在沉寂中无聊
偶尔有人打搅我的清幽
哦,我不生气
我的贵客
请赞美我
欣赏我在风中跳起的最优美舞蹈
您的笑颜中
渺小的我
比任何时候任何事物都重要
(2010-9-20 )
我与吴老师在公路上交谈时, 她用手比划着, 她小时a候与玩伴爬上竹梢, 再像跳降落伞一样齐齐跳下, 看谁弯的竹反弹的高。我想诗也是那时银铃般笑声中萌芽了!
●综合印象●
茶园山满山遍野都是挺拔的竹子,这些竹子好比一家绿色银行,只要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就取之不尽。友善的瑶族大哥告诉我们“春笋不许碰,冬笋可以挖” ,“竹叶茂盛的竹子,才生长冬笋” 。茶园山的水,盛夏时节也冰凉凉的,手捧山水洗把脸,特爽!问及去到河沟还几里路远,想再摸次鱼﹝冲个凉﹞也只好作罢!茶园山主人热情好客,也让我们有回瑶岭回家之轻松自在,我们有说有笑,度过了极为愉悦的一天!回程路上,大家唯一缺憾的是忘记带个桶来,茶园山的水好甘甜呀!
我们瑶岭八一届同学一路聚会,四月大塘吃扣肉,五月白水同学会,七月坪山摘桃子,八月茶园山赏南竹……瑶岭“大约在冬季” !!
摘抄吴老师《瑶山彩石》后一节诗作为本印象结尾吧!
瑶山的水流淌过我的心田
洗涤了我心中的尘埃
瑶山的脊背硬朗了我的腰
我了却自己的骄傲
瑶山的土壤呵护着我
疼惜着我
这份深情滋润了我的心怀
瑶山的情
瑶山的爱
抚去了我身上的瑕疵
呈现给你我朴实的面目
写于2011年8月7曰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