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扶溪学校新诗实验班作品出版
在仁化县东南面的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扶溪九年制学校的文学社,取名“溪源”。溪流之源,多么富于诗意的称谓呵!欣闻最近有眼光的扶溪镇政府,将出资支持扶溪学校编印溪源文学社新诗实验班中小学生的作品集,我忽然联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在山泉水清”这一千古名句。也许,以此名句来摡括我的欣喜,来表示我们五月诗社老中青诗人们对此举的祝贺,应该是恰当的吧。
少年儿童的天性,正如深山里的泉水一样清澈透明,纯净剔透。明代大学者李贽有云:“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焚书•童心说》)坦露生命和生活的本真,说真话抒真情,正是诗歌最本质的特征。诗歌与少年儿童本来就是有天然联系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极言道:“儿童天生就是诗人。”(《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开始,我们五月诗社同仁在韦丘老师率领下,具体担负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实施红三角老区“文教扶贫”工作时,便把诗歌文学普及与希望工程结合起来,先后举办了包括仁化县在内的46届地市县级校园文学夏令营;后来,五月诗社青年诗人叶才生首创“新诗进入课堂”的实验,我们全力支持与推介,并在粤北有条件的中小学推广这一张扬少年儿童个性、促进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设立多个新诗实验试点基地。2007年2、3月,我们提出了在一间乡镇普通学校进行“新诗进入课堂”实验的设想,得到了在扶溪中学任教的青年诗人李学田的热烈响应,他向当时的张祖飘校长和班子成员汇报后,得到了热情的支持。随后他们便开始认真细致的发动组织工作,我们诗社并动员广州大学生爱心志愿者为该校捐赠大批文学报刊,并数次前往举行文学讲座,在《五月诗笺》、《红三角》报和“五月诗笺网”为学生的作品推出专辑、专栏。去年调整乡镇教育布局,扶溪中学与扶溪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制学校,新任的郭樟华校长继续热情支持把这项新诗教实验扩展到小学生中,还出版了彩印的《溪源诗报》……坚持了四年的新诗教实验,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激发了农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诗意语文教学质量,学生们已在各种报刊和网站发表近200首诗作。在今年3至5月初我们举办的海内外儿童诗征稿评选中,扶溪学校有三位学生获奖,并荣获“新诗进入课堂实验基地”牌匾。这项实验成为这间乡镇学校推进特色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吸引了全县许多学校人员前往参观学习。
有些不了解情况的人也许担心:让年幼的乡村中小学生学习“文学中的文学”——高雅的诗歌,会难以接受或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新诗进入课堂”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教科研规划课题,扶溪学校几年的实践,已充分证明这一实验的生命力和实际效果。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有赖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有赖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根本一点上,新诗教正是切中过去应试教育之弊。诗歌是作用于人的灵魂的最需要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艺术门类,学会欣赏诗歌,学会审美,是青少年成长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实际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诗歌正与孩子们的这种天性相合,我们绝不能去压抑或扭曲这种天性,而以新诗教的方式加以激发和引导,就可能让孩子们增智慧拓眼界,快乐成长。
“在山泉水清”的下一句是“出山泉水浊”。大诗人杜甫借自然现象揭示的是社会的污染。在当代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生存环境中,清清泉水因各种社会人文污染而变“浊”,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新诗教的本来要义,从小培养孩子们一种健康的心理与人文素质,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世间人无不如此。继续把“新诗进入课堂”的实验坚持下去,必将取得更多更好的效果。我们祝愿在山清清的溪源泉水,不会“出山泉水浊”,只会“出山泉水洁,出山泉水跃”,以清正本色汇入时代的大潮,奔腾向前!
(2011年8月13日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