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脚下,旅馆里,凌晨四点,我们挣扎着爬起床,准备带三岁多的女儿去看日出。
我可是睡眼惺忪,女儿却格外的清醒,兴奋得连早点也不肯吃。那可是她第一次那么早起去爬山啊。
夜还是黑的,山上的路灯昏暗朦胧,周围静谧极了,只有爬山的游人轻轻的几声叫嚷格外突兀。微凉的山风,隐约夹杂着阵阵树林里特有的湿润的香甜味儿,唤醒了我浑沌的睡意。
走走停停,身上的衣服很快被汗水浸透。经过一番跋涉,终是爬上了陡峭山崖上的观日亭。
将近五点,观日亭上仍是朦朦胧胧,但人声喧嚷。大家怀着共同的希望等待丹霞日出。
五点刚过,东边的天际出现了几缕红霞,然后慢慢晕染开来,似把红墨水化在了水中。之后红霞渐渐拉伸,横在远山上,像层层飘落的红绫绡。我们静静地观望着红霞似有若无的变化,等待朝阳快快冲破云霞。啊,有金光从云霞中喷射出来了!隐约可看到一个圆圆的光影躲在云霞后面,那应该是太阳了。游人的相机“咔嚓咔嚓”闪着,只想为捕捉到红日露脸的那一刻光景。可是,太阳在此刻却好像没有了冲劲,安安稳稳的没了动静。是云层太厚了吗?还是太阳过于娇羞?我恨不得帮她一把,为她撕破那遮掩着她的厚重的头纱,让大家一睹她娇羞的芳容。
可是我无能为力,眼睁睁地看着红霞的颜色渐渐淡去,一些灰灰的云层鱼鳞似的涌出、覆盖,由红到黄,再到灰。我们期待丹霞日出,却等来一个朦胧混沌的有雾的清晨。
悻悻然地,大家陆续下了观日亭,徒留观日亭一如既往地孤独而立。
大人们是带着希望而来的,所以希望落空时总会有些许的遗憾。但是三岁多的女儿不会。因为她本也是懵懂而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沿途的新鲜。女儿精力充沛地甩着小胳膊小腿,兴奋地跟着我们爬上爬下,嘴巴“叽喳”如晨起的鸟儿。
走到一线天,两边直立的石壁高而狭长,人站在底下,有点压抑。望着头顶上那个希望的出口,忽然感觉自己成了一只井底蛙,想蹦出去,可惜没有高飞的翅膀,而蹦是不足以出去的。
“妈咪!”女儿把我从一只青蛙变回原形。她站在一小块沙石杂草地上,很狡黠地背着小手对着我笑。
“宝宝是不是捡到什么啦?”每次有新发现的时候她总是这样地笑。
女儿笑而不语。小丫头会卖关子啦。但最后,孩子还是藏不住秘密的。她摊开小手:“豆豆!”
“哇,红豆啊!”我大叫起来。一颗不太饱满但仍然晶莹剔透、泛着红宝石般光泽的相思豆啊!我捧着女儿的小手,女儿的小手捧着那颗红豆,我们呵呵地傻笑。听说丹霞山有红豆树,但具体在哪却未知。然而女儿却在这捡到了红豆。忘了没等到日出的遗憾,忘了沿途的劳累,一颗红豆似乎给了我无限的力量。因为,红豆在我心中是一个传说,一个美好的传说。传说中的红豆,古诗中的“相思”,那是年少时最绮丽的梦想。
我告诉女儿,这就是妈妈教她的古诗里的红豆。于是,女儿像呵护宝贝似的紧握着她的豆豆,诵读着她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我此刻却猫下腰,睁大双眼,搜寻着每一片落叶,每一颗杂草,甚或每一块小石头。我希望我也可以找着一颗。可最终我一无所获。不得以拉着女儿的小手去追赶走在前头的先生。
看到女儿手中的红豆,先生也开心极了。他也是第一次看见红豆呢。于是从阴元石折回一线天时,先生说我们再找找,也许还有呢。
于是一家三口像寻宝似的仔细搜索那一小块地方。有游人过,好奇地望着我们。我们呵呵地偷笑。
“啊,真的还有!”先生叫起来。
“骗人吧?”我不太相信。可是先生手里真的捏着一颗更大更圆更晶莹的红豆。父女俩笑得合不拢嘴,直在我面前炫耀。
我怎么就看不到呢?我有点沮丧。
这红豆是从哪掉下来的啊?抬头望向峭壁,可是太高了,只能看到婆娑的树影,一线天的光亮刺得人眼睛睁不开。我想,在那个我们攀爬不上去的地方,一定长着一棵相思树。那里,可有一个千古不变的传说?我看着先生女儿手中的红豆,看着那两粒艳艳的相思静静地躺在他们手里,闪耀着宝石般的光芒,我的心就莫名地激动了。
是因了她们的稀少,还是因为她们美丽的外表,或者那一个美丽的名字――相思?
相思豆,给了人们太多的想象,给了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太多诗的灵感。“玲珑殺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多少情深,多少相思,尽在那么精致的红豆中啊!
如果尘世中的感情可以被功利化,可以被灰尘玷污了本来的面目,那么,相思,就是心灵深处最纯最美的一处净土,忧伤而美好。相思豆正是寄托着这份最美的感情,让人在麻木中找到那么一点点的感动、或感伤。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女儿反复地念着“相思”,不管她是否理解其中的意思。
看丹霞日出未果,却意外得“相思”,足以!
2011年9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