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或者团圆,或者别离,或者对饮,或者独酌,或者浅唱,或者低泣,或者赏月,或者怀人。当它离去,我才能握紧指间的笔,记录下彼时彼年关于忧伤与快乐的记忆!
我的童年生活在辽远而僻静的乡村,那里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恬静,也有深巷柳暗,绿水绕郭的悠然,很多诗家喜欢叫它世外桃源,然而并不确切,因为自然与社会永远是处于相互对立的矛盾体,真往往意味着凝滞呆板,善往往意味着不通世故,美往往意味着落后贫瘠,每逢佳节,自然逃不脱如此种种。
彼时中秋的夜,盛夏的余热尚未散尽,落叶中依稀透露着阵阵凉意,却并不分明,乘凉的传统还未曾淡忘,封建家长的余威依然笼罩在乡村的上空。于是,这样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极大的八仙桌边,按着尊卑长幼的秩序坐下,一边聊着晚稻的收成,一边闲谈一些巷陌的趣闻轶事,孩子们则不安分的趴着一边,舔着手指头,眼巴巴的等着心仪已久的月饼,偶尔敬畏的瞥一眼上座的长辈,狠狠的咽一口口水。这时候,空气似乎是凝滞的,没有一丝欢乐的因子,连桌腿边的狗也无精打采的牵拉着脑袋,合着眼睛,无聊的吐着舌头。
不知道谁先伸手抓了一块月饼,大人的呵斥声与狗吠声瞬间打破了僵持的气氛,长辈和蔼的将月饼分给孩子们,孩子们像得胜的将军一般一哄而散,月饼自然不舍得吃的,而是仔细的用纸包好,拿到一起比出个高下。这位的月饼是家乡作坊的上等品,那位的月饼是大叔从外地带回来的稀罕物,偶尔有从北京上海捎回来的巧克力月饼,拥有者便会得到一种极高的尊崇,仿佛成了一个体面的城里人一般。
中秋的月是不大被关注的,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因为腻烦的缘故而极力抵制,千篇一律的故事很难勾起孩子们的热情。我们并不在意月亮中住着的是嫦娥还是别的什么仙人,如果猪八戒住进去我们能得到更多的月饼,我们也不会介意。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眼中月亮的地位日益突出,是在我背井离乡的那个夜晚吗?还是在我羁旅异乡的无数个黄昏?
月色依旧,重复着昔日的样貌,没有丝毫的改变,然而面对着同一轮明月,彼时的心境却早已经随时光流逝,看着书桌上横七竖八的月饼,涌上心底的只剩下淡淡的离愁别绪,“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为什么应该悔恨呢?因为这一夜又一夜的离别与守望,因为这一夜又一夜的咫尺与天涯。
在那个寂静的晚上你遇见了谁?在那个喧闹的晚上谁与你相守?在那个伤感的晚上你为谁流泪,在那个温馨的晚上谁与你共眠?珍藏这些美好的瞬间吧!多年以后,再回忆彼年彼时,或许会有别样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