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 铭源光辉永照梅中
 
铭源光辉永照梅中
  文 / 惜母



                           




    自1987年高中毕业离开母校之后,在长达16年之久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有踏过母校的大门。尽管它近在咫尺,可每当社会上的传闻在我耳边萦绕不散时,我的心里头不免有股酸酸苦苦的怪味,我无法去面对我眼前的梅关中学。十足的乡村中学不说,学习风气日渐低下,教学环境日益恶劣以至于破败到频临倒塌的“一级危房”,种种迹象表明,后来的梅关中学给人的只有伤心!只有悲叹!只有惋惜!!
    但是,苦难的梅关中学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里,却被一种人类最神圣的关爱所挽救,这种关爱如同太阳一般光芒四射,将地球最黑暗最孤独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变得光明和鲜活。
    梅关中学在铭源基金的全力捐助下,开始火红起来。
    铭源的光辉从此照耀梅中的每一寸沃土,温暖着梅中每一颗萌动的心,沐浴着梅中每一株幼小的花苗。
    梅关中学从创办至今,历经无数的风风雨雨,坎坷之中未免让人感到一种岁月的悲伤、一种时代的负荷、一种发展的压力!现在的梅关中学,早已改头换面,俨然一所花园式的学校,各方面条件都已初上规模。
    虽然往事悠悠,令人不堪回首!
    但是,苦难和不幸的经历仍然使每一位深知梅中的人至今感到心有余悸而无法忘怀!


                    艰难历程中的城郊高中

    梅关中学的前身是城郊高中,创办于1971年春天,校址在县城西北隅的下东坑,也称牛趾石,距县城十多华里。学校创办时,只有唯一的一栋宿舍,加上西华山工人疗养所的那间礼堂改做膳堂外,别无其它。后来在六、七个老师的带领下,一百多名学生在半工半读的政治年代里,自己建教室、建宿舍,在没有任何一个外来泥工、木匠帮助的情况下,硬是靠师生自己的那双文弱的双手把一所二年制的城郊高中给立起来了。为此,当时的地区领导还专程在学校召开了一次规模巨大的现场大会,以示庆贺。现已退休在家的开校元老之一的朱少尧老师在事隔三十二年后的今天,对当初的回忆仍然别有一番感慨:“为了学校的创建,我们男师生日干夜干,分组筑墙比赛,女师生也搞割茅草比赛。当时的场面真是热火朝天。而我们每天的伙食就是米饭、辣椒加酱油。”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不久就盖起了四间土木结构的教室,每间教室可容纳六、七十个学生。
    城郊高中一直办到1980年,在这十年的教学历程当中,共办了八届16个班,有近二千名学生毕业于城郊高中。1980年下半年开始改为城郊中学(初中),专招各大队小学优秀毕业生(当时各大队均有初中部)。
    城郊中学的师生生活在当时与县内各学校相比,条件是最艰苦的,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却最高涨,在校学生个个都出类拔萃,升入大余中学高中部的比例总是名列第一。在城郊中学的几年生活,我深有体会:我们那时一米二、三的个子还要从各自不同的家里背上二、三十斤重的大米,跋涉三、四十里的路程,甚至是崎岖的山路来到学校,白天还要轮流上山砍柴,日子是够艰辛的了。没有电灯照明,我们就用煤油灯。我们每天点燃的煤油要凭学校两角钱一斤的煤油票领取。
    当时的教室在风吹雨袭的几年后很快就变得破旧起来,没有玻璃的窗户,没有天花板的遮掩。学生每天都在遭受冬寒酷暑的挫折,每到夜自习时,我们还得用废弃的硬纸张或旧书本开成一道“A”字形来遮拦煤油灯,既挡风又聚光,整个晚上下来,整个教室就煤烟滚滚,连我们的鼻孔也要黑上两个小窟窿。
    我们每天的伙食也极其恶劣,我们几乎要从家里带上几罐辣酱或干炒的大豆,咸菜之类,先吃上三、四天,然后才能在食堂里端上个新鲜一点的菜食。记得我当时的一个邻座好友谢小平,尽管他学习成绩很好,但是,由于家境很差,不得已只能每天背着老师和同学啃食自带的咸杂菜,时间一久,菜没吃完就已变味,无奈,他连霉变的臭菜也舍不得扔掉,最后他双脚浮肿发软,无法正常行走,只能象只病残的羔羊,发出几声凄惨的哀叹!他根本就进不了医院,他没钱去治病,后来还是我们几个学习好的同学带领大家一起为他募捐了几十块钱,把他给拖进了医院,医生给他开的处方全是维生素之类的西药片。我们一毛两毛的捐献尽管有限,只有我给了他两块捌毛钱,那是我放在身上近半个学期之久准备买双“解放鞋”穿却一直舍不得花掉的两块捌,无奈为了挽回他健康的双腿,我别无选择!
    谢小平的双腿最终还是落了个不小的残疾。但是,他对我们的援助却表现了极大的感激之情,他说,他要以生命来回报我们,以出色的成绩来回报我们。
    后来他的确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余中学。然而,他有个酗酒的父亲,他无力承担自己的学习费用,最后不得不铤而走险私自到山场上去捡拾钨砂变卖点上学的费用。不辛的是,在一次回来的路上由于腿脚不灵便,硬是被一辆后面的大卡车一下子把他给掀翻在地,结果,他整个的脸就全没了,——一个血淋淋的后脑勺被稳稳地扣在地面上~~~
    我们每一位从牛趾石出来的城郊学生,没有一个不为这场飞来横祸所震惊所流泪~~~


                    露天的梅关中学

    1982年下半年,城郊中学随着城郊公社的更名而更名为梅关中学。同时新的梅关中学也在新的形势下重新着手创建新校址。
1983年下半年,新校址正式启用,即现在的梅关中学校址,新校址上筑起了一幢砖瓦结构的新教学大楼,下东坑老校址从此废弃。
    迁校途中,大队的学生排成一条长长的龙阵,用手提、肩抬、背扛的最原始的办法,如同蚂蚁搬家一般,硬是把个梅关中学给活活地搬了出来,我们当时很多人的双手给磨出了血泡,两肩给压破了皮!然而,始终没有一个“叛逃犯”。
    许多年过后,我们这些曾经参与搬校的牛趾石出来的学生仍然对此事怀有一种思念和自豪。
    梅关中学迁入新校址后,仍然百废待兴,艰苦的环境仍在持续,教工宿舍更加紧缺,卫生用水,食用水严重短缺,用电也紧缺。十几平方米的教工小宿舍还得两、三人共用。而住校学生只能白天做教室,晚上当宿舍来用,有蚊子称雄居霸的夏日夜晚,我们的学生只好用厚严的被单把头部裹得严实,中间留下两个小鼻孔呼吸。
    梅关中学在迁入新校址前一年又恢复了高中部招生,迁入新校址后,初、高中都开始全面扩招,除了高中部每个年级保留一个班外,初中部每个年级都开设了好几个班。
    学生多了起来,但是,后勤工作始终拖了一路长长的后腿~~~
于是,艰苦的日子变得愈加艰苦,后来由于教室的建筑安全系数不达标,连同后来再建的另一幢教学楼一起在维系了十年时间后便开始它们的老龄化进程~~~


                    结缘“铭源”降福音

    梅关中学由于校址特殊,立在“山头”,加上风吹日晒,雨水冲刷,许多地基下沉厉害,终于严重地引起教室墙体多处严重裂缝。
    学校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用些木撑进行预防性加固。老师和学生只能冒着随时都有可能引起倒塌致死致伤的生命危险共同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晴天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雨季阶段,室外是倾盆大雨而下,室内则淫雨绵绵,漏雨无数,非得撑伞不可,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驱走一个梅中的学生。
    “声明远扬”的梅关中学,实在是有自身难诉的苦衷!
     2000年5月的一天,在上级的强制命令下,全体师生终于被赶出了教室,离开了那把生命绷在弦口上的地方。
    在被迫离开教室后的日子里,学校的大树下草坪上都成了学生的课堂,那种场景,不亚于战争年代里的战地课堂。
后来碰巧借用了里梅关中学不远处的五里山子弟小学几间教室,而且一借便借了一年半的时间。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饱受了路途跋涉之苦。作为常务副校长的穆诗涛,最了解其间的酸辛苦辣:
   “尽管五里山子弟小学与我们(学校)相距不算太远,仅有几华里的路程。但是,那全都是黄泥路面的山路。不好走,雨天特别滑,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班主任每一天都要亲自陪同学生一起上、下课,还要亲自清点人数,特别是晚自习那段时间,我们抓得更紧更严。
   “不瞒您说,我们在五里山(借教)的那段时间里,我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包括后勤服务人员、每一位学生都吃尽了苦头!你不知道,那下雨天的时候哪,路面特别滑,泥层特别厚,我们根本就穿不了鞋子上路,只能打赤脚走,到教室后再穿鞋。
   “我们在这一段艰苦的日子里,总是无法把我们的学生当学生看,我们只能把他们当作幼儿园的小朋友来看,因为我们事事都放心不下!人人都放心不下!就象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
穆校长的一席话,听在我耳里,却痛在我心里,此时此刻,立在我身前的似乎不是一位老师,而是一位慈爱祥和的老爷爷,在内心深处念叨着自己远去的小孙孙。
    穆校长的情绪显得异常激动,显然,这种事情在他以往的教学生涯当中是从未遇到过的,更何况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2000年6月,也就是在那些学生被赶出教室后的不久,梅关中学现有的两幢教学大楼均被确定为“一级危房”。
    “一级危房”!——多亏我们的学生被赶得快!不然,危房,危及生命的后果由谁来承担!
    梅关中学的极度艰难的教学环境,一度引起了远在广东韶关的韦丘先生及桂汉标先生的极大关注。
    韦老和桂汉标先生分别是霍英东基金会驻韶关办事处的主任、副主任。而铭源基金会则是霍英东博士出资设立的用于在粤赣湘边革命老区实施“文教扶贫”的公益机构。韦老的老战友何铭思先生也和韦老一样是原战争年代东江纵队的老战士,现任铭源基金会的主席。
    韦丘和桂汉标先生在报请基金会何铭思主席的同意后,于2000年11月携同基金会驻韶办其他人员一行火速赶来梅中,进行实地考察。结果令韦老极为震撼:
    靠着几根木头支撑着的频临倒塌的“一极危房”,居然就是孩子们几个月前日夜蹲守的课堂!令人心痛!老区人民依然如此贫困,老区人民的子女就要面临着失学的危机,我们怎能冷眼旁观?
    韦丘立即作出选择:“绝不能让这些孩子们再受这种苦!”
韦老一行回到广东后,火速报告梅关中学的紧急危房状况,请求基金会从速做出决定。何老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情变得格外的沉重,他抬起头,遥望着窗外,刺骨的寒风再一次越窗而入,他去身立在窗前,看到眼前的孩子们愉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2001年元月17日,韦老和桂汉标先生带上何老的一份爱心又一次亲临梅中,开始的具体考虑捐资50万元兴建一幢教学楼,作为铭源基金会捐助梅中的第一期善款。同年2月,桂汉标先生和邓妙蓉女士又亲自为梅中的“铭源楼”选址。3月份,基金会的相关人员在梅中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到场的除了韦老、桂汉标先生外,还有原东江纵队的老战士谭军、华英、莫广智、林瑜等,县长刘翠兰、县委副书记杨文光、县委宣传部长刘开连等县镇领导一起为新教学楼奠基。
    2001年4月,捐款如期到达梅关中学。在新建教学楼期间,80多岁高龄的韦老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仍然时刻不忘梅关中学的建设状况,并不辞辛劳,曾多次亲临工程第一线进行实地视察,亲自落实建设计划。整个工程项目,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如期提前于2002年元月20日竣工建成。
    “铭源楼”一流的质量以及一流的速度博得了何老和韦老的大加赞赏!
    一幢占地59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分三层共拥有18间教室的“铭源楼”终于结束了梅关中学流浪教学、危房教学的悲剧一幕。新教学大楼的落成,为梅关中学的远大建校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楼正中上方的三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铭源楼”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夺目。从此,铭源精神在梅中永放光芒!一副由韦老亲笔提写的对联——“铭记革命源流,培养后代精英”高高地悬刻在大楼的“胸前”,更加显得壮观,既以铭志,也是鞭笞!用何老自己的话说:“我们捐这些钱,就是想把铭源精神带到这里,就是想为老区的教育事业做点实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004年4月10日,何老亲自莅临梅关中学。此时此刻,外面春雨绵绵,可宽敞明亮的教室却不时传来孩子们阵阵朗读声,何老顿时倍感欣慰!内心又一次涌动起一股爱的热潮。他急忙奔入教室,与同学们亲切地交谈。何老意外的出现,给每一个学生都带来了一份惊喜、一份满足、一份动力。何老慈爱的目光开始温暖着教室里每一颗幼小可心灵。
    看到“铭源楼”里惊喜的场面,看到捐资“铭源楼”的巨大收获,何老不由得轻微地点了点头,随即便向身边的刘开连部长又一次地发出承诺:基金会愿再次捐出100万人民币给梅关中学兴建一座综合性大楼。
    这次巨大的捐赠承诺,既代表了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对梅关中学的又一次的无私捐助,更代表了霍老、何老及韦老三位同龄长者对我们老区人民的一份诚挚的关爱!
    这幢捐资百万的综合性教学大楼,被命名为“英东楼”,以示老区人民对霍老的那份永远的怀念。
   “英东楼”高五层,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远胜于县城的任何一幢教学楼。
   “英东楼”从2002年6月3日正式举行捐献签字仪式,7月18日奠基,历时一年零两个月便竣工落成。
    两幢大楼的建成,极大地激发了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的热情,基金会领导为此在2003年的12月15日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落成剪彩仪式。何老还专门为梅关中学引荐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代表团15人一行,并荣幸地获赠该校图书馆藏272册中英文图书。这些图书对促进学校现代化教学进程,开拓师生国际化视野都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两幢大楼的建成,使梅关中学从此告别了苦难的历史,从此走上了现代教育的康庄大道,校建设从此迈上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进一步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强梅关中学”的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不辜负霍英东、何铭思、韦丘三位老人的殷切希望,为了报答桂汉标先生等驻韶办同仁长期以来对大余特别是梅关中学的文化教育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大余县委、县政府专门就梅关中学的未来规划了一系列具体发展目标。2003年梅中便开始恢复高中教育,到2005年左右,务必将梅关中学办成一所学生数达3000人左右,以高中为主的农村二类完中。学校也明确提出“做出梅中特色,创出梅中品牌”的新的办学宗旨。走“以文化为基础,培养音、体、美专业人才”的道路。
    现在的梅关中学,不仅拥有设备齐全的舞蹈房,美术室,更拥有一批素质高强的骨干教师。
    对于未来的梅关中学,新任校长杨晓军豪不夸张地说道:“未来的梅关中学,我们不仅要拥有完整的教学设施,还将拥有全面完整的师生公寓。现在我们看到的施工场地,有刚刚投资兴建的食堂和学生公寓,有近日即将破土动工的‘科技大楼’,还有一个庞大的运动场地。学校还新近征收了100亩山地,这对我校的全面化校园建设起到有力的缓解和完善作用。”


                前进和希望中的梅关中学

    美好的教学环境开创出了更加美好的梅中新天地。
    经过霍英东基金会、铭源基金会的全力扶助,梅中终于从逆境中走出,并趁着当前新的历史机遇开始突飞猛进!
    近两年来,学校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2002年至今,学校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8篇;另有16篇获省级以上奖励;29篇获市级奖励;同时学校许多次获得“大余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奖和“文明校园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其中,2003年12月,在全市第一届中小学、幼儿园“英东杯”汇演中,学校的《板凳龙》荣获舞蹈二等奖。何老在赣州市观看梅中学子的汇报演出,感到非常高兴。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来源于铭源基金会的无偿捐助。可以说,没有“铭源”昨天的付出,就不可能有梅中今日的成就,更谈不上有梅中明天的辉煌!
   “铭源”在大力捐资建校的同时,对学校的奖教奖学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学校那些因家境贫寒而导致失学的贫困学生实行助学。两年来,“铭源”共捐奖教奖学助学奖金2.94万元。学校最优秀最出色的陈佩兰老师就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而连续两年荣获该项一等奖教奖金共计1600元;而学校最贫寒的学生陈禄也连续两年获得该项助学奖金共计700元。
    陈佩兰老师严格的执教手段和出色的教学方法在众多师生当中是众口一词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宁愿你们(学生)怨我一时,我不愿让你们(学生)怨我一世。”由此我联想到县城某校的个别老师的特别严重的误人子弟的作法,着实让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寒心!一个初一普通班的英语考试成绩居然会差到连一个及格的学生都没有!这难道不是老师的错?我看像这类误人子弟的庸师还是知趣一点,趁早自个儿滚蛋吧!
    相比之下,我对陈老师就愈发地敬重和佩服!但愿你陈老师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更加闪光夺目,做一名万人传颂的好老师!而作为学生的陈禄呢,则过于沉默,过于拘谨,过于不近人前,也许这是出于一种自卑吧!也许这是出于一种怯生的心理吧,也许他两者都兼有。是的,两年前父亲就病逝,坚强的母亲带着他和妹妹拖着2万多元的巨额债款艰难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清晨5点就要起床忙做家务、送煤挣几个小钱,白天出去做15元一天的临时工,有时连临时工的活都揽不上,每天中午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根本就不是休息时间,而是更加紧张的家务劳动。她靠着一种顽强的毅力在使劲地撑着自己,她说:“这是我的命,但是,为了我的两个孩子,我必须坚强地活下去!”
    她一个柔弱的小女子,本该像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着,可是她没有这样的福分!她还得像个粗壮的男人那般去经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去承担沉重的家庭负担。
    陈禄兄妹俩非常懂事、非常勤快。过早地失去父爱,也让他们兄妹过早地成熟起来,陈禄几次想辍学,可是母亲每次都开导他,母亲说:“我再苦再累,就是搭上这条命,也会让你们兄妹有书读。孩子,听妈的话,上学去吧!”
    陈禄默默地行走在上学的路上,可是,妈妈劳累晃动的身影时常还是捆扰着他~~~
    陈禄母亲每月的政府民政补贴只有30元,陈禄母亲从来就没有逐月去领取过,她说:“我就是家里断食缺粮,我也不敢去用那30元,我得存到年底贴补学费。”
    陈禄这两年来连续获取“铭源”基金助学金,这可算是不幸中的万辛了。这不仅宽了陈禄母亲的心,更点亮了陈禄那颗失落和孤僻的心。陈禄从此又看到了人间真情,重温世间温暖。陈禄含泪跟我说:“感谢铭源基金会的捐助,感谢社会对我的关爱!我一定发奋读书,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关爱过我的人。”

    作为梅关中学的新任校长杨晓军,他年富力强,很有一股改革者的气魄。他从大余中学刚刚调任过来,心里面憋足了一股子的闯劲。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要说三把火,我能好好地放出一把火就足够了,那就是做大做强我们梅关中学。”杨晓军校长不无感触地说,“我们的心中只要有‘火’就会有激情,就会有动力,就会有发展。”
    杨晓军能够在梅关中学如此关键的时候担当校长一职,这既是他的荣幸,也是他的压力!这既是对他以往成绩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今后的工作提供新的舞台;新的人生起点,就在你的脚下,杨校长,就看你的咯!
    对于未来的梅关中学,杨校长充满信心,他正着力加快梅关中学的全面的发展进程,他说:
   “我们梅关中学要以香港铭源基金会的捐助为契机,以无私的铭源精神为动力,全力以赴,在3至5年内把梅关中学做大做强,打造梅中特色,创出梅中品牌,向省、市一流中学的宏伟目标大踏步前进!”
    在杨校长的严格督促下,学校新进成立了校广播站,由韦老亲笔题写命名的“兼霞文学社”也在酝酿成立当中,新购入的100亩山地也在进一步的开发当中,庞大的体育场地,400米的田径跑道,由省教育厅拨款50万人民币兴建3000平方米的科技大楼都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现实~~~

                                                                                      2004年5月中、下旬
2009/7/30 8:58:51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605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1157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