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2年的新春,寒潮正逼近粤北,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30多位学生们,踏入韶关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真冷啊!然而,在粤北6天的义务教育活动中,他们将青春的热潮带到深山乡村,带到农家子弟心中。
由香港科技大学教育发展组、华南研究中心合办的“香港科技大学粤北科普教育活动”,坚持在韶关进行活动,已经是第7届了。这些走进校园里的活动有什么结果?他们带来的科普活动很符合内地新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通过游戏的方式强化、补充课堂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让学生们认识韶关深厚的文化底蕴,韶关的风土人情,并通过师生们的口述和文字让更多的香港人了解。
最难忘是韶关行●
“回到物质富裕、生活压力大的香港,忽然有点儿想念韶关那边的生活。没有佳肴美食、没有干净的洗手间、衣食住行亦不能与香港相提并论,但却有小朋友天真灿烂的笑容、源源不绝的笑声和秀丽的风景,令我的心在寒冬中保持炽热温暖。”这是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学系二年级学生方志婷对韶关行的真实感受。
这次的粤北科普教育活动,所有报名参与竞争到韶关的同学都知道:活动将是义务的,费用要自己负担;条件是艰苦的,还要住在农民家里。但没有人后悔,他们以能到粤北而自豪。
方志婷说:六日的行程虽然排得密密麻麻,也欠缺充足的休息时间,却令我过得非常充实,也庆幸自己毫不犹豫参加了这次难忘的旅程。开始时,我只抱着以生命影响生命、扩阔眼界的态度,以为自己真的能为韶关的小朋友尽一分绵力。可是,当静下来回顾所有之后,我发现原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亦更加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我得到的甚至比付出的多很多很多。
这次义务教学的对象是乳源民族实验学校和桂头中心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包括科学及数学。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环球中国研究学系一年级学生朱露茵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短短数小时的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实在有限,重要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为他们的学习带来动力,这是我及其他同学期望看见的。
在义务教学时,科大理学院物理系三年级学生蔡嘉豪深深地感受到内地小朋友对学习的热情。他赞赏小学生们上课时候的专注程度和回答问题时候踊跃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农家里的温暖●
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之余,大学生们参观了东阳光集团和到农家里生活。
科大理学院物理系三年级学生蔡嘉豪说:参观东阳光集团公司的工作车间,对我们来说是很新鲜的一件事。因为在香港,我们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到规模这么大的工厂参观,更不用说可看到整个生产线。参观令我大看眼界。物理系三年级学生陈俞行认为:参观过东阳光集团公司的办公室及生产设备后,令我对中国工业前景变得十分乐观。中国已经朝着高技术工业进发。
陈俞行的另一个体会是入住本地农民家庭的体验。他说:“纵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设施没有香港的水平高,没香港的先进,但一家人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入住的家庭是卖豆腐的,需要晚上做豆腐,晨光初现时就在市场开店卖豆腐,但他们不惜延迟开店时间,就是为了跟我们吃早饭后再送别我们。另外,从父亲的话语中,我能充分感受到他对儿子成材的希望,也感到他因自己知识水平较低的无奈感。
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及经济学系三年级学生陈趣仪在寄宿家庭感爱到“家”的温暖。她说在寄宿家庭内,晚饭过后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家人看看电视,却给予了我们这群都市人深层的反思。寄宿家庭内没有什么丰盛的物质,但孩子们却比我还要坚毅独立。
●科普教育的品牌效应●
和香港大学生接触多了,慢慢地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名列亚洲高等院校前列大学的学生,他们的视野已不仅仅停留在课室,停留在香港,他们利用寒假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又有意义的事情,自费参加粤北义务科普活动,就是希望通过活动了解韶关,从而通过韶关认识更多中国内地的历史文化,
到韶关后,同学们到了风采楼、大鉴寺等市内名胜和矿山博物馆参观,在听了我市著名诗人桂汉标、高级导游罗世雄讲解韶关的历史文化和今日韶关的发展后,他们对韶关的经济文化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在乳源,他们欣赏了必背瑶寨民族歌舞表演,参观云门寺,在民族实验学校学习舞蹈和刺绣,考察种植养殖基地等。韶关,成为大学生们记忆中的重要一部分。
朱露茵说:“在韶关我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大精神:相容并蓄,求同存异。在小小的浈江区,不同的文化同时共存:太傅庙、韶关天主堂、韶州府学宫、基督教韶关堂、大鉴寺等。当中所呈现的包容意识及宽容的社会气氛正是创建和谐社会所需的。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学校加入到活动中,市关工委、乳源关工委等也热心支持活动。香港科技大学粤北科普教育活动,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