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三鑫:新诗教育的拓荒者
 
三鑫:新诗教育的拓荒者
  文 / 叶才生
 

        ——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新诗进入课堂”实验纪实

   “我被刺眼的阳光吵醒了/我热爱的一阵沙沙声传入耳中/我慢慢地朝外走去/我热爱的凉风打开我的心扉//我一步步向前走/觉得与众不同/那条道路/顿时变得美丽……”
    听众朋友,欢迎收听中山广播电台健伟主持的“书影风行”。听着这首名叫《清晨的热爱》的小诗,谁会想到它的作者曾子晴是中山市三鑫双语学校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呢。谁会想到新诗实验两年,作者的个人专著《新诗班里的一支芦笛》已由金陵出版社出版了呢。曾子晴自豪地说:“她们新诗班的40个同学几乎每人都能写这样的小诗。能够出版个人专著的就有十多个同学。”小学生能有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都要归根于三鑫双语学校新诗班开展的“新诗进入课堂”这一教育实验活动。
    要数起成果还有很多,比如:在《星星》《中国校园文学》《新作文》等几十种刊报发表300多篇习作,获正规有奖征文10多次;被新诗研究所确认为普教类“中国第一示范点”;第七届国际诗人笔会,著名诗人桂汉标向海内外近100位著名诗家推介了其诗教成果……
    最近,主管全国教育督导教育评估工作的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郭振有来到广东省中山市,专门考察了三鑫双语学校的语文课改与素质教育情况。他对中山市“三鑫”小学新诗班开展的《新诗进入课堂》这一课题研究活动寄予了充分的肯定。郭振有说:“三鑫双语学校《新诗进入课堂》,让学生大量地进行读写,注重感悟,放飞童心,充分体验了汉语的魅力。这一教育实验的改革是成功的。”
    今天这一期节目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山市三鑫双语学校的校园,走进校园这些小诗人以及他们的老师,感受“新诗进入课堂”这一号称普教系统“中国第一示范点”的魅力。
    在中山市三乡镇有一所以特色教育闻名的三新双语学校,该校2003年被中国“成功育人”调研评委会确认为“社会公认特色育人成功单位”。作为新诗班(全国普教系统第一个以新诗冠名的班级)的发起者与组织者,叶才生老师是一位颇有文学造诣的教育者。他在《星星》等全国各种刊报发表过几百篇作品,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诗集《夏日打开大海的窗子》,多次荣获各类正规文学奖。2001年,他从课堂教学中发现,新诗教育始终是小学忽略的,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的语文重理性的左脑开发,忽略感性的右脑开发,重工具性的训练,忽略人文性的感悟,理性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悟,左右脑极度失衡。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对新诗缺乏足够的认识,无论是在选编教材还是在阅读教学和赏析方面,传统教育对新诗教育熟视无睹,普遍放弃对新诗的训练。所以他认为有必要对我国小学的新诗教育进行一次探索与实践,让现代优秀文学成果有效地进入校园,利用自己是诗人与教师的双重条件开始与学生与新诗亲密接触。
    在采访中,叶老师回答:“开始的时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是自发的。后来才发现搞新诗教育是很可为的,便变成了自觉的探索。但是这一可贵的资源却没有利用好,全国都是这样望‘诗’兴叹,搞出成绩的凤毛麟角。进行新诗教育这种探索很有现代意义,也是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诗性的东西,而不是作为一种纯粹的诗歌教育。它是语文教育中一种比较大的领域,更重要的是看它能否跟古代诗词来一次很大的继承和体接”。
    众所周知,中国一向有诗的国度之称,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历史上曾诞生过李白、屈原等众多伟大的诗人,中国诗人之多,诗域之广,风格之多,诗意之纯,音韵之美,都无愧于“世界文化瑰宝”的美誉。
然而诞生于五四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新诗,从文言文中脱颖而出的新凤凰,更加贴近现代人们的生活与内心,并出现过艾青、徐志摩、余光中、北岛等众多著名诗人。但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课堂上,贴近时代,贴近心灵,能够展示汉语魅力的新诗教学,不仅跟不上记叙文,议论文,小说等体裁的教学,甚至连古诗教学也比新诗教学强多了。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国家级文学类核心期刊《星星》诗刊副主编、著名女诗人靳晓静认为:“这是因为我国的诗歌教育长期与诗歌创作环境严重脱节所导致的。”
    为此,我们采访了三鑫双语学校的田云伏校长。他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他不但是中山市语文科的带头人,还是全国语文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田校长非常支持叶老师的创新实验,支持新诗教育。田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诗歌琅琅上口,节奏比较明快,便于读,便于背,对于学习语文是最快的。诗歌它的形象思维特别丰富,它能为学生打开一个想象的空间,它以短小的文字包容天地万物,所以最利于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论是从语言学还是从文学、从美学都是我们对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最好的选择。我们不要把诗当作是神秘的东西,诗歌其实就是生活当中最有联想性,带有哲理性的东西。它通常比较简练,并不是要年纪大,学历深的人才可以作诗,倒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的,因为童心是最富于创作的。”
    2002年3月,三鑫双语学校率先把新诗引入课程,相继开创了一个新诗试点班,两个童诗试点班。其中叶老师所带的四(2)班,也就是曾子晴所在的班,是全国普教系统第一个以新诗命名的班。曾子晴说她迷上写诗是从班主任叶老师那些令人兴奋,充满诗意的新诗课堂开始的。
让我们来看一个诗歌课堂《诗歌的杯子》的实录:
    老师:这个杯子里装着什么?(举着一个普通的装有水的杯子)
    学生:一点水。 
    学生:还有空气。 
    老师:还有吗? 
    学生:没有了!(接着沉默) 
    老师:(没有说话,打开了日光灯、又关上了。打开音乐,又关上。提醒学生注意前后的区别)这时,杯子里装有什么?(接着老师,又用拟人手法,让学生充分体验之前与之后的不同)
    学生:一杯灯光!一杯音乐!一杯春风!一杯阳光……(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神思飞扬,妙语连串……)
这是新诗试点班坚持每周一节诗歌课的其中的情形。就这节课,叶老师谈了自己的感受:“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不是缺少诗歌,而是缺少诗歌的语言。我们是忽略了表层,从而忽略了表层背后的深沉含义。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忽略引导学生留意深层次的观察所造成,许多隐性的美却视而不见。老师应引导学生慢慢地将语言引导到诗歌教学中来。比如从表层的‘一杯空气’等到深层的‘一杯叹息’等,实现思维的升华,审美的转向。”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的一些创新举措:在校园与教室营造诗歌的氛围,坚持每周一首新诗欣赏,一节新诗创作课,每周一期《地平线新诗报》;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写新诗日记,陶冶诗情;开刷课堂,开发右脑,养成诗思;经常聘请名家来班讲学,或者到户外举行采风活动,积淀诗语。
    作为实验班,他们有以下三个亮点:
    亮点一是协同发展。一般看来,左脑是依靠语言为主的分析、判断和抽象概括中枢,是科学脑;右脑以形象思维为主,是直觉思维中枢,是艺术脑。两脑相比,右脑存在的潜力约为左脑的10万倍,如果两脑协同活动,其效果不是1+1=2,而是会增大5倍、10倍,甚至更多。但受“惟智是举”的应试影响,传统的语文重理性的左脑开发,忽略感性的右脑开发,重工具性的训练,忽略人文性的感悟,理性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悟,左右脑极度失衡。 而“三鑫”诗教瞄准这一时弊,倡导“双语、双手、双脑”协同发展,在遵循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保持原有左脑积极加工的基础上,强化右脑形象思维能力,开发的是潜在的脑能。其“换位写诗”、“闪客配诗”等新诗课型,开放了学生眼耳口手脑,让多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一起参与协同学习,具体做法就是把音美、美育等嫁接与重组,选取学生喜闻乐见、具有实际意义的题材,通过实验体会、物我感悟等形式,把艺术创造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使之产生整体教学效应。
    亮点二为不挑生源。谈起各种实验班,不少人会嗤之以鼻,那些打着实验幌子的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背后就是选拔优生搞重点班、快班,搞选拔教育、精英教育、应试教育,将人以分数分等。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与实验以探求优质教育的真谛背道而驰。作为全国第一个以新诗冠名的试点班,“三鑫”保证了实验的纯正,实行平等教育,不挑生源,培养的、关注的是“人中人”。新诗班叶才生老师说:“诗化教育就是崇尚生命化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与富有个性的人为实验最根本目的。”因此,他们信奉每一位学生都有一颗诗心都有潜力,都有抒发真情的需要,诗教的责任更多是人性的唤醒,在发现美、创造美的心路中塑造完整的人格。
    亮点三为不增课时。只要教法得当,国家规定的课时就可以学好功课,“三鑫”诗教成员认为:特色教育就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语文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生命课,课堂是受教育者获取他觉到自觉的关键,给钥匙,学生就能登堂入室,给火种,学生就能燃烧生命,给一张网,学生就能收获整个大海。因此,新诗班搞实验不是拼时间、拼题海,他们不增任何课时,立足课堂,渗透生活。于是,我们可以理解新诗班的文化熏陶:每周诗文雅赏、新诗创作,编辑周报《地平线新诗报》已65期,新诗课堂网点击超过8万,作家诗人不定期来校开讲座。值得关注的是,师生利用500亩校园,经常走出教室,以碧水草地等天地为课堂注重体验,物我相融或者物我两忘,回归自然,享受教育,真正实现语文诗意化。这样上课,该班的考试成绩如何?从最近两次语文模拟试中记者消除了顾虑,新诗班的人平分都稳居第一,且比一些对比班竟高10分之多!记者还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新诗班里,无论是诗文评选还是考试,谁都“可能最好,可能最差”。行内人士很清楚,这正是活力焕发,学生潜能充分发挥的表现。
    ……在诗歌这一片试验田里,叶老师选取了中外的《乡愁》、《祖国的高处》、《民歌》、《光源》、《第一支颂歌》等中国名师名作,《黑人谈河流》等以及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作品。让学生听得懂,有兴趣,体验诗语的奥秘。就这样一批诗歌的苗子为新诗找到了萌芽的感觉,他们以诗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创意。
    “啊/一个高大的身影/落在了我的前面/是的/就是他//我热爱那条走向光明的路/更爱那个为光明打扫的人。”曾子晴的这首《清晨的热爱》听起来就令人意犹未尽。她说她在叶老师这里学了不少东西,子晴说:“叶老师常讲,写诗就是要将情、景合理融合起来体现此时此景的特殊性,定格瞬间,感动自己,感动别人。”就是这样的一位12岁的小作者,她就在《中山日报》《小学语文报》《南方工报》等刊报发表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以诗歌《小草在歌唱》打动一代人的著名诗人,现任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的雷抒雁讲:“在语文课改中,新诗进入小学课堂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小学生看书较少,但确实是一个值得令人探索的课题。”
    “歌曲唱到高潮/空气在凝结/在音乐播到尾声中沉思/在行人道走到最后一步/在亲人的爱护中/吃最后的烛光晚餐/在老师的笑容以及泪水中/上最后一堂课/在同学的友情中/无拘无束地玩最后一次/……”这是新诗班里另外一位小诗人黄梓俊的新诗《最后一次》。梓俊说,诗歌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接受记者采访时,梓俊说:“我觉得诗就是抒发自我,表达感情的工具。没有了诗歌,我心理的很多话就不能说出来,我觉得在这首诗里,人间不能缺少亲情、友情。亲情是温暖的我就写了烛光晚餐,友情是玩耍的就写了无拘无束。”梓俊还说:“以前在香港的时候也学过古诗,但从来没有接触过新诗,要不是偶然转学来到三鑫,这辈子都有可能接触不到新诗。”叶老师说梓俊是新诗教育的一个受益者。
     为什么这样说?叶老师交代了背景:“黄梓俊来自香港。这个学生刚来时,他的成绩在四年级是四五十分的,普通话没有接触过,汉字写的是繁体,课本又不同,给他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障碍。接触新诗以后,语文成绩很快上来了。他的新诗写得很大气,表达一个意思很明了,有一定的意境,这样很难得。”叶老师一方面鼓励梓俊从课堂学好汉语入门,另一方面让他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他还说:“在评选作文时,他的心情都非常激动。在人多的时候便让他朗读一番,经过这样一个诗歌教育,他的理解能力、思维、语言都能达到一个预期的效果,现在已经上升到班上的中上水平。”
    通过这一年多的新诗班学习,叶老师惊喜的发现,班上一些学习不好的同学,在新诗方面表现出极强的创造欲和表现力,有些家长认为一无是处的孩子在诗歌上冒尖了。
    2003年8月,中山市三鑫双语学校在中国新诗研究所与《星星》诗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院校新诗教育百所诗歌教育示范点”评比中,成为了新诗进入课堂的“中国第一个示范点”,在所有示范点中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小学生们的诗也第一次被《星星》诗刊制作成专版进行发表。《星星诗刊》副主编靳晓静介绍说: “在这诗刊上,三鑫双语学校的小学生诗歌是在我们的刊物上第一次以专版的形式发出来的,小学生是第一次。从作品整体看还比较整齐,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目前,三鑫双语学校小学部,新诗班共有150多人次发表,十多人次获奖,学校还为他们出版了《最初的声音》《唱起歌的汉语》《新诗班里的一支芦笛》等五部诗集。
    今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诗人笔会上”,五月诗社社长著名诗人桂汉标专题推广新诗试点班的做法,为了把“新诗进入课堂”推向深处,受到了海内外近百位著名诗人的关注。 
    2003年11月,三鑫双语学校还举办了“第一届校园诗歌艺术节——百份诗报千首诗歌万行朗诵会登陆校园行动。”这个集“诗歌创作”、“诗歌墙报”与“诗歌示范课”“诗歌朗诵会”为一体的系列活动,在三鑫校园里形成了更家浓厚的诗的氛围。
    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郭振有指出,“在小学阶段开展新诗教育是有众多优势的。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学生培养诗化的语言,培养诗化的感情,包括和人际交流,这样就能来体会人生的美好与幸福。同时还可以提高对科学的理解。我们国家很多科学家诗歌都是写得非常好的,比如苏步青的文学素养就很高。三鑫双语学校这样一种改革是成功的。”
    童年是一座灯塔,在小学阶段能否激发孩子们的创意和学习兴趣,是他们能否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关键。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国力竞争已经呈现出人才竞争的局面,而城市竞争力也越来越集中在人才之争上,在中山推行教育强市,教育创新的氛围中,中山的小学课改成果已跃居全国的首要位置。
    “欲问桃李何缤纷,春风化雨育英才”在三鑫校园里目前形成了诗歌、外语、体育、艺术、演讲、音乐六大校园文化节。我们相信在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教育必将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人才辈出,再创辉煌。正如曾子晴同学诗句中所说的那样“我热爱那条走向未来的路,更爱那个为光明打扫的人。” 

     【本文撰稿人:楚风  校对人:叶才生  撰稿单位:三鑫双语学校    根据中山电台2004年4月录制的《新诗进入课堂》整理  发表于2005年8月中山教育信息网】
    
2009/8/3 2:54:39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642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8610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