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杨振林先生的歌词作品
古今均有先生一词,且应用广泛。先生,并不是先我而生,古称父兄、长辈和有学问的人为先生,到了今天,用法更为通泛了,如今,还有不少女人称丈夫为先生,不过,我怎么听都觉得酸。
在这里,我称杨振林为先生,有多种用意:他长我一个年代,且绝对算是有学问之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一个有文化的作家,且这句话堂而皇之居坐他的QQ签名宝座数月之久,说明杨兄对文化的渴求和追求,那是极端的虔诚膜拜。
初识杨振林的名字,应该是我回归(准确说是数度苦寻到)五月诗社的2009年,起先的印象只是一个人名三个字,陌生而疏远。后在桂老爸的大力渲染推介下,知道了他竟是个楹联高手,在这中华大地上,这个领域中,他绝对是有发言权的!而这楹联刚巧是我的弱项,在自愧不如与高攀不上的心态影响下,我对杨的感觉一直淡而远。无法企及的距离感让我们只是偶尔在别人文章的评论栏中相互接接话,却无从走得更近。当然,与其说是杨兄疏远了我,不如说是我远离了他。
当然,如是有缘,断不会一辈子不识不知。之后这几年,从五月诗网中不断读到杨兄的文章,原来他不只是楹联高手,而是把触角伸到了文学的各个领域。不过,在先入为主的作祟下,我一直觉得,杨兄的其它文体都不及他的楹联来得有文化,虽然,我对楹联并不太感兴趣,并没有去深读过杨兄写得很有韵味的楹联。说到这里,唯有愧疚与自卑,这兴趣真是太可耻,可耻到哪怕你爱上这个人,也不会对出自这个人之手的你不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没办法,我自知自己不是个有文化的作家,跟杨兄的楹联相比,我那些淡水般的小文章算得了什么纯文学?根本就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这也是我一直远远地仰视杨先生的缘由。
一次偶尔在Q聊中得知杨先生是湖北人,在他自称是我半个老乡的亲切话语中,我开始走近他,半个老乡的情愫在心河中柔柔地泛开来。但真正让我识得杨先生,从性格到人品,从情感到喜好,是从与杨先生的专辑合作开始的。
去年国庆期间,杨先生一个电话打来,说是要我为他的第二张专辑十二首歌词谱曲,并交待我得亲自演唱,可见杨先生对我抱的希望有多大。因为知道他第一张专辑是与著名作曲家郑秋枫、姜波合作的,心里难免会产生无形压力。但我天生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困难面前不说不的人,故大胆地拍着胸接下了这个任务。当然接这个任务的初始,并不知道接下来我们的交流沟通会是那样的充满着灵犀,会让我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搭档好朋友,用我们的玩笑话说,是两度五百年轮回,千年狼狈。
虽说是十二首歌,但杨先生断断续续传过来的歌词却达三十首之多。他只是默默地传给我,却不指明要我谱哪些词,刚开始有点纳闷,后突然间明白了他的心思,他是要我自己挑,挑那些第一眼就有感觉的词,因为他知道无从选择的空间是绝望的、死板的,而灵感需要的恰好是空间,是有得选择的自由!感谢杨先生的细心、周到与体贴,是你的第一举动,让我广开了旋律的思路,让我萌动了音乐的灵感!
随着杨先生的词一首首展现眼帘,每一首都美,每一句都有情,一时间,真不知从何处先下手,竟有些舍不得动手选择。没想到人高马大的杨先生,竟能把歌词写得这么唯美,这么深情。若是写人的含情也就罢了,可他颂景的歌词也能巧融情爱于其中,实则不易,这需要多么细腻的情感啊,然这腔情感竟然蕴藏在一个大男人的胸中,让我这个自以为情感丰富的性情女人也自叹不如。
无论什么人,只要有爱,就是好人,无论什么作品,只要有情,就是好作品。干涩、死板的作品,哪怕再考究再工整再华丽再有学问,也只是废品一堆。杨先生是带着情在做人,带着情在写作,他歌颂人,歌颂景,每一句都含着情意带着感动,这使得他的词有了生命,有了让作曲人一看就想唱出来的冲动,这就是灵感,是灵犀,是有情人的共性——对美与真的追求与感动!
不是人人都愿意歌颂美,唯有善良的纯真的感性的人,才会不计得失不计回报不想市场价值不图名利双收去歌颂身边的让他感动的触动他温柔的人与事。杨先生正是这样的人,这是我从他的词中了解到的,也正是他的词,让我真正识得了一个有情有义正直率真的男子汉。
心怀着对生命的感恩,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然后用真情去歌颂,是杨先生与众不同的细腻与柔性的体现。
“不曾问你为何千金都散尽,只看见山里学堂焕然一新。不曾问你为何一夜走三省,只记得你曾经教我一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著名作家、广东作协副主席、五月诗社的“祖师爷”韦丘离休后,和东江纵队的老战友、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统战部长何铭思先生,以古稀之年奔走在粤湘赣边交界、被称为“红三角”的革命老区,捐资助学,为贫苦的孩子送去温暖送去爱心,把教育资源送进贫寒的大山农舍。同时,得到霍英东先生的不断支持,十多年来捐资逾亿元。他们的故事很多人都看到了听到了,但杨先生却写下来了,而且恰好用的是歌词的形式,而不是诗歌、散文。我想他的意图很明显,他不仅仅只想用文字来歌颂,而是想用音乐来歌唱,他想让这份善良这种善举通过歌声被人传唱让人知晓,以感动更多的人心。在这人情日渐冷漠的社会中,做好事的人不少,但愿意无偿宣传好人的人却不多。没有任何利益的驱使,善良真诚的杨先生听从自己内心那份炽烈的感动,一挥而就《老战士的新故事》。杨先生写东西有个习惯,重视第一感觉,没特殊情况,不会去修改,我们称第一感觉为“灵光”。这个习惯因为跟我一样,所以我非常赞同和认可,也是我们投缘和艺术心灵相通最重要的因素。这首十年前写就的词,在今天我看来,却还是那么的清新流畅,宛如早晨第一缕阳光,在诉说一个美丽的故事,而不是在渲染一个虚构的神话。35656553213……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计划,不需要采风,不需要时间准备,一看到这颇为质朴的歌词,一段旋律冲口而出。写完这首歌,我只用了十来分钟,与杨先生当年写这首词一样,也当了快枪手。和着词,我哼唱着刚写完的旋律,眼睛情不自禁湿润开来,两个质朴老人风风火火奔走三省的背影在眼前活生生闪现……
杨先生重情,重情感的人聪慧敏锐:一个北方朋友在寒冬为他寄来半条鱼干,这让杨先生心思潮涌感慨万千:“噢,我的北方兄弟,我真的已经把你忘记,你却在冰天雪地给我温暖给我惊喜。这年头要想起谁真是不容易,被人想起更加不容易。我的心情越过所有的冬季,从此珍藏着一个春天的消息。”(《半条鱼干》)
看到这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感怀和真诚,这冰天雪地却能感受到春天信息的温暖,难道还不能激动你的心吗?
杨先生重责,重责任的人忧患:“说不清错与对,许多人变成炮灰……说不清是与非,许多人无家可归……人人崇尚公理,原来不堪一击,都说人类最高智慧,但如今你是谁我是谁?”(《向谁忏悔》)
海湾战火烧毁了无数的家园撕碎了人类生存的意念,多少人命散狼烟魂飞弹雨,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无耻的战争掠夺着生命践踏了公理!杨先生在词中愤怒地声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血与泪的字里行间浸透着杨先生对战争的痛责与和平的向往,我相信他在写这首词时,一定是颤着手红着眼流着血的,他的愤怒他的忧愁他的痛楚,尽洒在文字中。
杨先生重义,重道义的人懂得感恩,虽疲累,却又充实。重道义的人,总是忘不了给予过他点滴的人和地。他每年必回湖北老家,看望旁系亲人,祭奠祖宗;他每年必《回韶关》,且不是一次两次,那是养育他的第二故乡,给予他智慧挥洒过汗水、诗情与青春的地方。他忘不了分别三十年的《老同学》;多少回梦中开放的《蝴蝶兰》,淡淡地忧伤着他的爱恋,激荡起他的片片情感;多年的朋友即将远赴他乡谋生,喝着送别酒,想着离别愁,美景就在眼前,心中倍加伤感!举杯含泪相劝:《兄弟,再喝一杯吧》……不忘从前不忘根本,是杨先生人性中最亮的闪光点,他的词,能让我的眼眶潮湿心儿酸涩,那如女儿心般的细腻时时敲问着我的情感,那般的淡雅、柔软、温馨而忧伤。
杨先生的词中,首首含情,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写人物写爱情带情自然不稀罕,但他能把颂景的词也写得首首带情,甚至把原本应该很世俗的歌颂故事化情节化,这更让人刮目相看了!我非常讨厌那种为歌颂而歌颂的应景歌曲,但杨先生的颂景词在我眼中,首首都是那么独特新奇,以致于我根本不需要时间去考虑思索,看着词的同时,音乐就从心里流到了嘴边。
“大庙住着三兄弟呀,太上老君孔夫子呀,还有一个老外名字有点怪,叫他外号如来佛吧。哥儿三个不沾亲呀,挤在一起为什么呀?山上房子多得分不完,不是房租交不起吧。”(《禅说飞霞山》)
把一座山禅化成了一个戏谑的故事,生动而形象,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不觉已经摇头晃脑哼成调了。
“粼粼的粼粼的是波光,缤纷的缤纷的是霞光,白云在水中荡漾,比天上的更漂亮……”《永不丢失的故乡》第一眼看到这首词,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绝世美女坐在船头,游行在水面上,缤纷的霞光映在水中,女孩轻轻地拨动着水面,激起了一阵阵粼粼的波光……多么美丽的情境,犹如一幅流动的风景画。简直就是一刹那,八六拍子的旋律就已经和那粼粼的粼粼的波光一起荡漾开来。
当然,牛高马大的杨先生胸中装着的不仅仅只有柔情,还有那与众不同的阳光与刚毅,从《男人的名字》中,不难看出杨兄的大男人情怀:“男人的名字叫坚强,男人在世就得阳刚……男人不让女人流泪,不让心爱女人受伤……男人要挺起钢铁的脊梁,男人要敢到大海冲浪,坚信生命总有出路,好男人踩着崎岖向远方!”
作为一个男人,在《别再瞎忙》中,杨先生体现了男人中少有的丈夫责任:“早回家别再游荡,早回家别再瞎忙,吃饭应酬不可少,太多了身体吃不消。喝酒吹牛不可少,喝多了身体受不了。灯红酒绿感觉虽然好,虚度年华老大徒悲伤,外面的小妹虽然漂亮,万种风情总是啤酒泡。老婆的问候最实在,家里的睡眠最安详,忘掉美梦抛弃幻想,早回家别再瞎忙。”
从前杨先生给我的印象仅仅是五月诗友,是诗社中的一个腕儿,是一位楹联高手,是杨先生的歌词,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真实的杨振林:柔情却不失大气,性情却不乏理智,滴水恩涌泉报,侠骨柔心乐消遥。
任有数千言,也难描杨先生一个好字,我写了这么多,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表达了什么,唯恐我笔下的杨先生被我描述得走了形歪了样,一句话,今有杨先生为友,是我人生的一大财富,他让我的眼睛更亮,让我的心更柔,让我的胸怀更广阔……
2012年2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