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三十梦寻】心若在,梦就在
 
【三十梦寻】心若在,梦就在
  文 / 黎红梅
    



     能有幸和五月结缘,和五月的师长、兄弟姐妹结缘我常常觉得是上天给予我的一次最亮丽的唯美、一次最厚重的惠赠。我时常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感谢上苍的赋予,感谢诗社里的文学前辈、老师,是他们那一脉脉传来的暖意,让我重拾信心步入文学的殿堂、诗歌的内心;是他们的无私指导与殷殷关怀让我能有足够的勇气翻过心灵之冬的门槛,领略到春天的温暖,感受到生命的绿意。
    走进五月,五月以她的宽容和大度给我提供了一个肆意放牧心灵的舞台,五月也以她母亲般的胸怀毫无怨言地承载我的喜怒哀乐,一寸一寸地温暖我的心房,让我那曾经布满阴霾的心灵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的阳光般亮堂透彻、充实与清新 。我感谢天,感谢地,感谢上苍让我遇见你----五月诗社!
    栖居五月诗园一年多,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本市的各类征文比赛中也获得了一些奖项。用桂老师的话说,进步是突飞猛进的。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离不开诗社众多老师、诗友的帮助和鼓励。此时,我要特别的感谢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和鼓励的五位老师,他们分别是桂汉标老师、胡烈志老师、冯春华老师、陈忆文老师、黄义隆先生。
                       

                      ●复 活●

    长久以来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藏有一个“文学梦”,只是岁月流逝历经重重红尘冷暖后,我曾以为我的文学梦已飞到了飘渺的云烟深处不知所踪。直到2010年6月中旬的某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遇到桂老师,是桂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的大门,才得以让我的文学梦一步步的朝现实靠近。
    犹记得第一次和桂老师聊天的情景,三言五语后,当桂老师听到我说我从少女时代开始就热爱文学且一直到现在还喜欢一厢情愿的幻想着能当“作家”时,马上就叫我选篇自己写的“作品”发给他看看。我依言发了首自认为不错的小诗歌,桂老师看后,很快的回复我:“不错,适当地加些内容就是一首很好的散文诗了。”
    看了桂老师的回复,我也有点“大言不惭”的回复说:“我自己也感觉不错,所以一直以来才有想当作家的念头嘛。呵呵!”
    等彼此聊得有点熟悉了,桂老师介绍我加入五月诗社QQ群、进入“五月诗笺”网站阅读里面的作品,并着重介绍李献玉的散文、草根蚂蚁的诗歌。
    进入五月诗笺网站,李献玉的散文看得我鼻子一阵阵发酸,草根蚂蚁的诗歌看得我满怀的正义。看了几篇桂老师介绍的作品后,我的脸一阵阵的发烫,感觉很不好意思:和他们写的相比,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算是什么“作品”更不用说是“诗”了啊!可刚才自己居然还大言不惭的......
    我停下浏览,不好意思的发给桂老师一行字:“他们都写得那么好,我三十多了才起步,一定是写不来的了。”
    正在QQ群里指导其他诗友的桂老师很快就回复我:“你刚才发过来的作品文字流畅,可以看得出你还是有些文字功底的,只要肯坚持就一定能写好。年龄不是问题,也有很多六十岁以后才成功的人......”
    看到桂老师发过来的一行行发自肺腑的称赞与鼓励的文字,我摒弃掉潜伏在心里的不自信,继续浏览品读,沉迷在他们的文章里流连忘返。
    深夜时分,久未有动静的桂老师发过来一条信息,关切地说:“很晚了,你明天还要上班,早点休息吧,明天再看。”
    “文章太吸引人,看得我都不想睡觉。我就这点习惯不好,看到好的东西就想一口气的看完。”我边看边回了一行字过去。
    “有这样的精神何愁不能成功!?”
    虽然隔着冰冷的电脑荧屏, 虽然隔着空间的距离,可我却仿佛隐隐的感觉到了桂老师铿锵有力的声音!看着看着,我的心禁不住一阵阵的起伏澎湃:是啊,每一件事的成功与否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精神气,既然我不缺“精神”,何不一试?我的写作热情一下子就被桂老师这句话给激活了!但由于在文学方面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对如何才能写好一首“诗”、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散文却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的。
    我一直以为写诗就是把脑海里所能想到的华丽词藻堆砌在一起,然后再加上些“煽情”的语句就可以称之为“诗”了。当我把写好的诗歌喜滋滋的发给桂老师,却每次都得经过桂老师的大刀阔斧后才能成就为“诗”。故,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很沮丧,在桂老师的面前也常常的感叹我不是写诗歌的“料”,心里已有了退缩和放弃的念头。而桂老师不管我写的东西有多糟糕,都及时的、不厌其烦的指导、鼓励我。在我还没完全掌握到诗歌创作的技巧时桂老师常对我说:“诗歌创作要有真情实感,也要讲究虚、实的结合,要懂得意境的留白和表现手法.....要想把作品写好,就要多读他人的作品,借鉴他人的写作手法,体会他人的构思以及技巧......”
    我默默地体会、理解桂老师说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慢慢融汇贯通。一段时间后, 经过桂老师一次又一次的热心指导与鼓励,我的写作水平有了“今非昔比”的提高,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且有些作品还得到了诗社众多诗友的好评。
    在五月诗社这个绿色的心灵家园,凭着自己对诗歌的热爱,我将内心的痛感、酸感、苦感与生活感悟全化为文字一吐为快,在这里我领略到了文字的快乐,也让我重拾了对文学的寻梦,延续了少女时的梦想。我曾看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与某种事物错过后还能不期而遇,那么这个人便算是与该事物已暗结下了某种难解之缘了。 随着我写作水平的日趋成熟,我的处女作诗文集《灵魂的温度》在桂汉标老师谆谆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得以顺利的出版问世。而我也通过写作让自己从内到外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人恍若脱胎换骨重生了一般。突然的,我想起了第一次发给桂老师的诗歌-----《复活》,难道,这就是冥冥中的“禅”?
                       

                     ● 改 变 ●

    每次接到桂老师发过来的五月诗社比较大型的聚会信息,我的心情都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来自“火焰”的那部分是想到又有机会和诗社的老师、诗友欢聚一堂,又多了一个向老师们学习的机会,一阵阵的兴奋兼激动,心里就像有火苗在乱窜。来自“海水”的那部分是桂老师信息中最后的一句话:“请参加聚会的诗友准备好诗歌朗诵或感言......” 不善言谈的我一想到要当众朗诵或什么的,心里紧张得就像一叶小舟在波涛起伏的海洋里诚惶诚恐的飘啊飘的。
    许是因为性格中的安静,亦许是因为天生的忧郁和落寞,聚会里,我只习惯找个安静的角落或听诗友谈笑风生或静悄悄的看诗友们新出的书籍,很少主动的和诗友们热烈攀谈。有人说:“在人生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就是这样的一种“疲惫”状态,整个人恹恹的、仿佛被霜打过的狗尾巴草般无精打采。我常常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漂泊在海面上的浮冰,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该去向何处。 
    某次聚会回来的途中,负责送我回家的胡老师用他惯有的温和语气感慨般地对我说:“XX啊,你要改变自己,要学会改变自己啊!”
    我困惑而茫然的答:“可我该如何改?又该从何变起呢?”
    正开着车的胡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有点答非所问的说:“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努力但也需要信心,不管何时何地,人啊,都不要轻易的说‘不行’。”
    我似懂非懂的“哦”了一声,没有接话。
    接着,胡老师又说:“你现在最大的毛病是,没有自信!......有时候,在某些事情、某些方面,你不但要勇敢些也要自信点,若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又怎能让别人相信自己呢?我和桂老师都很赏识你的文才,你没有什么好自卑的,你大可以挺起胸膛,自信点!”
    到家后,细细的回想胡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我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也让我有些“悲催”的想起了在现实生活里由于缺乏基本的生存技巧和自己不懂争取的个性,导致了在很多时候总会出现这种“辛苦是自己的功劳却是别人的”现象,有时我也会冒出不甘心的念头,可却总找不到可以解决这种困顿现状的办法。 
    胡老师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他很善于把一些比较深奥的道理用很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听他说话时常会让我感到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也很容易让原本不善言谈的我不知不觉的打开话匣子而进入轻松的聊天氛围。有一段时间,胡老师和我聊得最多的几乎都是如何提高自信这方面的话题。许多次当我欲言又止或是把想说的话说得吞吞吐吐磕磕绊绊时,胡老师都会用肯定的眼神、肯定的语气鼓励我“说下去”“接着说”“很好”“就这样”等等。只要看到我有了哪怕是一丁点细微的变化胡老师都会很及时的给予表扬。胡老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肯定,于我却意义非凡。随着表扬、鼓励的次数增多,渐渐的,我发现我的自信心正慢慢的一点一滴的往身上靠拢,心情比以往开朗了许多。
    重拾了信心的我,就像是在海上迷途最终找到了航线的船只般,眼中的茫然与失落已逐渐的淡去,胆量也比从前大了些,有时也敢在不合理的事情或要求面前亮堂堂的说声“不”了。生活里,工作中,信心缺乏无法坚持时,胡老师一席席语重心长的话就会在耳边回响:“......你不勇敢,没有人会给你坚强;你不自信,哪有人信你?......”
    有了信心做后盾,2011年年末在移动公司红段子颁奖现场,公共场合里不大开口说话的我居然也蛮流利的说了几分钟,且这次的“讲话”还得到了桂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这就是好的开始,不是么?
    五月诗社从2010年末就开始计划出三十年丛书。当桂老师把此消息在五月诗社QQ群、五月诗笺网站公布时,有好几个诗友都纷纷问我是否也有出书的打算,尽管我的内心也有过憧憬,但一直没胆量和桂老师提起,一来自己的经济情况不允许,二来担心自己写的文字达不到“出书”的水平。就在我患得患失的时候,去年迎春聚会自由交流聊天时,桂老师首次公开约请胡老师一起来帮助我出书,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喜事,更是一件幸事。我有点不敢置信又有点喜而若惊的连连表示感谢,但胡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互相帮助应该的,不要说谢谢。”
    “我们都是兄弟姐妹”一句看似云淡风轻的话,让早已习惯了红尘里人情如纸薄的我感觉到了丝丝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般的温暖和真情实意。好一阵感动的我心里还想说些什么,苦于嘴拙,除了谢谢还是谢谢,其它感激的话却一句也说不出来。
    今天的我较之从前已有了很大的“改观”:眼神有了“生”的气息,面容有了“活”的亮色,不再是那副“憔悴的面容透着无奈、褶皱的纹络挂满沧桑”的模样了,用胡老师的话说就是“眼睛有了神采、难得一见的笑容也时时的漾上了心头。”这完完全全得益于五月诗社的老师们将缕缕阳光般的温暖辐射到我身上的缘故呵!


                 ● 墨香跳动的喜悦 ●

    《韶关日报》副刊丹霞版里各种题材的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文章是写老百姓身边的事儿,很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读后,心里总会悄悄地想:也许,这些作者就来自民间,并不全是名人、作家吧?当读到那些文笔好意境深,令人荡气回肠的文章时,我总是有意识地细细品尝。读得多看得多后,不知不觉的就触动了心底的一种欲望,心里就会时不时的梦想着哪天自己的“文章”若也能够登上去,那种感觉该是怎样的美妙啊!
    在诗社聚会里,桂老师和《韶关日报》副刊部主任冯春华老师都不会忘记鼓励我们这些文学新人要多往《韶关日报》副刊栏目投稿。记得桂老师常说初学写作者就是要积极的投稿,若能在本市的党报报刊上多发表一些文章对作者本人而言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二可以提高一些知名度。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书和读一些报刊杂志,很自然的就附带衍生了另一个兴趣:喜欢涂鸦文字。心里也时常有投稿的意向和念头,但想到自己在文学领域方面纯属于“半坡起步”,且平时自己亦从未认真的学习过一些行文结构方面的知识,仅仅只是利用文字来排遣孤独与寂寞、用简单平实的笔调去抒写平淡的生活和抒写一些心情罢了。写出来的文章不但缺乏思想上的独特性也缺乏文学的味道,心里觉得没有什么使用价值,担心自己写出来的文字与“投稿”要求会相差好几个档次,就算投了,恐怕也不会被采用。但担心归担心,潜意识里却一直有一种渴望在心底滋生,在万籁俱寂时,在不悲不喜时,这念头就会不经意的窜出来。刚加入五月诗社的前期阶段,我认识的人少,却总是能听到几个感觉很熟悉的名字,仔细一想,原来他们就是经常在《韶关日报》发表文章的作者。我留意了一下,看到身边的作者都是些平常人,顿时很受鼓舞。深受鼓舞的我往冯老师的邮箱投了几篇稿子,但等了好久,也没等来动静,渐渐的,不敢再对自己的习作抱任何希望了。
     直到有一天,看到冯老师在QQ上给我的留言说在《韶关日报》副刊丹霞版刊登了一篇我的散文,让我把详细通讯地址告知好准备给我邮寄稿费和样报。看到这条信息,心里兴奋得感觉手都有点颤,我按日期查找到当天的报纸,一看,果真是发表了!仔细地阅读自己的作品,看着还散发着缕缕油墨清香的报纸,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自己一个寂寂无名的文学新人也能在党报里发表文字了,心里的那份惊喜和激动不亚于第一次牵起异性的手。
    自从我的习作在《韶关日报》发表后,我的心中就埋下了一颗不寻常的种子----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和投稿的激情,隐隐之中,仿佛有只无形的大手在推我前进,我开始有了更勤奋的笔耕。现如今,我发表在五月诗笺网站的作品和同一时间段加入五月诗社的诗友相比,数量是比较多的。 如果不是冯老师对我文字的认可、如果不是冯老师给予了我这个寂寂无名的文学新人发表文章的机会,将我的文字变成散发油墨香的铅字,我想我是不会有如此高涨的写作动力的。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我已陆陆续续的在《韶关日报》副刊发表了好几篇散文、诗歌。稿子登出来的时候,没事时翻出来看看,想象着除己之外还有人欣赏那些文字,心里就能乐上一会。
    带着一份对文学梦的憧憬和追求,业余生活里,读书、思考、写作成了我的主旋律。写作,不但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收获了丰富的知识,让我得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归属感,也使我更懂得珍惜时间,再也没有什么时间去感叹孤独、寂寞、无聊了。


              ●文章背后的心血●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在电脑操作方面,学会了打字就等于算是个懂电脑的人了,对电脑上的其它功能我很少去关注,更不用说去学习或去研究了。学会上网两年多,在摆弄电脑这个高科技物件上,唯一可以让我值得骄傲的就是我可以把字打得飞快。对于电脑上的许多功能,触觉上却还是一片盲区,就在几个月前我还曾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把邮箱地址当成网页地址,输入N次后,电脑页面依然温馨的提示我:网页错误。百思不得其解后,上Q问了一同学才知道自己给弄错了。一阵阵的脸红耳赤后,不期然的想起了一年前给《韶关日报》女性版和老人天地版的编辑陈忆文老师投稿时,由于自己不太懂得使用电脑发照片,导致为了能使一张照片达到采用规格而三番五次重新拍的情景。
    文章写得多了,很自然的就会有想把自己的文字变成油墨字的冲动和念头。头一次发稿给陈老师时,陈老师就对我说,只要是她版面采用的文章都必须要配有图片。当时听了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图文并茂”,但疑惑归疑惑,我也没有去想原因,不就是发照片嘛特简单的事,心里反而还觉得有点喜滋滋的,想到自己的文章配上图片一起发表,肯定会更美观。
    后来才知道陈老师所负责的版面需要的文章大多数都属于新闻通讯,同时也知道了发照片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
    2011年二月中旬左右,看到陈老师发给我的QQ留言,她的《女性》栏目正在筹备有关三八节的版面,约我写篇稿子。留言里详细的说明了稿子需要哪方面的内容和交稿的截止时间等。有史以来这是第一次有编辑正式的向我约稿,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业余写作者能有编辑约稿,心里的那份受宠若惊的高兴劲这是局外人难以体验的。我抑制住那颗激动的心,就想着应该认真的写好,早点完成,然后能被编辑采用。
    也许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写得很顺畅,几乎是一挥而就写下了自己真实的经历。由于头一次写通讯稿,习惯写散文的我,把这篇稿子写得有点“散”化,但陈老师没有把我的稿件作退稿处理,而是很委婉的说习惯了写散文的作者刚开始写通讯稿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并说我的稿子需要改动的地方不多,以后注意一下就会抓住写通讯的要点的。得到了陈老师的认可和鼓励,我的信心大增。不久文章见报了,我对比了一下,发现稿件经陈老师的“妙手”精心修改后,整篇文章显得简洁、精炼,比原文增色不少。
    第一次成功后,我的兴致高昂,接着又写了一篇,满怀着希望将稿件和照片一起发到陈老师的QQ邮箱里。我记得那是写一个农村女干部的,很幸运,稿件得到了陈老师的认可,就是对配文照片不甚满意,原因是像素太低。我将第一次拍的选了十多张发过去,陈老师摇头;第二次,我重新再拍然后又选了十多张发过去,陈老师还是摇头;我再拍,再发,第三次终于有一张勉勉强强的过关。虽说相片过关了,但陈老师仍然温婉的向我提出以后发来的相片的像素必须要足够,否则像素太低不但会影响版面效果恐怕也会殃及稿件不被采用。
    一时间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提高“像素”,于是在QQ上和陈老师探讨,陈老师说她也不太懂,建议我找个“懂行”的人问问,或是看看“百度”,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照相馆问照相师傅,也许他们能懂。
    我听从陈老师的建议,在百度上学、问相馆的老板、向一些网络高人、摄影发烧友咨询等等。一个星期后,我终于弄明白了导致像素低的原因:原来是我将原件相片发到QQ空间,然后又在QQ空间把相片用发送离线文件的方式发给陈老师,兜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后,相片经过网站的压缩,像素自然就低了。知道了问题所在的我第一时间里就喜滋滋的告诉陈忆文老师,并随手发了一篇刚写好的稿子和几张配稿的相片。一接收完我的相片,陈老师立马就发了一个竖起大拇指的图片给我,我一看就知道稿件和相片都过了,心里自然是又多了一份兴奋。
    投给陈老师的稿件,每次发表后,陈老师都会及时的给我QQ留言和发手机信息,告诉我在哪一天哪一版上,最后还询问要不要寄上样报等等。陈老师平易近人且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不忙的时候,我过个十天半月的就往陈老师的邮箱发篇稿子,陈老师都会耐心地指导,有时还会对我发过去的稿子说一些她的设想和修改意见,陈老师的口吻是亲切式的、商量式的。她的谦和,让我受宠若惊又令我敬佩,她作为市一级党报的编辑却能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写作者如此的彬彬有礼,她亲切友善的态度、耐心细致的指导对我在写作方面的激励是不言而喻的。
    后来,我投的稿件全部都被陈老师采用且按版面要求全发表了,心里的那个高兴自不用提,至今为止我都觉得自己很幸运,如果不是碰上像陈老师这样有耐心的编辑,我那时三番五次都发不了一张合格的配稿图片,换了另一个编辑或许没有那个耐心等我将相片发了又发,恐怕早就把我的稿子给扔一边去了,而我到现在恐怕也还弄不明白像素低的问题和无法区别通讯稿和散文的写法。
    陈老师对我的悉心点拨和耐心指导,是我笔勤不辍的一个动力之一,每每想起,依然倍感庆幸和感动。

 
                    ●穿过心灵的沼泽●

    真正地熟悉黄义隆先生,起缘于一次有关新农村建设问题的闲聊与探讨。
    退休后的黄老虽然已60有余,但看起来仍然精神抖擞,从工作了几十年的岗位上退下来依然闲不住,不满足于退休后含饴弄孙的幕后生活,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发挥余热,用自己的知识、社会经验等义务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建设新农村。黄老无私奉献和不图回报的善举让家乡众多父老乡亲称赞不已,但同时也遭到了个别人的恶意“打击”,被个别人人怀疑回乡建设新农村的“动机”不纯。历经了千辛万苦竭尽全力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建设新农村,隔三差五在韶关、英德两地辛苦奔波的黄老虽然被人误解,但他依然尽心尽责毫无怨言,终于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告别了人畜混住的旧村舍住上了美观时尚的新楼房。
    对黄老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经历,我情难自禁的感慨现今社会还真的是“人心难测海水难量”,社会朝前发展得越来越文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却越来越淡漠。心里很替黄老感到不值,可黄老听了我近似牢骚般的感慨,只是“嘿嘿”一笑说:“退休了发挥发挥余热,多做些好事、善事,这样的退休生活才有意义,我心里才会感到更加的快乐与幸福。” 
    听了黄老的这几句话,我很为黄老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折服。身处当今这个“物性多人性少”的红尘,我顶着工作、生活都不顺的双重压力,在寻找精神情感归宿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失落感涌上心头,那时常涌上心头的失落让我的精神很压抑,压抑中带来的心烦意乱、多愁善感、以及偶尔的忧伤忧怀时不时的会让我的心理感到很惶恐,甚至产生恐惧。曾记得有句很经典的话大意上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最寂寞的寂寞不是别人读不懂你的寂寞,而是没人来读你的寂寞.......”而体现在我身上的却是“世界上最无奈的无奈不是别人不知道你的无奈,而是知道了也没人能和你一起分担你的无奈...”如此困顿的处境,让我内心里的孤立无助感很浓郁。我曾经很努力的去尝试改变,试图改变这种困顿憋屈的现状,可不管我如何的努力,总是无法将困顿的局面哪怕是有一丁点的扭转。时间久了、长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都无声无息的白搭后,我时常感觉力不从心,也感觉很无力,甚至还曾冒出过想一了百了的念头。
    阴云不散的郁闷时常令我嗒然垂首无奈喟叹:为什么耀眼的阳光总是无法刺透我内心的阴霾?随着和黄老的聊天次数增多,当工作不顺时、生活不如意时,特孤立、特彷徨无助时,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在心情特糟糕时我都会向黄老“大吐苦水”,甚至是毫无顾忌的宣泄着平日压抑的情绪。
    每次听我把心中的各种悲伤和烦恼发泄完,黄老都会以他成熟睿智的思想给我指导,让我安心:“生活中的机会有很多很多的,你目前的困境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小块阴影而已。外面的世界很大,不要总是蜷缩在这一小片的阴影里,只要勇敢的走出来了,你就会觉得未来的日子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的努力不会是白费,不久的将来,生活一定会赐予你一个新的开始、新的明天!”
    黄老句句入情入理的话似春风化雨,又似寒冷冬季中的一盏暖灯,更似明亮的阳光般点亮了我灰暗的日子,让我那跌宕不安的心慢慢地如湖水般宁静澄澈,也使我曾经布满阴霾的心灵逐渐的走出阴暗的心灵沼泽长出希望的绿意。
       
                     

    回首这一年多来走过的点点滴滴,我的进步和改变都是有目共睹的,我很庆幸能成为五月诗社这个温暖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追梦的旅途中,我品尝到了由文字带来的喜悦,也让我深深的懂得了只要心还在,不管当初有多落魄,梦依然在!
    时光于不经意间悄悄的流逝,当2012年的第一缕花香飘来,我走在抵达春天的路上,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慢慢地梳理那一幕幕的感动,想起诗社里众多良师益友给予的关怀,春寒料峭里我依然感觉到了缕缕融融的暖意,也仿佛看到了春天的旖旎风光正悄悄的向我走来 。

                                  2012·2·18
 
2012/2/19 3:55:33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819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2387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