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豪唱梦寥廓》(五月诗社三十年诗选)跋
粤北的春天,几乎天天都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斜风细雨里。这雨,如诗如诉,潮润了板结的大地,湿重了轻飘飘的时间。因为无形的使命催促着,我几乎没察觉阳光隅尔露出的笑脸,倒是天天伴着头顶的荧光灯,在一片片诗的丛林中,翻找寻觅那失落了的岁月……
为五月诗社三十年选编一部诗歌选集,这是一两年前就已提出来的决定,本来应该早就启动的,也在半年前就向新老诗友发去征集邮件和短信,后陆陆续续收到几十位诗友的复件,当然也有些诗友一直无暇顾及。我也一直踟蹰着,拿不定主意该用什么形式,才能更准确地将成千成万的这些散落层层岁月中的珠玑,贯串起来?编辑方案未定,只能先忙活其它一样该做的亊……时间在忽倏间流失,再不动手就赶不上庆典的到来了!大约二十多天前,终于下决心开始这一繁复的过程了。没有更高明的创意,只得回归最简单的方式:按照作品写作发表的时间,大体分为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三个部分,选编五月诗人和五月诗笺网友的作品。看似简易,实际操作起来,照样不是轻而易举之举。面对着二百多期《五月诗笺》、近二百部诗集、数十封邮件以及“五月诗笺网”一万三四千篇作品,要从中挑出收入此选集的力作,确实是很繁杂的浩大的工作量。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大多数没有电子文本,只能剪刀浆糊一起上阵;有些书仅有孤本,不舍得剪切破坏一本书的完整,只得由我这个“老来学吹打”,打字很慢的网络新手,勉为其难将书中文字变为电脑中的贮存……
更难的还在于如何从几万篇中选出几百篇作品来?既要反映五月诗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又要突出其间的主要特色;既要代表五月诗人的最高水平,又要统筹兼顾水平的差异;既不能“太公分猪肉”一律平等,又不得不顾及几十年间不同人在不同时段为诗社作出贡献的情况……想法当然无可非议,但实际上要办到是难度不小的。最终,我只得依据自己多年对诗社创作实践的了解,依据上述原则,尽可能顾及各位诗友的创作成就、作品题材种类的多样性、诗歌艺术的基本要求,作出了艰难的选择,编成了目前这一选本。
对这件事,平心而论,我的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也付出了我几十年编辑的经验和二十多个昼夜的心血劳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选本,疏漏是一定存在的,也许有的诗友会有意见或非议,因为我并没有对发来的自选诗稿“照单全收”,甚至全部不收而另选它作。原因只是依据上述的原则,不是否定作者的自选稿。更重要的考虑是这部选集的容量实在有限,目前这个选本已大大超出一般诗集的规模了,所以许多优秀之作只能忍痛割舍。所有这一切,都希望得到诗友们的理解和鉴谅。
去年,在网上偶然欣赏到韩国获世界电影奖的影片《诗》,让我日渐粗砺的心灵深受震憾,让我对自己为之付出大半生的诗之梦,再一次作了回顾性的审视和深入的思考。我还将此影片在QQ群里,向五月诗友和青年文学会的年轻朋友们作了推荐。诗友们和网络上当初看到这部影片的许多网友一样,众说纷纭,思考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其间有一个问题却引起我的注意:“在这个沒有诗情,沒有人追寻诗想的世界,你今天还写诗吗?”
表面上看,这不是一个问题。亊实上,如韩国那样高度现代化的国家,每天在新聞时段会朗誦一段诗歌,会在每一个地铁站里的防护牆上都印着诗歌,在普通都市家庭里会读起里尔克的诗歌,像影片中的打小时工的老太太会参加诗歌培训班,为寻找真实的诗意苦苦寻觅着……在我们这个几千年形成的诗的泱泱大国中,诗歌也无处不在,且不说各地多少以诗闻名的风光名胜,也不说遍布全国的新旧诗社,每年举办的诗歌盛会,光是无处不在的商业广告,有多少不是由诗生发的创意?流行的歌曲影视有多少能缺乏诗的参与?……不过,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的不断膨胀,更由于发展方式的偏差和国民教育的缺陷,人的精神状态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的“通病”之中,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精神扭曲、文明滞后的现象,已是愈演愈烈、危及人类生态、民族未来的现实。凝聚人类精神所有精华的诗,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在国家高考试卷中一次次“诗歌除外”的导向下,在诗歌被出版社视为“票房毒药”拒之门外的情势下,诗歌更多的只能潜入民间,与草根一道艰难而坚忍不拔地生长着。而诗人们,大多数在物质的压抑和体制的规限下,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当代社会环境中,充斥着物欲横流、灯红酒绿、光怪陆离、醉生梦死等种种末日情调,能静下心来读诗写诗,几乎被世俗时风视为“另类”了。所以,这又真正是一个振聋发聩的严峻问题呵!
好在“火,在所有冻结的心里孵育。”(罗曼•罗兰)好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天地人间,希望总在不如意处诞生;盛世浮华,永恒的信念总是清醒着。真正的诗人,必然具备常人难以企及的敏感心灵与悲悯情怀。面对物化和僵化的沉重压迫,常常不得以地被屈服,压倒于底层。但是,这种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激发点。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虚幻的存在,这样的人生表面上自由却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这正是二十多天来,我遨游于浩如烟海的五月诗作中得出的深切感受!相比于二三十年来在诗坛“变幻大王旗”的各种自封的被哄抬的“先锋”“前卫”“××后”“××代”,五月诗社从来都是沉默的。我们的作品,不“先锋”也不“前卫”,遵循的是“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个人感受”和真善美的原则,说真话抒真情;艺术风格上讲求宽容,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路径,主张诗应该让人感动,让人有所共鸣和教益。绝不屑于那些“下半身”“揪揪体“之类文字垃圾和自命为百年以后的人写的故作高深的胡言乱语。我们的诗也许不“高级”,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时代的回声、心灵的倾诉、草根的呼吸。可以说,从这些作品中,人们可以触摸到粤北、红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脉搏,可以听到二三十年来中华儿女奋发前行脚步声,可以感受社会底层草根们的酸甜苦辣,可以欣赏到如火如风的青春激情、至真至诚的乡情亲情和美丽多姿悸动心弦的爱情……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多元化的探索,我们尊重每一个歌者出于真诚的每一种腔调。但主导的倾向是鲜明的,就是时代性、民族性、心灵性,力求让诗走进更多普通人的心灵,不孤芳自赏故作高雅,也不跟风媚俗降格以求。我们欢迎一切善意的评头品足,但对抹刹亊实的恶意中伤不屑一顾。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一走就这样走了三十年,至今不改初衷!
因为欣赏影片《诗》,我想起了德国著名学者西奥多•阿多诺。老实说我对他的现代艺术理论持保留态度,但对他强调艺术的批判性中所蕴含的救赎功能,却印象深刻。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人性分裂,人格丧失,世界裂成碎片的现实只有通过艺术这种精神补偿才能得以拯救,艺术能把人们在现实中所丧失的理想和梦幻、所异化了的人性,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艺术就是对被挤掉了的幸福的展示”。在当今这个快速现代化的生存环境中,传统的春花秋月、玉壶冰心、红袖添香、金戈铁马、冰河入梦等等诗意固然已难觅踪迹,就连上世纪初、中叶那种“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豪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悲怆、“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的意境……也很难体验了。在现在的普通人看来,诗意的存在太欠缺了。但是,真正把诗当作信仰的追梦者,偏偏能让自己的诗歌出现在完全没有诗意的地方。面对当今那些浮华、骄侈、恶俗、残酷、疼痛,那些伤害、死亡、荒诞、折磨发生的地方,诗歌以本真、温润与热诚,以尖锐、清醒与责任,穿透社会人生,发掘深藏于底层的光芒,呈示着人性的本色,烛照一切阴黯之所,传递着人类生生不息的希望与力量。轻如云朵的诗,给予我们飘忽的人生以质量,给予飘渺的时间以重量。这,正是我对五月诗社三十年,对选入此选本的一百四十多位追梦者的一个“形而上”的判断。
当然,选集中的作品水平并不划一,每个人的作品篇目更是差别甚大。但是,相同的是:这些作品都是真诚的,各有特色的。
写完此编后感言,又是凌晨了。窗外,断断续续下了一天的春雨短暂停歇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代诗圣杜甫的千古名句却让我神情亢奋,不觉困倦。我想:在历经三十年追梦之旅的五月诗人心目中,一年四季都应该是“好时节”,我们的诗之花雨,将会继续挥洒于未来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罢。
是期望,也是信念。让我们共勉!
(2012年3月9日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