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夏之光兄邮赠给我一本一九五二年南方晚报出版的征文短篇小说选集《甘榜之春》。这本绝版书,夏之光兄收藏了整整一个甲子年,书面与内页的纸张都已发黄,一排书钉也全生锈了。书内附加了一张纸条,写道:“兹寄上《甘榜之春》一书让您收存。这本书是当年中正分校同学黄世筹同学(已故)送给我的,现在转送给您让您永远收藏更有意义。”
之所以说“让我永远收藏更有意义”,那是六十年前我第一次参加〈南方晚报〉“甘榜之春”征文比赛获奖后的小说被收录进这本选集里。这也是一九五零年我涉足新加坡文坛之后,手上仅存有的一篇文章,其他在报上发表过的习作,我一篇也没有保留。
能够获得夏之光兄赠送这本绝版书,这是我始料不到的。我与一九五七年中离开新加坡之后,在外头打滚了四十年,一九八一年之后始于新加坡保持有一年三个星期的联系。我与新加坡的缘几乎是“缘已尽”了。这之前,我在新加坡文坛上的活动也划入历史。
翻读六十年前这篇得奖的小说,不由脸红起来,不只文笔幼稚,内容也很单薄。真也不知道当年我何来的勇气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去参赛。毕竟是初生之犊,不知天高地厚,敢于瞎闯瞎冲,这大概也就是嘴上无毛的年轻人的可爱之处。然而若果没有这股闯劲,青春年少的生活也许就乏善可陈了。
我怎会想到在这历史杂堆里会重获这本《甘榜之春》,让我重新拾取这一段失落六十年的旧忆。参加《甘榜之春》征文比赛时,我才十七岁,还在求学。那个年代,十七岁少年的生活轨道和时下e时代十七岁少年的生活轨道迥然不同。一是当年我们接受的教育是秉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宗旨,先有德育,后才是智育。这和时下着重培养高高在上,人上人的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教育宗旨,诚然不能同日而语。二是当年我们是处在反殖、反黄争取独立的大时代洪流里,鲁迅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了年轻学生的座右铭与行动指南,这和今天年轻学生心目中如何赚取第一桶百万金,成为人上人的CEO的奋斗目标,相去何止十万八里。年轻的学子在那热火朝天,热血奔腾的大气候的熏陶下,买书读书写文章,日子过得充实,有意义。不少在十七八岁就是文坛上活跃的文艺青年,以文为投枪、为匕首,针砭时弊,大家追求的是精神粮食的支柱,而非时下年青人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尊师重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当年社会的风尚。当年的社会没有现在富裕。大家袋子里的钱不多,住房紧张,工作艰苦,生活清贫。但内心拥有的精神财富却是丰富的。我们心中保留并发扬光大母语文化的志气没有被人用金钱收购去。我们保留了族群的尊严。
然而从战后这样一个世纪一路向今日的e时代进发,我们一路走,一路丢,丢掉了好的传统,丢掉了人的品德,放弃华文,也丢掉自己的民族尊严,最后就像我手上这本《甘榜之春》,书本发黄,书钉生锈。成了另类的“绝版书”,但已经没有阅读的价值了。
《甘榜之春》,春去春来六十年。一代人还没有走完,我们已经被人连根拔起,现实何其苍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