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某天,当我再次追忆当时的情景,我不记得那晚的夜空是否有长风皓月,也不记得那晚的蛙鸣如何的宁静悠远,只记得我坐在长长的藤椅上,等待着桂汉标先生的到来……
世界上最让人痛苦与欢愉的思绪莫过于等待,犹如基督徒面对着“末日审判”的十字架,在上帝的脚下匍匐战栗,在被遗弃和被选中之间徘徊,未知的一切既充满了莫名的恐惧又蕴藏着隐秘的期盼。
第一次“结识”先生是在大学的课堂里,偶然听见老师提起,只觉得“桂”这个姓氏并不常见,便记下了这个人,至于那一长串光彩熠熠的头衔中,除了诗人,其他的悉皆忘却。
有人说:故事一旦开始,无论悲喜,总会朝着一个纵使未知的方向发展演绎。我和先生的相遇几经辗转,几次与相见只有一步之遥却最终相互擦肩,于是相逢竟成了我长久“思之不见”后的最大夙愿。
2011年,我以分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韶关市青年文学会”成立20周年的大会,桂汉标先生坐在主席台上,虽然我与先生素未平生,但彼时彼刻,心底却有种久别重逢的感触。也许是因为幸福的发生总要历尽无数波折的缘故吧。那次我未能和先生有更进一步的交流,这件事曾经给我带来长久的遗憾,却也在我的心底为下一次的相逢种下更执着的期盼。
门外传来的脚步声打断了我对于往事的回忆,我慌忙理理自己的思绪,正襟危坐的注视着门口,我甚至觉得身边的空气也稀薄起来,难以供应我急速起伏的呼吸。
先生穿着一件鹅黄色的印着“五月诗社”几个红字的体恤衫,衣角塞进暗灰色的裤腰中,肩上斜背着一个红色的口袋。我第一眼看见,脑海中浮现的竟是外祖父的影像。外祖父是个短小精悍的农民,在他最后的岁月里,我常常看见他长久的穿行在村子到田间的那条泥泞的土路上,我记得他总是喜欢用自己粗糙的大手摩挲我的脸颊,然后很满足的笑着离开。
先生就坐在我的身边,如此的触手可及,让我轻易的看清了他圆润的鼻梁,薄削的嘴唇,甚至眼角深深浅浅的皱纹。先生说话时带着不太浓重的乡音和孩子般的语调,能让人轻易的陷进对往事的缅怀中。先生的眼神温柔似玉,平静如水,至少有一瞬间我产生过这样的错觉,如同当我看见苍鹰温情的哺育幼子,几乎忘记了它仍旧是天空的霸主。
先生出生在艰难的岁月,经历过新中国最初的艰苦卓绝,下过乡,当过知青,浮沉的命运最能磨灭青春的斗志,苦难的生活最能消弭年少的梦想。一路走来,先生却丝毫未改本色,先生说:“我从不刻意的追求华丽,将简单的事情坚持下去并且做好就是最大的华丽!”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看着先生追忆《五月诗笺》从创办到坚守是的欣慰表情,我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动容。韩退之《劝学篇》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之于先生,恰如其分。
作为一名诗人,先生有自己的品格,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先生每每谈到自己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时,或慷慨激扬,或义薄云天,举手投足,掷地有声。此时先生的眼神坚毅而执着,叫人俯首汗颜,不敢正视。
先生与我的相处也极其短暂,仿佛只是一场远行中的一个转身,如同当年王勃途经滕王阁,只留下“胜地不常,盛宴难再”的无奈与感叹。然而却不愿意沉浸在离别的惆怅中,因为我愿意相信,多年以后在我的记忆中,这次美丽的相逢只是整场华丽邂逅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