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粤北五月诗社是粤北新时期新诗创作的中坚,作为三十年来稳定凝聚的新诗社团,已经形成了粤北“五月诗社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本土化整体艺术风格,从民间对主流泛现实主义作新诗追求,政治上自觉主张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精神思想上坚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人文理想;艺术创作上坚持多元化现实主义传统;以“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个人内心感受”为主要创作理念;实践活动上重视社会关注现实,与本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诗人修养上讲道德操守,讲责任感使命感。诗社活动整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具有突出的泛新诗大诗歌活动的运作现象特征。本文从提升社会文明、聚人才、坚持出作品等几个方面考察研究五月诗社三十年创作与活动长盛不衰的奥秘。
关键词:五月诗社;传播文明;创作活动;粤北;三十年
◆ 目 录 ◆
一、扎根本土生活,张扬诗性文明
(一)长盛不衰,坚定文明方向
(二)扎根本土,以诗寻求文明
(三)新诗追求,张扬文明之道
1、泛现实主义的新诗追求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共唱文明歌
3、文教扶贫,提升社会文明
4、培育新苗,播洒文明光辉
二、创设团队平台,凝聚青年诗才
(一)与时俱进,重视网络建设
(二)平等自由,各展独特风采
(三)聚集人才,彰显强凝聚力
(四)人才辈出,增添文人风采
三、作品创作不辍,新人新作辈出
(一)克服困难,自费出作品
(二)凭借实绩,得到资助焕发光芒
四、五月诗社的意义影响及其发展思考
广东韶关五月诗社的崛起曾被称作粤北的“五月诗社现象”。1982年5月,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文学日渐遭受冷落的大背景下,数十位来自工厂企业、事业单位、农村的青年,怀揣着对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无比崇敬,在粤北山城韶关于端午节期间成立了颇具象征意义的五月诗社,历经四任青年诗歌“发烧友”担任召集人性质的社长之后,为提高水平、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交流,由著名诗人桂汉标长期出任社长至今。诗社成立之初成员仅有十多人,得到了著名诗人、作家、原广东省作协常务副主席韦丘的悉心指导和鼎力支持,在艰难的环境中跋涉了三十年之久,如今已经发展到五月诗人70多人、五月诗笺网友一百多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五名、广东省作协会员三十八名。2012年,五月诗社成立三十周年,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五月诗社三十年”丛书面世。三十年的风雨兼程,不断收获的丰硕果实,见证了五月诗社长盛不衰的事实。
2010年,五月诗社荣获目前广东诗歌最高奖项“首届广东省大沙田诗歌奖”,是唯一“民间团体奖”。评委给五月诗社的颁奖辞说到:“五月诗社是广东乃至全国新诗歌社团的一朵奇葩”,“出作品、聚人才、传文明”。
◆一、扎根本土生活,张扬诗性文明◆
●(一)长盛不衰,坚定文明方向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隋唐人孔颖达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文心雕龙》中的:“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认为万物自有天地之道,人能够靠自己的内心去感知这个世界,当内心有所感悟的时候就想表达,于是有了语言。当语言有了之后,文字、文章也就出现了,所以“文明”可以表示为人类对于外界感知的一种沉积,或为具体,或为抽象。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明“的解释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和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1]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正是一个处于文明、追求更高文明的社会。
从“文明”的特征上看,僻处粤北山区三十年而长盛不衰,坚持“出作品、聚人才、传文明”的五月诗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艺术风格和自觉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实践中关注现实,在诗人修养上讲操守和使命感,不仅扎根本土,坚持现实主义的新诗追求,培养新人,不断涌出新作、新人,还通过自己的创作业绩赢得霍英东基金会、香港铭源基金的资助,开展了多项文化扶贫文化建设活动,形成独树一帜的“五月诗社现象”,把追求、传播文明当做责无旁贷的使命。五月诗社以诗为契机,把文明的触角深入到粤北以至湘赣边的角落,三十年如一日,在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五月诗社坚持追求文明、传播文明的正确方向,对提升社会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扎根本土,以诗寻求文明
粤北山城韶关地处“红三角地区”。红三角是指粤湘赣交界的韶关、郴州和赣州共同构成的一大片,三市面积共8万平方公里,是珠三角的10倍。由于当地土壤呈红褐色,又是抗日战争和革命发展的根据地,因此被称为“红三角地区”。红三角地区又是处于南岭(亦称五岭)地带。南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五条主要山岭所组成,故又称五岭。它由西向东延伸,构成了山峰林立、山谷纵横的自然景观,是粤、桂、湘、赣四省区的交界线。基于南岭的地理特色,南岭地区在文化上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特点,被人称为“南岭文化”。五月诗社就是在这种浑厚的山地文化背景中,扎根本土,在民间立场上作主流现实主义追求,一步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五月诗社现象”。
中外散文诗学会广东分会副主席、韶关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温阜敏曾总结五月诗社诗歌的“红土性”。所谓“红土性”,温阜敏指出,是“特指新诗创作具有明显的特定的地域性本土化整体艺术审美性质”“诗作具有浓郁的粤湘赣红三角地域色彩与乡土气息。”[2]从“红土性”的特点看,五月诗社诗歌的“红土性”,最显著的代表是著名新诗作家、新诗批评家桂汉标。作为新时期粤北和“红三角地区”新诗活动的领军人物,桂汉标担任社长三十年以来,成为红三角诗群的核心人物,立足大粤北,带领一批中青年人,把五月诗社建设成为广东省乃至国内外瞩目的文化现象。2002年,桂汉标与五月诗人胡列志一起为韶关市道德文明策划编写了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韶关公民道德歌》和《曲江公民道德四字歌》,为市县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桂汉标坚持把诗品与人品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从他的诗作里,如他早期的成名作《我开采太阳》,“我自豪,/我是一个矿工,/我在看不见阳光的井下,/开采太阳。”“我无畏地开掘,/开掘黑暗中那绚烂的霞光。”“我只有一腔火热的血,/立志为冰封雪裹的角落/送去火热的希望。”从中,不难读出桂汉标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及追求文明的坚定信念。201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桂汉标的组诗《铭记源流,与时俱进——献给致力于“文教扶贫”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们》获中共中央组织部举办的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征文一等奖,诗中开头“铭源是九连山下的汩汩清泉/……/铭源是羌坑儿童煨熟的薯片”,每句诗以“铭源”起句,都是“铭源基金会”“文教扶贫”的地方对象,充满着浓郁的本土地域气息。而“铭源是绿水长流大地春色满园/铭源是壮志不衰长空彩霞一片”对象说的是“铭源”,其实也是作者扎根粤北土地,壮志不渝地把文明进行到底的人生追求。
桂汉标不仅把文明阐释在诗歌里,同时也身体力行地践行了传播文明这一责任。桂汉标被无数人称为老师,他以高尚的人格和巨大的无私奉献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曾有人作诗:“一个开采太阳的人/把诗园的光芒点亮/在文明圣洁的心灵/播撒诗的灵光”。五月诗社通过自己的创作佳绩和无论在何种条件下从现实出发坚持文明方向,通过诗社顾问、著名诗人韦丘先生的引荐,赢得了霍英东基金会、香港铭源基金的支持。巨额资金经桂汉标他们之手,不但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甚至还常常自己贴钱资助贫困学生,并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带领五月诗社成员走遍红三角地区,以光明使者的形象,把文明成果深入到边远山区。(五月诗社“文教扶贫”另外探讨)
●(三)新诗追求,张扬文明之道
1、泛现实主义的新诗追求
在社会商品大潮的兴起下,人们的热情从精神转向对金钱的追求,另外,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成天处于忙碌和紧张的状态。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转向了一种消闲的娱乐活动中,走进了散文、随笔、小品等适应当代人精神消闲的文体中。在这种情况下,诗歌似乎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仅有的一些诗作,也出现所谓的投机者,提倡什么就写什么,呈现一派浮躁、急功近利态势。同时,现代诗越来越走向诗人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干的自我独白,沉浸于自我小天地的惆怅哀怨之中。这种淡化生活的诗歌,必然脱离生活、脱离社会,也难从诗歌中听到当代中国社会的呼吸和脉搏。如此种种的诗歌让广大读者不能够从诗中找到可以与自己心灵的共鸣之处,也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孤芳自傲。
著名文艺理论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蔡运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在《一个年轻诗群的追求》中说五月诗社“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因为他们的诗情不是来自巫术、咒语,不是来自远古洪荒的幽灵,而是来自深厚的生活土壤,具有真情实感,富有时代气息,有的还闪耀着哲理的光芒。”桂汉标曾说:“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我们的每一行诗,都来源于斑斓的生活,都属于这个腾飞的时代。”纵观桂汉标的诗,无论是早期的《煤矿的哲学》:“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表达/火是煤最辉煌的语言”,“被掩埋与被燃烧/煤的两端都是死亡/而生命是矿工/一个开拓进取的过程”,还是到近期获国家奖的组诗《铭记源流,与时俱进——献给致力于“文教扶贫”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们》:“刚托举虎门大桥的双手/来了/攥紧一个新的机遇/刚沿着武广高铁走来的步履/来了/跨进一个新的战役“,及众多题诗,借题发挥,以物抒情,象征拟人,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在桂汉标的带领下,整个五月诗社洋溢着浓郁的现实主义氛围。《诗刊》曾发表的《中国诗歌现状调查》中透露的信息显示:“我们在提倡现实主义的同时,忽略了艺术作品的意味和空灵;在提倡现代主义的同时,忽略了贴近生存经验与语言的透彻和明亮。”这是忽略了对诗美学的要求。五月诗人的诗作不仅立足现实,更是洋溢着对社会文明美的追求和宣扬。生长在深山瑶族的唐德亮关注一棵树的命运,发出:“那一个生命/锯着另一个生命/一个柔韧的灵魂/支解着另一个柔韧的灵魂”(《锯木》)。土生土长在革命老区韶关南雄县油山地区的欧运通,曾在茶场做工,又在韶关冶炼厂当过工人,他写了在全国产生影响的《老区印象》,还写了许多有关林区、矿山、大海和有关爱情的诗,而反映冶炼工人和煤矿工人的诗章写得最好。如他的,《冶炼情怀》、《炉膛》,还有近期又写了一些针砭现实之作。《返聘工》写道:“当主人翁的感觉/没有了/病倒了/医疗保障没有了/工伤了/工伤保险没有了/年老了/社会保障没有了/更没了/灵魂的归宿”。用平实直白的语言从社会中挖掘令人深思的现象。这些诗作,做到了诗与社会现实本义上的紧密联系与结合。而在在工厂当一线工人的罗瑞玲,她那一组引起全国诗坛广泛争鸣的组诗《酸甜苦辣的女人》,以对传统观念的反思批判和对现实女性命运的关注、以贴近生活的深刻尖锐,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为岭南诗歌史不可忽视的一页。
而近期,像针对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五月诗社也出现了相关的一些诗歌。其中有五月诗友唐溪的《二岁是短还是长——对小悦悦事件的思考》,“信仰大树出现枝叶大面积枯萎/根须应该刨出来叩问苍天觐见太阳!”,尖锐的笔锋直触现实,对社会普遍的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危机进行审视和反思。2009年,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之际,许多高歌祖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而五月诗社培养的年轻诗者江永强的一首《祖国啊你冷吗》的“另类”作品显得格外醒目。其中体现的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和民族仍需不断地向前走才有希望的精神思想得到了赞好。
新一代泛现实主义诗歌的出炉,且佳作不断,这也意味着五月诗社在坚持践行着泛现代主义的追求。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共唱文明歌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他坚持“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在于再现生活,现实生活又高于艺术“的观点。五月诗人热爱生活,贴近生活,生活是五月诗歌创作挖掘不尽的源泉。五月诗社三十年不变,下基层、去农村、进矿井、穿林海……足迹踏遍了粤北红土地,甚至不远万里到粤西湛江进行采风活动。每一次采风活动过后,又是五月诗人一次创作高潮。
五月诗社于2011年6月到韶关大宝山矿区的进行了采风创作活动。于是,五月诗社又迎来一次小创作高潮,五月诗人纷纷拿起笔杆,诗歌、散文层出不穷,更有不乏优秀的作品,如唐学连的《大宝山神韵》两题、虞永新的记事散文《采掘诗歌创作的宝藏——五月诗人大宝山采风散记》等等,再次扎根本土,给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添一彩笔。同时,五月诗社采风团还跟大宝山进行文学交流,彼此呈出各自刊物《五月诗笺》和《宝山文苑》和其他文集,探讨创作心得。桂汉标在交流会上再次重申五月诗社扎根本土、贴近生活的创作理念。五月诗社新一茬年轻诗人们,在各类刊物发表大量作品,并已出版个人诗集、十六岁进矿工作的普通一线工人李琼为例,激励矿上工人立足生活,坚持文学创作,丰富精神生活。无疑,五月诗人的到来,给矿工上带去了丰富的文学盛宴,把文明之道的触角深入到深山中。
五月诗社始终坚持“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个人内心感受”为主要创作理念,实际活动上重视社会,与本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创作出大量颇具特色并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
3、文教扶贫,提升社会文明
五月诗社在诗社顾问韦丘的带领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凭借自己的实绩赢得省内外的瞩目,并于1995年至2008年6月获得霍英东基金会、香港铭源基金的文化扶贫资金的支助。凭借这大笔善款,五月诗人身体力行,专门成立香港铭源基金会韶关办事处,在以桂汉标为首的热心公益不计报酬的五月诗人骨干,如邓妙蓉、冯春华、张凌、唐小桃、虞永新、欧运通等,承担起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在红三角老区实施大规模“文教扶贫”善举的具体工作,推动捐建包括中小学和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在内的五十项希望工程,组织举办了共超过六千名大中小学生参加的四十六届校园文学夏令营,成为粤赣湘边“红三角”老区一支传播精神文明的生力军。
五月诗社主要人物或在新闻单位、文联任职,或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抽出业余时间,不分寒暑,不取酬劳,甚至倒贴钱,奔走在粤赣湘边的崇山峻岭、穷乡僻壤,默默地无私奉献着,毫无怨言,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上亿资金虽然经五月诗人之手,可是他们从不从中私自挪用一分一毫,真正把钱用到最实处。五月诗社在三十年的追梦过程中,在一直致力让诗歌更广泛走向群众的同时,更是让诗歌成为扶贫的旗帜。数十位中青年诗人积极参与到文教扶贫当中,充分发挥新诗的社会作用,在粤赣湘的青山绿水间,到处播下诗与希望的种子。
五月诗人为“文教扶贫”希望工程无私奉献,以无比执着的信念在“红三角”老区传播先进文化,带动社会提升文明的善举得到了老区民众的高度热情赞誉。1998年,桂汉标被中宣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司法部、人大常委会司法委员等联合表彰,授予“全国保护未成年优秀公民”称号;2001年又与钱学森、余光中等海内外著名人士一起荣获第二届“霍英东奖金”。
如今,建设好的一座座艰苦美丽的教学大楼屹立在“红三角”地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正是有了五月诗社这么一群文明使者,把文明洒向红土地,借助文化扶贫的力量,为提升社会文明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4、培育新苗,播洒文明光辉
五月诗社成员,包括五月诗友有工厂工人、农民、大中小学生等等。不管有没有文学基础,只要对文学有兴趣者,一概欢迎加入交流学习。甚至有些原本没有文学爱好,或是对文学创作懵懵懂懂的人,五月诗社都以发现、辅导、培养文学新人为己任。特别对于学生,五月诗社以亲临校园支教、讲座以及通过文学社的形式不断地鼓励、挖掘文学新人。
在“文教扶贫”期间,有《文学,永远年轻》、《开花的季节——校园文学夏令营作品选》等厚厚的多种诗文集,收录的全是中小学生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看出,文学新苗不断成长。
此外,五月诗社在韶关地区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五月诗人的脚迹踏遍分布在各个学校的青年文学会分会及文学社中,利用演讲、互动交流、找年轻学生榜样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当面交流有限,便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学习。此外,五月诗社的一些青年诗人同时兼顾担任学校文学社团的指导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文学创作问题,以及困惑等等,五月诗人都热心地有问必答,给予了文学新苗难得可贵的悉心指导。
在培育新苗方面,五月青年诗人叶才生创造性地在全国率先进行“新诗进入课堂”的教改实验,取得实质性成果,被列为全国科研课题。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六册的《小学诗意读本》,对文学新苗培育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五月诗社大力推广“新诗进入课堂”的成功经验,在广东仁化县扶溪九年制学校、乳源县民族实验学校(九年制)、广东韶关市曲江区小坑铭源希望小学、大塘中心小学、南雄市珠玑中心小学和韶关市第九中学等学校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有的学校已由出版社出版了学生诗歌选集。
五月诗人非常注重文学新人的挖掘。一旦发现有文学兴趣和天赋的学生,便耐心地根据其特点进行培养。有些学生因为应试教育的模式限制,虽然有文学创作潜质,却难以施展出来。五月诗人不看低初学者的作品,即使“不入眼”的“诗歌”、经常出现的“四不像”作文,他们都结合作者本身实际进行指导,并指引学生阅读优秀作品。
三十年来,五月诗社从社会到学校,挖掘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青年作家。从诗社成立初期的唐德亮、赵婧、黄海凤、成坚,到后来的冯春华、李献玉、胡列志、邓妙蓉、虞永新、张凌、欧运通、李国荣等等,还有大学校园不乏有五月诗社培养出来的文学新人,像江永强、黄健媚、何丽莎、周丽芳、潘伟丽等等一代代的文学新人都在五月诗社无私的精心培育下走向文学。他们当中的许多处女作都在五月诗社的沃土中成长发芽到开花结果。
◆ 二、创设团队平台,凝聚青年诗才◆
五月诗社从刚成立之初的十几人,经过三十年的的发展,先后有近百位中青年诗人加入,如今正式成员已有70多人。此外,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五月诗友除遍布全省外,更有云南、浙江、甘肃等来自全国的文学爱好者也慕名加入到五月诗社大家庭。同时还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文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五月诗社影响、培养的文学新人更是遍布大地。五月诗社一直秉承聚集广大人才,通过网络载体,创造平等、自由的空间,以及各种诗社活动、创作活动引得海内外瞩目,吸引了众多人才。
●(一)与时俱进,重视网络建设
时代信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广泛传播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相隔千里,即时交流的的便捷。五月诗人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五月诗社早年建有自己的网站,至2009年,现任五月诗社网络部长的张宗君,虽人到中年,但靠平日不断学习,精通网络操作,由他牵头建立了五月诗笺绿色网(http://www.maypoetry.com.cn),后又在韶关官方论坛“北江论坛”开设“五月诗笺”板块,方便五月诗人及五月诗友发表作品,促进交流。五月诗笺网站刚开通不久,海内外日均独立访客超过3000人。五月诗笺网站几乎每天更新,新作不断,作品一般当天可以经过审核发布在网站。同时,为了更加快速方便交流,五月诗社开通了“五月诗社”QQ群,一年之后,由于加入Q群的人数过多,加开了与网站同名的“五月诗笺”QQ群,扩大了交流空间。QQ群交流原则是以诚相待,平等自由、以真实姓名、身份参与,不能散布广告、不良信息等,有严格的管理,保持文学的纯洁性,创造了一个绿色的讨论空间。
通过网络,消除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五月诗笺网站及群的建立,带动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积极创作。同时,一些对网络比较陌生的中青年人也自觉学习网络操作,以便参与其中。许多五月诗友人表示,因为五月诗社的网站,才学会了上网,学会用电脑打字。
●(二)平等自由,各展独特风采
五月诗社有着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在五月诗笺网站及群,五月诗人及诗友经常针对某一问题各抒己见、讨论激烈。
许多在异地工作的五月诗人通过网络重新零距离聚集五月诗社。曾在韶关电视台从事记者编辑多年,现为深圳实验学校的陈国胜是众多在社会打拼却从未忘五月诗社、深怀诗情怀的五月诗人之一。他们聚集于网络,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论。2010年5、6月份期间,五月诗笺网发表了五月诗友河南诗人饶箭声(网名草根蚂蚁)几首针砭房价物价飙升的诗作,陈国胜读后对其中一些极而言之的说法有不同看法。他坦诚为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诗网一次生动活泼真正意义上诗的讨论。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状况的诗友纷纷跟帖、撰文参与讨论,话题涉及诗与时代、诗与生活、歌颂与批判、政治与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五月诗笺网和QQ群一时间更加活跃起来,引发了五月诗友一些有意义的思考。近年来,文坛诗苑的评论界“市场化”、“物质化”,出现叫卖炒作,互相吹捧或是“假大空”的现象到处可见。五月诗社在网络上这一次毫无策划、自然而展开的诗歌讨论,味道纯正,严肃认真,平等和谐,体现出学术讨论的正道与规范。在如此氛围下,五月诗社类似的文艺批评层出不穷。
在五月诗笺网站,除了诗歌、散文、评论等板块外,还有“海外心羽”板块,专门提供给海外华文诗人作家发表文章,还开设“菁菁校园”平台供发表大中小学生的作品以及与教育相关的文章。这又体现了五月诗社注重培育新人,为新人提供平台的理念。除此之外,网站特别有“推荐作品”栏,管理员在审核的优秀文章推荐出来,供读者品读。对于优秀文章,读者给予许多中肯的评论,有些读者有感而发,写感想、评论。
互相对诗是五月诗网和QQ群常有的文学乐趣。诗友对诗有古体诗、现代诗。五月诗社两个QQ群两百诗友里,有年纪轻轻的中学生,也有年过六旬的老诗人,他们谈论平仄,探讨韵律,不分辈分,无论师生。
五月诗社平等自由、正道真诚的氛围吸引了各方诗才,通过网络平台,聚集一堂,各抒己见,共同探索追求文学。
●(三)聚集人才,彰显强凝聚力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全国著名诗歌评论家袁忠岳评论五月诗社是“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树上。”[3]五月诗社建立伊始,就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章程、规定。三十年来,两星期一次的例会不管风雨,学习有关中西文化和文学理论,交流创作、读书心得,平日组织社员集体异地、城乡采风,并每年春节之初举行大型聚会。各方五月诗人诗友不管路途远近,或长途跋涉,或驱车而至。五月诗友积极参加五月诗社各种活动,许多诗友第一次真正谋面,但在五月诗社的结带作用下,如同老友。
在何铭思、韦丘两位东江纵队老战友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五月诗社联合其他单位在1998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7年,先后举办了有来自海内外一百多位著名诗人作家、专家学者参加的“’98诗的北江”、“第一届红三角诗歌节暨五月诗社二十周年”、“五月清新•全国第二届女诗人作品研讨会”、“山海相约•南沙珠江文化论坛暨第二届红三角诗歌节”、“第二届东南亚华文诗人大会”等大型诗歌文化活动,实现让新诗更广泛走向群众、让“红三角”走向世界,促进了“红三角”老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五月诗社获得基金会的资助,并最大限度地用好了资金,保证诗社各项活动和创作的进行。那么,“在没有资金会的资助,诗社的运作情况如何?”这是众多关注五月诗社发展的社会人士所关心的。五月诗社用实绩回答了他们的疑问。2008年之后,在没有基金会资助的情况下,五月诗社依然依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发展,且不断有新人加盟,一如既往坚持诗社活动与创作。
2010年,为了活跃创作气氛,时值虎年新春佳节,五月诗社首次在网站面向所有海内外五月诗人、诗友、网友举办了虎年新春有奖征联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热烈反响。同年,在众多诗友网友的热切反映下,五月诗人罗小燕主动赞助举办“五月诗笺网”海内外诗友网友“题照诗征稿”;2011年,五月诗人罗世雄和五月诗笺网友熊新生赞助“五月诗笺网”海内外诗友网友“儿童诗征稿”,在两个月的时间收到300多首应征诗作。五月诗社网络互动诗歌征文的举办,活跃了诗歌创作,扩展了诗网的影响力,利于网友加深交流、互相促进。此外,五月诗社与广东移动韶关分公司成立了红段子创作基地,这些活动的举行,为推动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月诗社在聚集人才、培养人才的同时,得到了众多五月诗人自身和社会爱心慈善力量的热心支持,体现出五月诗社强有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人才辈出,增添文人风采
五月诗社从由民间自发组成诗社,到目前培养出桂汉标、赵婧、成坚、黄海凤、唐德亮五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十八名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新人无数。会员在文艺界表现突出,屡次获奖。
五月诗社人才辈出,五月诗人作品屡次获奖。五月诗社瑶族诗人唐德亮经过多年勤奋创作,成果丰硕。他的作品数十次在海内外各类征文中获奖。在2006年,他的诗集《苍野》脱颖而出,获广东省文艺界最高文学奖——鲁迅奖。五月诗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现任五月诗社文体部长的李献玉是新一辈诗人杰出代表之一。
李献玉来自湘西贫困乡村,因一封用白纸自制的信封装着练习本页写的信和稿件与桂汉标相识,同时也与五月诗社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献玉当时只有14岁,她对文学的执着和真诚,得到了一向对文学苗子敏感的桂汉标关注和鼓励支持。后来,李献玉来到粤北工作,又加入南下打工潮流。在艰苦的打工生活中,李献玉靠自己努力边挣钱边学习,后考上大学音乐系,出来工作后移居杭州。期间她一直坚持写作,并不时跟桂汉标联系,沟通交流文学创作。
近年来,李献玉不远万里,借助机会或专门到粤北与五月诗社亲密接触,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五月诗社作词作曲并演唱。她与五月诗友胡列志、毛达东合作谱曲演唱歌颂韶关的《青青芙蓉山》、《走吧,徒步一下》;为纪念韶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京珠高速公路大队二中队民警为保护乘客而殉职的付少云与桂汉标共同创作了《永远的感动》等原创作品,被作为五月诗笺网的背景音乐,部分还成为矿山公园休闲群众的伴舞曲子,广为传唱。
2011年,李献玉与另一位五月诗友作词者刘德谦应广州市委农村基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邀请,两人合作,先后创作了《王子山之歌》、《西南村之歌》与《鹿颈村之歌》等十多首村歌。其中《王子山之歌》获中国十佳村歌大奖、作词作曲银奖,并且受邀在晚会上演出。《西南村之歌》与《鹿颈村之歌》也同时获得了全国优秀村歌奖、十大金曲提名奖。既擅长歌曲创作又能精彩演绎自己原创歌曲的李献玉,亲自登上首都舞台,演唱了《王子山之歌》。国庆节前夕,李献玉再以《布瓦山放歌》,一曲歌颂广东援助汶川灾后重建盛举的优秀作品,应邀再度赴京参加《村歌献给党》颁奖典礼,在CCTV演播大厅演唱并领奖。
2010元月年李献玉出版了散文处女集《湘女如玉》;2011年8月,第二部专著抒情诗集《把自己交给你》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了包括五月诗社粤北文人的关注及李献玉现居地杭州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反响。
这几年,五月诗社不断涌出优秀文学人才,五月诗人、诗友不断在各种大小评奖中获奖。2011年4月,五月诗人、五月诗笺网积极作者毛达东散文的《忘情丹霞》获“‘丹霞山杯’我心中的中华名山全球华人散文大赛”,五月诗社诗友、在校大学生潘伟丽继2009年韶关庆祝新中国六十年华诞征文和2011年韶关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征文中获一等奖后,再次荣获2011年度菲律宾码宁宁青年诗大赛冠军。
五月诗社聚人才、培养新人的理念一步步显成效,五月诗社优秀后军逐渐崛起。
◆三、作品创作不辍,新人新作辈出◆
五月诗社风雨兼程,三十年来出版或发表了大量的作品。五月诗社社刊《五月诗笺》目前已出版204期,先后出版诗集一百多部,数十部散文小说评论集。有两百多人获省市以上各类文学奖项。
●(一)克服艰难,自费出作品
五月诗社刚建立之初,生活艰苦,在没有任何经费的艰难条件下,五月诗人各自掏出微薄的工资凑钱油印两本《五月》诗合集,铅印一期五月诗歌小报。这是五月诗社最初的诗合集,以及后来专为乳源大峡谷而创作出版的《乳源大峡谷旅游诗选》。成员邓维善、刘群明、刘国希自还费分别出版了诗集《神秘的山》、《印象》、《打工进行曲》。
八十年代,五月诗社还自费出版了一套十册的“袖珍诗丛,有《神秘岛:少女的心》(罗瑞玲)、《梦中虹》(邓妙蓉)、《男性的魅力》(冯春华)等。著名诗人韦丘为该套诗丛写了热情洋溢的序文,并首次向外界推介五月诗社的作品。
1988年,桂汉标选编五月诗社成立七周年的精品力作,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五月诗社第一部合集《五月多梦的季节》,引起诗坛热烈反响,在当年广东省举办的“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评奖中,成为唯一获奖的新诗集。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一些五月诗人出诗歌创作外,开始从事其他门类作品的创作。其中,已加入中国作协的成坚出版了诗集《心灵的约会》、散文集《生命中的珍藏》、《颤栗的夏》等多部长篇小说,受到文坛的瞩目。陈玉春的长篇小说《春色了无痕》和“女性悲情三部曲”,成为多次重印的畅销书。此外,罗世雄出版了全面介绍粤北旅游景点的文化读本《亲山爱水游韶关》,桂汉标与邹英杰合作选编的《当代中国煤炭诗选》等。
五月诗社的创作成果越来越多,其中赵婧出版了新诗集《守望的女儿》和小说散文集《再度孤独》;黄海凤出版了《一夜倾情》、《弹奏阳光》、《聆听清远》等;钟淑萍的《月亮少女》、胡列志的《对生命的叩问》叶才生的《还看香山》、冬原的《飘失的云》和长篇叙事诗《从高原走来的女人》、桂汉标的原创手机短诗集《心随彩云飞》等等(包括后期出版的专集)。
●(二)凭借实绩,得到资助焕发光芒
到了九十年代,五月诗社凭借自己的创作实绩,慢慢得到社会的关注,五月诗人的创作更加活跃。1990年,五月诗社在韶关“三味书屋”的支持下,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了桂汉标主编的“五月诗丛”(第一辑),包括七位诗人六本诗集:《初绽的芳心》(邓妙蓉)、《刻在水晶石上的情诗》(林桂珍)、《朦胧的你和我》(黄海凤)等。在九十年代中叶,出版了“五月诗丛”的第二辑,其中有冯春华的《美丽的年龄》、刘晓燕的《爱在深秋》、吕学煌的《玲珑小语》、董妍的《春歌》。此外,其他成员也陆陆续续出版个人新集,如唐德亮的《微笑的云》和《生命的颜色》等等。
五月诗社建立三十年以来,迎来一个又一个的创作高潮。除了个人诗集外,各种报刊开设了五月诗社作品专版。上海的《文学报》先后为五月诗社主办承办的大型活动选编过七个专版;北京《文艺报》出版过五月诗社的作品专版和以摄影文学形式的十多个彩色专版。此外,山西《太原日报》、广西《红豆》杂志、香港《当代诗坛》、台湾《创世纪》、澳门《澳门日报》、《中西诗歌》等海内外数十种报刊出版过五月诗人作品专版。五月诗社中青诗人的作品多年来屡次被各种权威机构选编入各种年刊、各类全国性选本。
此外,目前五月诗社筹备编辑出版了“红三角文学丛书”八辑,其中第一至三辑是中英文对照个人短诗集其他专辑包括有五月诗人个人专辑、在校大学生处女集以及中学生新诗实验基地合集等;“粤北文学丛书”,包括有个人诗集、评论合集、散文合集、儿童文学合集以及学生作品合集等。五月诗社选编出版的作品集中,其中有1988年、1999年、2008年的三部作品合集颇具特殊意义:诗社首部合集《五月多梦的季节》,在省里获奖;为纪念澳门回归与澳门五月诗社合编出版的《天涯共此时》,是大规模展示澳门与内地诗作的首部合集;为支持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五月诗人个人捐资编印出版《爱与梦同在》诗歌合集,无偿捐赠灾区各学校等有关单位。
在五月诗社三十周年来临之际,为检阅和总结三十年来的创作成果,五月诗社正筹备编辑出版“五月诗社三十年”丛书,包括有个人诗集以及诗歌、评论、诗意散文合集。五月诗社的新佳作又全面展示于世人。
◆四、五月诗社的意义影响及其发展思考◆
在现当下经济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中,有些人高举“诗无用”的旗子,片面、偏激地诋毁诗歌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有些人又大张旗鼓地自立诗社、流派,互相吹捧,“假大空”话一大堆,却没有致力诗歌发展的迹象,也没有完整的章法、思路进行运作,整个诗坛被戏称为“满天星星,不见月亮”。有评论家提出,一个诗社存在的最基本要求必须符合:一、具有真正热爱诗词、愿意全身心为之奋斗的激情;二、具备对诗有赤子之心的诗人;三、具有撑起诗社的中坚分子。
从考察研究粤北五月诗社的创作和活动可以看出,从成立到现在,它的存在和发展,已不止单纯作为一个诗歌社团的意义。它对中国诗歌传统和发扬、对推动新诗现代化发展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粤北以及湘赣地区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提升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月诗社在粤北红土地上取得了文学和社会上的巨大成功。作为民间诗社,反身思考,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五月诗人中大都是中青年,对历史没有亲身体验,虽然身在革命老区,但有些作品思想不够深入,对生活现实的观察体验停留在浅层次;二、五月诗人文化水平高低不一,诗水平不一,有的提炼不够,意绪未至一致,过于直白,在洞察人生的深度和反映现实的真确度方面,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三、完善相关人事关系,有些诗人因为工作等方面的迁移,与五月诗社渐行渐远;四、寻求资金来源,自从霍英东去世后,五月诗社的固定资金中断,财务上出现入不敷出,足够的资金是诗社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
但是,五月诗社对新诗以及社会的影响是无可非议的。五月诗社的创作及活动,实现了艺术追求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正如温阜敏和五月诗社副社长冯春华为庆祝五月诗社成立二十五周年写的《红土地扬起诗的旗帜》所总结:五月诗社一方面作为新诗创作的现实主义群体,进一步繁荣了粤北乃至广东的新诗创作,另一方面,客观事实上,五月诗社的创作与活动提高了韶关古城的知名度,成为山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htm
[2] 温阜敏.新诗的红土性——中生代的广东五月诗人桂汉标诗初探[M].见:首届当代诗学论坛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3] 桂汉标.永远的梦之旅[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4]温阜敏.粤北当代文学研究[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
[5]桂汉标.梦是唯一的行李[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
[6]郭玉山,桂汉标.诗城无处不飞花[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 .
[7] 桂汉标等.五月多梦的季节[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8]桂汉标.梦染青山[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8]韶关市文联,五月诗笺[C] .
[9]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五月诗笺网http://www.maypoetry.com.cn/poe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