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八面来风>>老诗人韦丘扶贫记(旧作重刊悼念韦伯)
 
老诗人韦丘扶贫记(旧作重刊悼念韦伯)
  文 / 本网通讯员




             ◆老诗人韦丘扶贫记 晚年足迹遍步粤湘赣红土地上◆ 

              【原载2002年11月4日《南方日报》、“南方网”】

    他说,教育上去了,孩子们成长起来了,国家就会更加兴旺。
  写了60年诗的老诗人,把诗歌变成山区扶贫的大旗,点燃了粤湘赣边界“红三角”人的激情,从“文学扶贫”、“文教扶贫”发展成为经济扶贫。
  文学开启人的心智,人的素质上去了,山区经济就能发展。他说。
  他叫韦丘,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游击队队员、著名诗人,有着6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记者日前沿着韦丘走过的路,从粤北出发,经湘赣边境,进行采访,听到了许多有关他和战友的感人故事。


                       ●让诗歌成为扶贫的旗帜●

  韦丘最早亮出“文学扶贫”的旗号。他说:“我不要求孩子们都从事文学。文学只是一个窗口。他们看见了外面的世界,心高了,自然会飞起来。”
  “文化事业包括方方面面,20万元怎么应付得来?”在文学界,韦丘以脾气硬而出名。1994年的一天,当在香港的老战友何铭思提出想捐赠20万元在粤北搞文化事业时,韦丘毫不客气地这样说。
  韦丘提出了“文学扶贫”的理念:“粤北的作家,特别是一大批业余文学爱好者最穷,资助他们去深入生活,去采风或参观,以扩大视野,这样可以让他们了解革命老区的现实生活,写出反映革命老区的作品,粤北的文学创作才能真正繁荣和发展起来。”
  这一想法得到老战友何铭思的认可。1995年,铭源基金会开始了对以五月诗社为主的粤北文学的资助。
  现在还有多少人固守文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学扶贫”能收到经济扶贫那样明显的效果吗?韦丘几乎每天都会碰到这样的疑问。
  “五月诗社有一半社员是通过诗歌改变命运的。本来他们可能一辈子当学徒工或者农民,文学让他们认识了人生,得到了力量,对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五月诗社社长桂汉标告诉记者。韦丘帮助许多业余文学爱好者圆了文学梦,这个梦将使他们能在世俗的社会诗意地栖居。
  五月诗社创下三个“全国第一”:坚持的时间最长,从创办诗社至今,每两周活动一次,20年来从未间断过;出版诗集最多,诗社从创办至今出版诗集80部,小说、散文、评论等20多部;国家级、省级作协会员最多,共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5人,省作协会员22人。这个诗歌社团还肩负起了霍英东基金会、铭源基金会对粤湘赣边区的“文教扶贫工程”任务的实施。
  铭源基金韶关办事处只有两名专职人员,却有上千名义工——五月诗社社员及其他文学青年。7年间,他们跟随着韦丘,走遍“红三角”,兴建33座希望小学,扩建了7所中学,举办了6届中小学生英东杯文体竞赛和27届市、县一级校园文学夏令营,培养了3000多文学新苗,出版了上百部丛书。他们所做的一切已远远超过了古来已有的诗人切磋创作的笔墨之趣,对此,著名评论家陈良运评价道:“诗歌的旗帜高过五岭。”
  不仅仅是发展文学,而且要培养人才,这正是韦丘“文学扶贫”的真正目的。每年的七、八月,是粤北、湘南、赣南文学青年和校园文学新苗最向往的日子。霍英东基金会、铭源基金会持续7年倡导赞助了27届夏令营,其间,共有3000多名大中小学生参加,活动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创“全国之最”。
  去年和今年7月,粤北、湘南的夏令营还把孩子们拉到广州南沙。第一次出远门的山区孩子看到大集装箱和大轮船,高兴万分。韦丘说,文学夏令营的目的不只在文学本身,“我不要求孩子们都从事文学。文学只是一个窗口。他们看见了外面的世界,心高了,自然会飞起来。”


                            ●5年经手建40所学校●

    韦丘与这块红土地有着难解的情结。他说:“当年在粤赣湘边打游击我没有饿死、冻死和战死,今天就尽一个共产党人的义务,为老区文教事业做点事。”
  “褐衣是什么意思?”江西赣州市大余县梅关中学张校长一见记者就问。韦丘几次到梅关中学来,都说自己是一个“褐衣”(乞丐),“讨”到钱用来搞“文教扶贫”。
  钱从何来?个中有段感人的故事。
  当年在游击队与韦丘结下战斗友谊的何铭思,是霍英东基金公司的顾问,为霍英东的事业立过汗马功劳。1994年霍英东以高薪挽留欲退休的何铭思,实在挽留不了就给了他一笔巨款。开始,何铭思先生怎么都不肯要,实在推辞不下,他用这笔资金建立了“铭源基金会”。1995年,铭源基金会开始捐助粤北文学。从1997年开始,经韦丘牵线搭桥,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会实施大规模兴建希望工程事业,每年有上千万基金洒向“红三角”。
  他们何以对粤赣湘“红三角”情有独钟?原来,战争时期何铭思和韦丘曾在这里打游击。当年征战地,今日仍贫困。在韶关始兴奇心洞掩埋着被反动军队杀害的数十位韦丘的战友,残破不堪的武岗小学就坐落在烈士牺牲处不远的半山腰上。1997年夏天,韦丘走进学校阴暗的小教室,看到孩子们就着从黑板旁一扇小小的窗洞透过的光线辨认老师的板书,下雨了,小窗洞雨水如注,地板顷刻变成泥塘。这情景让韦丘心如刀割,他当即和何铭思商量决定捐资将该校改建为“奇心洞纪念小学”。
  韦丘说:“我在粤赣湘边打游击虽然没有饿死、冻死和战死,却眼见许多战友在那里牺牲,于是与这块土地有着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我尽管离休多年,已逾古稀,还是想尽一个共产党人的义务,为老区的文教事业做点事。”
  虽然在香港曾有媒体报道内地希望工程的一些传闻,但何铭思却对韦丘十二个放心。他了解这位为革命事业九死一生的老战友。从1997年起,何铭思把上亿资金交到韦丘手上,由他来调配转交给乡镇并监督建校。
  “花基金会的钱就应该像花自己的钱一样抠”。他担任主任的韶关市铭源基金办事处,建立了严密的财务制度,每花一分钱都要有出处。工作人员出差每天补助30元,他出差却不报一分钱;别人的手机费可以报销,他的手机费从不报销。他说:“老朋友信任我,他出钱,我出力,再计较就没意思了。”
  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是广东作协常务副主席,每月近5000元的工资安度晚年绰绰有余,本来,韦丘可以过一个悠闲的晚年。
  然而这几年,为建希望小学,他到了忘我的境界。
  2000年5月,去杨梅山视察希望小学校址时,汽车在一斜坡处翻滚下5米深的山坑,韦丘受了伤。这次惊险的事故,韦丘不敢对家人和老战友何铭思提起,他怕因为顾及他的安全而耽搁山区孩子的读书。
  1996年清明节傍晚,正在粤北山区为希望小学选址奔波的韦丘接到家里来电,说夫人李昭突然病逝。当他急急忙忙赶到广州时,妻子的尸体已移至殡仪馆。不能在爱妻临终前见上最后一面,韦丘悲痛万分。韦丘与李昭当年都是东江纵队的游击队员,两人一起转战南北出生入死。李昭因患糖尿病,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但她十分支持年近80的丈夫“离家出走”。1998年底,在李昭当年险些被捕的地方,奇心洞希望小学落成,以孩子们朗朗的书声慰藉亡妻,韦丘的心才感到好受些。
  每建一所希望学校,韦丘至少要跑四五次。这5年,他一年中有一大半的时间在路上。对他如此较真有人不理解,韦丘说:“一分钱掰开花,每一分钱都实实在在地花在希望学校上,我觉得心里特别安乐。”
  这些年韦丘经手的工程,都要经过公开招标。定下施工队伍后,施工图纸要上报给铭源基金韶关办事处,经韦丘审批后第一批款项到位,同时监理公司进驻工地。建成一层楼后,韦丘会亲自到场检验。如果发现有质量问题就得马上纠正。落成后韦丘会请来资深审计师仔细审计,一切办好了,最后一批款项才能拨给。
  在韦丘看来,兴建希望学校不只是建起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他兴建的是能承担山区未来希望的民心工程。
  记者曾目睹韦丘率领办事处人员赶着把奖教奖学金发放到各学校。1000元的奖金,对山区教师来说,不仅仅意味着两个月的工资,更意味着一种责任。获奖老师李秀芬说:“当我接过荣誉证书时,我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现在是铭源的一分子。虽然已有几位年青老师因为嫌山区生活条件差而调走了,但是我想我应该留下来,好好干下去。韦老也说过条件是人创造出来的,慢慢会变好的!”
  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韦丘特别注重革命传统教育,每间学校校门两旁都镶嵌着韦丘与何铭思两位老人题字的对联:“铭记革命源流,培育后代精英”。韦丘每到一所希望学校必讲起他长眠在这些地方的战友。在韦丘充满感情的讲述中,山区孩子理解了祖辈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在始兴风度中学执教的外籍老师ALBERT.WOO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学生们都十分勤奋,而且对韦和何有深深的崇敬。”ALBERT.WOO开始不理解他的学生,一年间他踩着单车走遍了学生的家,当看到四处矗立的烈士墓的方尖碑时,他理解了中国山区的孩子们。“韦先生通过兴建学校来回报老区,我的学生通过勤奋学习来回报山区,这种中国式的回报很让我感动。”


                            ●无愧于心最顺心●

  韦丘与战友一起将“文教扶贫”延伸到经济扶贫。为建立“红三角经济圈”,韦丘仍然不拿一分钱的报酬。他说:“我甘心一直做大傻瓜,因为我是一个共产党员。”
  2000年文学夏令营跨出广东。韦丘当年打过游击的江西赣州和湖南郴州也加入韦丘“文教扶贫”的行列,三地的文学成为延续革命传统的表达方式,于是韦丘提出“红三角文学圈”的概念。今年8月,他和何铭思又提出要使由诗开始的“文教扶贫工程”延伸到经济,建立“红三角经济圈”。
  “以南沙为基地,在韶关、郴州、赣州建立‘红三角经济圈’,进而扩展至包括粤赣湘黔桂闽等省区在内的华南经济圈。”何铭思对三地的代表说:“我们希望,粤北、湘南、赣南等地能各自在南沙建一栋商业大厦,我们可以把最好的位置留给你们,可以帮你们设计,可以提供一些启动资金,甚至可以为你们向银行申请贷款做担保。到时你们可以在这些大厦成立窗口公司,展示、推销你们的产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年11月,为“红三角经济圈”提供智力支持的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将落成。“要以农业、林业、果蔬、环保等专业为龙头,做一些可以转化为成果的山区高新科研项目,同时为粤湘赣桂4省区的山区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实用人才。”霍英东博士视察韶关学院做出这样的要求,一如既往地,韦丘又经常往韶关学院监督基建。
  “3000万元构造一个山区经济发展的智力中心,4000万元建设山区最基础的义务教育,200万元支持文学事业开启人的心智。先把人才架构搭好,最后才直接介入经济。霍先生和何先生的构想高屋建瓴,我这8年只是帮他们把这个构想具体做一点落实的事情。”有人赞扬韦丘是革命老区的点石成金人,韦丘总是说,我只是一个执行者。“我为什么取得霍、何两位先生的如此信任?一句话:我实践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准则:义务地承担责任,不拿一分钱报酬。”
  “但盼栽花结硕果,不求点铁会成金。闲来回首前尘事,无愧于心最顺心。”韦丘案头挂着自己写的自勉诗。一想到这些年由“文教扶贫”开始的文化工程马上要变成宏大的社会经济工程,80岁的老诗人舒心地笑了。他又开始为此奔走在三省区有关部门之间进行各种联系工作。
  现在外人介绍韦丘大都会冠上“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韦丘自封的是“大傻瓜韦丘”,他说:“我甘心一直做大傻瓜,无他,只因为我是一个共产党员!”


                         ●链接:何铭思与铭源基金会●

  何铭思是霍英东投资内地的左右手,两人已是30多年的老朋友。霍英东曾经表示:“如果他(何铭思)不帮我,我还不如回家带孙子。”
  现年80岁的何铭思,出生在香港,抗战时返回内地,与韦丘一起在粤北一带打游击。上世纪60年代被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曾出任统战部长、副秘书长及协调部长。由于当时他的主要工作是推动港商到大陆投资,因此认识了霍英东,两人更成为好友。1994年何铭思先生接受霍英东的上亿元巨款,注册了一个基金会,取名为“铭源基金会”,意为“铭记革命源流,培育后代精英”,并在韶关建立了办事处,由韦丘和桂汉标负责。他将这笔钱全部用于在粤北、湘南、赣南的革命老区建设希望学校,发展老区的文教事业。

                                 (编辑:何静文)
2012/7/13 2:37:10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749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1931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