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祖师爷韦丘◆
当代著名诗人、老革命战士、五月诗社总顾问,我们敬爱的“祖师爷”韦伯——韦丘先生,不幸因病于2012年7月12日下午三时零八分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去世,享年九十岁。
韦丘1923年农历正月12日出生于广东清新县。原名黎思强,笔名辛远茶、白江生等。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清远县中学。初中时辍学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在国民党军队内做地下工作。开始发表诗作和剧评。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在粤赣湘边区坚持游击战,历任东江纵队武工队指导员、政工组长,两广纵队文工团戏剧股股长、创作组长,广东省军区、华南军区、中南军区政治部文艺科干事,1955年任中南军区文工团创作员,同年转业到作协广东分会。曾任《作品》杂志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作协广东分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第六、七、八届主席团名誉委员、香港铭源基金驻韶关办事处主任、推动捐建希望工程数十项,被始兴隘子尧校希望小学、江西大余长江铭源希望小学、兴国均村铭源希望小学等多间学校聘为名誉校长,并长期任五月诗社总顾问。韦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先后挂职任高州县委副书记、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亲手创办深圳经济特区第一本文学杂志《特区文学》。他长期从事文艺创作, 主要作品有独幕剧本《回家》、诗集《红花集》、《瀑声》、《迈出窗口》、《万水千山总是情》、《音乐喷泉》、《山魂水韵》、《粤北关山现代风》、《生命树》、《解不开的情结》、《青春和爱情的故事》、《心灵的定格》、《山水人情》、《韦丘作品选萃》、《韦丘世纪诗选》、散文集《都市三点式》、《纽约四十四小时》、《亮点,在那一片绿》、理论集《众里寻他》、《诗的人生》等近二十部。其中《青春和爱情的故事》曾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著名文艺理论家黄伟宗教授从对韦丘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与文学生涯的考察研究中,总结出韦丘“独特的文学方式”——
首先是在对客观生活的艺术把握上。他总是以现实某一闪光的焦点作为认识反映的对象,并以自己经历或熟知的历史和各个方面的现实生活,也就是从纵和从横的各方面去开拓和丰富这个对象,从而创造出甚有交叉意味或立体意味的形象。
其次是在对文学艺术形式和方法的把握上,韦丘既是一专多能,又是“十八般武艺”交叉使用的。众所周知,韦丘是诗人,多年来在诗坛享有盛誉,他的著作主要是诗,多数是诗,有诗作,有诗论,诗作中多数是抒情诗,亦有长篇组诗、粤语方言诗(如《沙田夜话》)。人们似乎很少注意到,韦丘还是一位散文家、杂文家、评论家,甚至还可称得上戏剧家、演说家。
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韦丘不仅是一位有丰硕创作成果的诗人、作家,而且是一位对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许多贡献的编辑家、文艺组织家、文艺活动家。……在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付出最大精力的是他从事文艺编辑和行政工作,他是在从事这些本职工作之余,也即是业余进行诗歌和其他艺术创作的。由此又可以说,韦丘的文学生涯已包括他的本职工作、创作与活动也是立体交叉式的或立体式的,这也是他的文学方式特点之一。如果说,作为一个作家的韦丘的素质和成就,主要是诗歌的话,那么,可以说,他是以诗人的方式去从事文学的编辑和行政组织工作的,因而他在进行这些工作的时候,处处有着浓厚的诗人色彩;而他在从事本职工作(编辑和行政组织)之余进行的诗歌或其他创作,又往往与他的本职工作不可分割。这两个方面的立体交叉式特点,鲜明体现于一“线”和一“点”之中。
一“线”就是从韦丘数十年的人生和文学历程,我们会看到他紧连着时代脉搏起伏的红线:他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投进革命行列,从粤北山区转战胶东半岛,又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步伐南征返粤,在建国后数十年的时代风雨中,他处在广东作家协会和《作品》(曾一度易名《广东文艺》)的负责岗位上,既组织创作又自己埋头创作。……自改革开放以来,他最早到粤西高州挂职深入生活;当邓小平刚提出办深圳特区的时候,他是到特区挂职的第一位作家,在深圳创办了大型期刊《特区文学》,并组织起一批作家队伍;80年代后期,他回到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领导岗位,直到他离休后,他始终保持着这种走在时代前列的诗人风格,既在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上,又在文学编辑和行政组织工作上,做出了立体交叉式的贡一“点”就是粤北“五月诗社”。“五月诗社”众多年轻诗人大都是在韦丘辅导下成长起来的,如今已走过了三十年,依然生机勃勃,队伍不断壮大,成果越来越多。 在当代的岭南文学史上应当为“五月诗社”写上一笔!
我们所有五月诗人,深深感恩韦伯对我们的关心、指导、扶掖!我们以三十年累累硕果,扎成最独特最圣洁最深情的花圈,送敬爱的祖师爷韦伯欣慰安祥走向天堂、走向永恒!
广东韶关五月诗社
2012年7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