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韦丘先生
 
韦丘先生
  文 / 孙杰
                       
    



    韦丘先生走了,但还没有走远。人们常说,逝者不过五七就没有走远,甚至还在家乡的上空眷恋。韦老先生以他九十岁的高龄,燃烧完了他绚丽的生命,或许带着未尽的心怡有些遗憾的走了。我和韦老先生并不曾相识,又远隔南北,了解甚少。但有一天,我参加五月诗社春节采风时,也就是韦老先生还健在的时候,我听到韦老先生是东江纵队的,从心里立马肃严起敬。还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讲过东江纵队坚持敌后斗争,艰苦卓绝的战斗在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疯狂围剿的岁月里。父亲是四野四十军的,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东江纵队后来在解放战争中整编为两广纵队曾隶属于四野辖制。所以父亲对两广纵队的前身,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等有所了解。我从上小学起就一直觉得,南方都是红色的。我听父亲讲过不少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的故事。他们在敌人的封锁里坚持战斗,前仆后继。东江纵队是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二千五百多名战士。一九四零年三月国民党顽固派突然包围了当时不足八百人的东江纵队,纵队奋力突围,只突出了一百余人,其余六百多人战死,何等惨烈。(现在有人不顾当时的历史,硬是粉饰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仿佛东三省的陷落,华北被日寇的占领等都没有国民党什么责任,为什么会发生西安事变也不说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丢了多少河山,陷多少百姓生命于水火之中,真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把汪精卫也拿出来加以粉饰。抗日战争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皖南事变,东江纵队被围不都是国民党想消灭共产党人的历史吗。歪曲历史先烈不会答应,东江纵队的韦老先生会答应吗。历史归历史,统战归统战,现实归现实,不能用今天的腐败现象去亵渎先烈们流血的热土和打下的江山。)
    韦丘先生也是一名东江纵队的战士,他1939年在国民党军队内做地下工作。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加入东江纵队,在粤赣湘边区坚持游击战,历任东江纵队武工队指导员、政工组长,后随东江纵队北撤入山东,归华东野战军建制,在整编后的两广纵队文工团任戏剧股股长、创作组长。一九四九年两广纵队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辖制,番号为24师,全师一万三千人。四野南下,韦丘先生回到故乡先后在广东省军区、华南军区、中南军区政治部文艺科任职,1955年任中南军区文工团创作员,同年转业到作协广东分会。曾任《作品》杂志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作协广东分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第六、七、八届主席团名誉委员、香港铭源基金驻韶关办事处主任。韦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先后挂职任高州县委副书记、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亲手创办深圳经济特区第一本文学杂志《特区文学》。他长期从事文艺创作, 主要作品有独幕剧本《回家》、诗集《红花集》、《瀑声》、《迈出窗口》、《万水千山总是情》、《音乐喷泉》、《山魂水韵》、《粤北关山现代风》、《生命树》、《解不开的情结》、《青春和爱情的故事》、《心灵的定格》、《山水人情》、《韦丘作品选萃》、《韦丘世纪诗选》、散文集《都市三点式》、《纽约四十四小时》、《亮点,在那一片绿》、理论集《众里寻他》、《诗的人生》等近二十部。其中《青春和爱情的故事》曾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离休后,韦丘先生没有留在舒适的家中安度晚年,而是长年累月奔走于山区,开始他人生的另一段辉煌。1990年9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欣然命笔:希望工程。1992年的6月10日和10月6日邓小平让秘书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身份捐赠了5000元人民币资助希望工程。由此中华大地掀起希望工程宏伟的建设。
    韦老先生在几年内虽遭到丧妻丧女的伤痛,但这一切都没有击倒他,精神依然矍铄,声音依然宏亮。应该说这样的伤痛是巨大的,很多人也就压趴下了,没了进取。但韦老先生没有。他是军人出身,接受过血与火的考验。他是一名钢精铁骨的战士,任何困难都不能征服他而被他所征服。他一如既往地奔波在粤北山区、湘赣边区,多年来一直在为山区的孩子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他曾笑谈说:“他就乐意离家出走,最快乐的就是上山下乡”。开始,他在粤北搞文学诗歌节、搞文学夏令营、出文学青年作品集、组建文学沙龙……后来,他热衷于建希望学校。 
    韦丘先生在香港有位同龄朋友也是战友名叫何铭思,铭思先生是霍英东基金公司的顾问,为霍英东的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对霍英东先生说,自己年纪已经大了,想静下心来,安度自己的晚年了。 霍英东以高薪挽留他,无奈铭思先生主意已定实在难以挽留,霍英东就给了他一笔巨款。开始,铭思先生怎样都不肯要,实在推辞不下,他以这笔资金建立了铭源基金。他对两个子女说:“你们都是生意人,我知道你们需要资金。但这些钱我一分钱都不会给你们,全部拿去粤北山区兴建希望工程。”
    铭思先生为何对粤北情有独钟?原来,抗战时期他曾在粤北打过游击整三年。三年期间,他目睹过不少仁人志士长眠在这块热土上。战友的音容笑貌常使他辗转不眠,以什么方式纪念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战友?有了这笔钱后,他找到了答案。由于朋友韦丘离休后已在粤北奔波了七年兴办文化事业,有热情、有活力,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忠诚的心,委托对方兴建希望学校应是最佳选择。
      在一次叙旧中,何铭思向韦丘谈了自己的想法:以铭源基金的名义拿出一笔钱,在粤北的革命老区建一批希望学校,每所学校的预算是30万元。铭思先生再三强调:“这些钱是霍英东先生的,不过我可以不经他同意就自由支配罢了。”
    朋友的重托使韦伯备感压力,他知道老朋友的心思,但当时自己已经70多岁,这么大一笔钱过手,若有个闪失怎么办?再说自己对办校、搞基建是个门外汉,难道凭一腔热情就能把事情办好?他犹豫了。
    看到老朋友的犹豫,和韦伯同年开始打游击的何铭思说:“自16岁到现在,回顾半个多世纪,我们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一直在做着有益的事情。在粤 北山区建希望学校,不仅为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同时也为了纪念那些用鲜血滋润大地的烈士。我信得过你,把钱交给你,我十二万个放心,你就大胆干吧。”
    有着军人作风的韦伯在朋友的鼓动下,不禁热血沸腾。想不到在离休多年后,自己还有机会为山区做这么有益的工作。他征得五月诗社年轻诗友们的支持,答应了老朋友的请求,决心舍老命也要把希望学校建起来。
    基建是最容易滋生腐败的地方,多少人倒在基建的基坑里之前,韦老先生对钱的概念很差,文人那点微薄的工资对他来说已很够用了。他身上穿的、家里用的,都是市场上最便宜的东西,这一切他觉得很舒服、很坦然。现在,铭思把上万元、上百万元、上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钱交到他手上,由他来转交给乡村并监督建校。如果讲究什么好处费、劳务费,他心安理得,也能得到不少回报。
    但韦老先生没有这样做。他努力办好每一件事,不乱花一分钱地去筹划如何做更多的事。设在韶关市的铭源基金办事处,建立了严密的财务制度,每花一分钱都要有清楚的出处。工作人员出差每天补助30元,他出差却不要一分钱;别人的手机费可以报销,他的手机费从不报销。他说:“老朋友信任我,他出钱,我出力,再计较就没意思了。” 
      韦丘说:“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感谢倒是给过两次'利是',那是刚开始的时候,两次共给了4000元,但我全部上交了,自己一分钱没有留下。此后再也没有人给过一分一毫的'好处费',因为他们知道我的为人,给钱会适得其反。”
      方尖碑下烈士墓前,一栋栋新校舍平地而起,琅琅书声是慰藉烈士英魂最动听的音符 。粤赣湘边区有许多烈士墓,烈士墓前都竖着方尖碑。哪里有方尖碑,哪里就有韦丘先生和铭思先生留下的足迹和汗水。他们的许多战友,就长眠在这些方尖碑下。为了告慰先烈的英灵,一所所希望学校盖起来了。烈士流血不就是为了下一代能过上好日子吗?如果他们知道孩子们连读书的地方都没有,九泉之下又怎么能够瞑目? 
    铭源基金在粤北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是仁化县长江镇的秦丽璋纪念小学。秦丽璋是铭思先生战友的母亲,建国初期牺牲于此。接着,在始兴县的北山乡,兴建了奇心洞纪念小学。当年,有30多个游击队员牺牲在这里。在他们打游击时经常活动的南雄市全安镇的密下水,在北上时党组织活动地点始兴县隘子镇,在革命老区始兴县花山乡……一所所铭源希望小学建起来了。原先破烂不堪的校舍或推倒重来,或在旁边盖起崭新的大楼。原先根本就没有学校的地方,也建起学校。   
      铭思先生曾经说过:“铭源基金的含义并不是因为我的名字中有一个铭字,而是要铭记革命源流的意思。”韦伯顺着这意思,配以“培育后代精英”之句。因此,在每一间用铭源基金盖起来的学校大门外,全都镶嵌着一副对联,上联是铭思先生的“铭记革命源流”,下联是韦丘的“培育后代精英”。
    参观过这些学校的人都知道,原本的课室窗洞太小,课室里没有阳光,但下起雨来窗又显得大了,雨水如注,地板变成泥塘。有些学校,全校见不到一块玻璃窗,甚至见不到一扇门。冬天的风吹得孩子们缩成一团,老师也冻得发抖。更多的学校设在寺庙里,孩子们就在神台下面接受科学的熏陶。现在好了,铭源基金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危房被推倒,课室建起来了,图书室、实验室、 操场……也建起来了,孩子们的读书声、欢笑声弥漫在校园。 
      到最后,铭源基金投入了一个亿的资金,以后每年还要拨出100万元为这些学校举行奖教奖学。每年,韦伯仍然坚持上山下乡去探望山区里的孩子们,去检查学校的工作,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解决。转一个圈就需要两个月时间,韦伯的年纪是越来越大了,有时不服输都不行,腰腿痛这些老人病谁也避免不了。
    在广州,韦伯每天都到医院吊针治病,医院里的医生都认识这么一个声音宏亮的老头。但他们可能想不到,这老头经常为了希望学校奔波在山区。韦伯说:“我的病有可能是在山区落下的,但如果不到山区,恐怕早就去见马克思了,因为我耐不住寂寞。”也可以这样说,是这些希望学校给了他生命的力量和乐趣,韦伯和他亲自参与建起来的45所希望学校早已结下了生死之交。 
    韦伯是诗人,一生中作诗无数。为铭源基金和希望学校,他也曾写过不少诗。这些诗,也是对他自己追求的肯定。一首题为《希望》的诗有这么几句——
    “稻香、果香 、书香,弥漫于环环翠碧,每一双小小的眼睛,都闪烁出馋相,真想全都把它们吞下去, 补充脑袋的营养。扑嘁嘁,池塘中游过一群鸭子,呼啦啦,希望都能长成天鹅。”
      山区里的丑小鸭将变成美丽的天鹅,这里头,有韦伯的一份贡献,这是祖国的希望,也是韦老先生的期望。
     从1997年建第一所希望学校开始,韦伯的足迹踏遍了粤北山区、湘赣边区,建起了令人惊讶的33所希望小学、10 所中学、2所大学二级学院扩建,期间凝聚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苦乐。
    群山肃穆,江河泪干,军人的风范,文人的楷模,一个好人走了。他老人家的精神和感人的魅力将永远照耀着后人前进。

    (文中部分资料取于五月诗笺网和南方网。意在为我的文章留下一个完整的韦丘先生。)
2012/8/4 17:44:46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3 篇︱已被阅读过 836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9018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