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北渐南顿话云门
 
北渐南顿话云门
  文 / 吴贻才
                                        
                          
                                            
                                  


    中国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绝非三言两语或一篇短文的话题。然而这次“广东百县散文大赛”旨在反映岭南文化,以贯彻“建设文化大省”的人文精神。言及岭南文化,不可不提中国佛教。而谈到中国佛教,则离不开云门禅宗。
    禅宗的源头,一说为印度南天竺的达摩祖师。一说是六祖。《云门宗史话》的作者冯学成居士则认为:禅宗的源头,不可局于达摩或六祖,而应归于六代祖师的法事积累——传教方法和社会效应的积累,到六祖之后方局面一新。这是较为客观的说法。
    达摩大师经一苇渡江,虽说长居嵩山,九年面壁,但身边却没有几位弟子。
    二祖慧可处于战乱之际,且受到其它教派的打压,甚至没有一处可供立足的寺庙,只好四处流离,以百余岁的高龄死于诬陷。
    三祖僧璨吸取二祖的教训,舍北而就南,长期隐于安徽舒州的皖公山。
    只有四祖道信身逢治世,得以在双峰山落脚建寺,聚众开法,常有众五百余人。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四祖圆寂于双峰山,五祖弘忍承袭其位。后将道场迁到东面十多里的冯墓山,终于成为名动京洛的东山法门。
    五祖弘忍于高宗咸亨五年圆寂。其后十大弟子分别开法于荆州、安州、资州、潞州、扬州、莘州、随州、越州等地。而六祖慧能开法于广东韶州,则显示了禅宗内大变革的启动。
    这么一来,东山法门分布的范围,北至山西,南至广东,东至浙江,西至四川,几乎涵盖了大唐帝国大半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这是东山法门在国内的盛况。
    印度佛教,本身就存在着从小乘部派佛法、大乘中观和瑜伽佛法到后来密乘佛法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各派佛法并存的形态。不少高僧和学者都把达摩到六祖的禅法看作一个转变的过程。并且是印度禅到中国禅的转变过程。也就是从如来禅到祖师禅的转变过程。在佛教的三乘教法内,不论是印度的或中国的,不论其何宗何派,也不论是初期阶段还是成熟阶段,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都是此岸和彼岸、生死和涅槃、烦恼和菩提这一终极问题。在方法上,则是渐修和顿悟的问题。
    自东晋末年道生提出顿悟以来,顿、渐之争便成了中国佛教中的一个热点。顿悟之说虽渐被人们接受,但其理论体系的成熟和成为僧人们自觉修持的方法却需要好几代人的时间。六祖之前,道生和天台宗的慧思、智者大师等虽倡导顿悟,但同时也强调渐修。
    传统的佛教确认,人们若要修行,若要取证无上菩提,必须遵循信解行证的次第。也就是先具信仰,然后明解法术义理,再则止观双修,定慧等持,沿着次第禅门和般若观照的路走下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由十地、经等觉妙觉方转识成智,圆满无上菩提。
    只有六祖慧能大师把顿悟作为宗眼、宗风,作为自己传授的根本法门。并作了精采的表述。又创立有相应的接人方法和手段。真正意义上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南宗,才得到了确立。
    渐与顿在修行中的差别显而易见。渐则有能所、有净染、有因果、有次第。顿则无能所、无净染、无因果、无次第。并且一切俱足,个个圆成,学人无丝毫可取舍、可建立处。
    六祖明确指出:“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不见,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色身三身佛。”也就是说,众生都是佛,只是未能明见而已。
    有了师承,有了经典,在六祖门下二传之后,南宗的顿悟法门,就疾速地推展开,与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从盛唐的南北竞流发展到晚唐的南宗独盛。
    安史之乱使北宗受到强烈的冲击。九十年后唐武宗灭佛,更是彻底地结束了北宗的存在。
    南宗由于大多建丛林于荒野山区,远离政治中心,过着自耕自足的“农禅”生活,经济上没有对城市供养的依赖,加上彻底的,不立文字的祖师禅,更没有如其他宗派那样背上沉重的文化包袱,所以唐武宗的灭佛,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反而为他们消灭了对立面,和对立面消失后所留下的广大传教空间。
    至五代时,我国佛教禅宗演绎为五个较大支派——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被称为“一花五叶”。
    云门宗是其中之一叶,由文偃禅师创始于韶州云门山。
    文偃是慧能下七世弟子,属青原行思一系。初参睦州陈尊宿,后得法于雪峰大师。所创云门宗在北宋时与临济宗并盛。其宗风险峻,简洁高古。据《五灯会元》记载,文偃讲道时指出:“我有三句话,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若辩得出,有参学分,若辩不出,长安路上辊辊地。”依次推论:第一句为一心门,第二句为真如门,第三句为生灭门。文偃把云门三句叫作“云门剑”、“吹毛剑”,掌握了就能求得解脱。
    从文偃大师所承袭的雪峰义存禅师圆寂之年(908年)算起,到南宋雷庵正受禅师圆寂之年(1208年)止,云门宗经历了五代、北宋、南宋三朝整整三百年。这期间,在云门宗风铸冶之下,成就了多少英杰才俊,出类拔萃的高僧大德代代相承。如第二代有白云子祥、德山缘密、洞山守初、香林澄远、韶州广悟、巴陵颢鉴等八十余人。洞山晓聪、雪窦重显那一代有二百余人。雪窦重显下有天衣义怀、佛印了元等也是二百余人。佛印与苏东坡的交往,在千年的禅林中无人不知无不喜闻。再如圆通居讷、大觉怀琏、佛日契嵩、慧林宗本、法云法秀、大通善本等。这些大威德禅师们,因宋王朝的推崇敬重,到了至尊至贵的地位。
    以后云门宗的重心,便由山林转到了都市。由粗布麻衣,转为紫衣磨衲。这样,就将云门祖师当年的“忘餐待问,立雪求知,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这种真参实证、刻苦求知的宝贵精神逐渐淡化,甚至忘失了。以至宋朝走向灭亡时,云门宗也随之灯焰熄灭。据《五灯会元》载,沩仰宗兴得最早,衰亡也最早。次之是法眼宗。再次之是云门宗。这三宗都是在宋朝时法脉绝传,正所谓后继无人了。
    自雷庵正受禅师圆寂后,至虚云老和尚兴灭继绝、续开云门的1944年,前后跨时七百三十六年。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云门宗灯灭焰熄,何等的空旷沉寂!
    虚云老和尚,中国近代禅宗尊宿和代表人物。他一身兼挑禅宗五家法脉。在福州鼓山之时,就接传曹洞,兼嗣临济。在后来于各处重建寺庙的活动中,又续开了沩仰和法眼二宗传承。1934年,虚云老和尚九十五岁主持并重修南华寺。1944年,虚云老和尚一百零五岁,得知云门古寺残破,尚存文偃大师肉身,于是决定重开云门道场。
    续兴云门宗,最关键处在于传承有人,不至于再一次断绝。虚云老和尚详考云门宗的谱系,自宋温州光孝寺已庵深禅师后即无传。再考云门寺的住持,更是续断不定。在法脉的传承上,虚云老和尚以云门宗第十二代自任,直续光孝寺。又以妙云等四十余人为十三代以续其传。五十六字的传承法脉口诀,更期以延绵不断之望。
    1952年虚云老和尚赴北京,云门寺一时群龙无主。虚老示僧众普书众名,在韦陀菩萨下求断,三次都现佛源和尚之名。虚老于是将云门宗第十三代之重任,嘱咐与佛源和尚。
    虚云老和尚示佛源禅人偈曰:
    妙心胜德不可量,恺志雄能振宗纲。
    佛慈梵畅摩诃衍,源远流长法海康。
    1953年六月三日,韦陀圣诞,佛源和尚于云门寺升座。自是檀信依皈、海众安和、农禅并举、家风重振。
    然诸行无常,实莫能测,1958年,佛源因“反右”而蒙冤在狱。三年饥荒,几饿毙狱中。1961年虽获释,仍受监管于南华寺。“文革”时,佛源和尚不顾性命,冒死护匿六祖灵骸。文革后,六祖真身方因之得复原貌。
    1982年,云门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寺庙。佛源和尚率四众往礼云门祖师,乳源县政府遂请佛源和尚还山。其时寺庙仅余老僧三人,残存殿宇亦为危房,经像法器荡然无存。
    1983年的一天,60多岁的佛源和尚找到县长盘才万:云门大觉寺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佛像、禅房、财物已毁损80%,山林无竹木, 桂花潭没桂花,原有的20亩田尽被占去,现寺里只剩下五个和尚。眼看香烟难以为继,故特来求见县长大人,救救云门大觉禅寺!
    盘才万听了,立即找到陈京书记。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拨出五万元,支持佛源方丈,作为文物保护和宗教场所的维修费用。
    接着,佛源方丈又从市里得到十五万元。从省里得到二十万元。再向海内外开展募捐,共得二千万元。于是开始维修和扩建云门寺。
    乳源县政府派出统战部副部长专门负责修建工程,直至1993年全面完工。
    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云门寺主持佛源有感于县领导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尽力帮助他,特题辞敬赠:
    自治乳源官父母,
    功垂瑶族利人民。
    并于后来也拿出十多万元,帮助县里建起一间云门希望小学。
    佛源和尚既归,日夜筹度,事必躬亲,农禅并举。不数年,四众归仰,住僧渐至百余。
    1986年传戒,殿宇重建已具规模。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寺,赞云:
    十方翘首宗风振,
    第一功劳在树人。
    佛源和尚牢记虚老遗愿,在辉煌云门祖庭的同时,兴办云门佛学院,选贤任能,为培育后继人才呕心沥血。又恢复禅堂,规定禅堂每日必坐香六枝,冬季五七专精参究。故道风远播,德泽普被。
    1990年,曹溪惟因和尚归寂,南华寺又迎请佛源和尚住持。自1992年入主南华寺以来,八年之间,佛源和尚清肃于内,庄严于外,使六祖道场焕然一新,其气象为千年之最,亦为天下之冠。
    佛源和尚终以续兴云门为已任,故于2000年辞南华院事,以期全力于云门禅寺。
    佛源和尚不负虚老所托,爱国爱教,五十多年来,虽屡经骇浪,仍以履薄临深的精神,将云门建设成为当今国内佛教的重镇,并为续兴云门宗作了进一步的准备。
    2003年4月2日,云门寺举行盛典,八十二岁的佛源大师升座五十年退居,传位给明向大和尚。这又是
    佛法无边源流长远,
    明灯续慧向往直前。
    禅宗的宗旨,虽然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却产生和为人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样的文化遗产是如此的瑰丽。因其沐浴过禅的光辉,故深邃、崇高。对世俗文化而言,更有一种超然和神秘的力量。
    云门宗在历史上虽仅存在了短短的三百年,但其所创造的文化却是深厚的,并对当时和以后的禅文化乃至儒道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如今:
    七宝庄严万德彰,
    盛世同欢国教兴。

                                  ( 2004年元月29日)

2009/8/14 15:14:47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564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6619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