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者无疆》有感
废墟、大海、海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练。一本好书,带给人的远不止这样的想象。
八月,有热烈的阳光,有充足的闲暇,我的思想跟随他的足迹游历了欧洲二十六个国家九十六个城市。带给我的不止是眼睛的心灵的愉悦和享受,还有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关于历史关于人生,关于万物本源。这是余秋雨的《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此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
大师的足迹是从南欧开始进入欧洲的。让我惊叹的是,无论大师站在哪一座城市,他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更多的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通过大师的叙述,我们看到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了上苍的考验之后,它们国家的伟大和那些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的先哲智者伟人们不朽的灵魂和精神之光。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的享受和启迪。
在南欧,在庞贝古城,大师这样描述:“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从灾难开始的宗教寓言,所谓“终极思考”其实有一半就是“灾难思考”,因此,灾难的废墟,是帮助我们摆脱日常平庸的课堂“。被火山灰掩埋的庞贝古城中的老普林尼所著的《自然史》中曾提及“中国人的“举止温厚”,在中国,王充在写《论衡》,班固在写《汉书》。而‘举止温厚’的王充、班固不知道,在非常遥远的西方,有人投来关注的目光。但那副目光已经在轰隆轰隆的大灾难中埋葬,埋葬的地方叫庞贝“。或许这超越时空超越地域的神奇力量也只有文明具有。在那个封闭的时代只有文明,无关岁月的变迁,无关地域的远近,它一直就在那沉睡着,等待千年未见的友人敲开久闭的厚重的门,仔细地端详这熟悉却是初次见面的亲切伙伴。
在佛罗伦萨,在但丁故居,“脚下永远是磨得光滑的硬石,幽幽地反射这远处高墙的铁皮街灯 ,月光惨淡,路越来越窄,灯越来越暗,脚步越来越响又悄悄轻放,怕惊醒一个中世纪。但丁就是从这般黝暗和狭窄中走出。他空旷的脚步踩踏在昨夜与今晨的交界线上,使后来一切早醒的人们都朦胧记起”。这样深厚充裕的文字,带给读者的何止是感官上的体验,它早已让读者的思绪在中世纪在南欧的土地上飞翔,身临其境般去体验诗人但丁在带给世界巨著《神曲》的同时所经历和遭受的种种。但丁,早已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在中世纪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创造伟大灵魂的半球。
当然在南欧,还有像威尼斯这样让我深度迷恋的城市,它的魅力在于身居现代却没有车马之喧,一切交通只靠船楫和步行。它的城市经络是河道和小巷。它的纯粹它的安静它的寂寞它的闲适甚至它的颓旧,都是如此的让我迷醉,它的魅力远胜于现代大都市。大师哲人般的描述和思考,我们尽可到书中去一一体会。
在中欧,在奥地利,又是另一种味道另一番情趣,可以用干净精致这四个字来概括这个国家。“在首都维也纳,抬头低头都是文化”这句话在一百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如是说。这不仅是有像莫扎特这样杰出的音乐巨匠,还有奥地利山区农村最淳朴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乡野文化。在奥地利的山区农舍,目光看到的永远是原木色或者灰褐色,深黑色,这些都是大地最原始的色彩。不同于中国的农村,贫困时是些或红或白的标语口号,富裕时搭建出艳俗的房舍。奥地利的山区农村用最自然的本性告诉我们什么是回归,什么是融入自然。这点恰恰与中国五千年深远古朴悠长的历史文化相吻合,但是为什么到了现代化的今天,我们的国人在关于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的观点上却陷入了一个殊途。这也是我在看这一章节时带给我的思考。
在西欧,在巴黎,聚合这个词处处彰显出这座历史悠久,这座高傲浪漫绝美的城市之本。这里是财富的聚合,是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审美气氛的聚合,从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到一般平民,无不显示着他们高贵浪漫的血统。在巴黎圣母院,在塞纳河畔,在卢浮宫,通过对比,我们是否该看到我们国家对历史遗址对文化沙龙,对国宝文物的一种缺失。缺失的正是巴黎市民无处不在的保护意识。
最有趣的是,看到英国这一章节,英国的茶文化是三百年前的十七世纪从中国引进。英国人却把这茶文化发展得如火如荼,他们把中国茶文化的灵魂留下了,但他们的规矩和喝法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却是大相庭径,根本是两回事。在我看来真是哭笑不得瞪目结舌。他们的待客之道是这样的:有女主人亲自整治,把茶叶全部放进茶壶,一次次加水一次次倾注,一次次道谢一次次称赞直至茶水全无颜色无味道,还没完,女主人打开茶壶,用一个漂亮的金属夹子把茶渣小心翼翼夹出再一一分派给客人,客人们如获珍宝,珍惜地把茶渣涂在面包上吃下。看到这一段,我真的引俊不禁。但是三百年来英国人把茶文化普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英国,几乎很少人不喝茶。而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实在是太悠久了,至今却还彻底随意,还有太多的人与茶无缘。这又是为什么,是中国人思维不自由生态自由,管你什么国粹遗产诗意文化,全然不理,各行其是,就连最普及的事情也有大批民众不参与不知道,这是否又是一种与欧洲文化相比较的缺失呢。我的思考仍在进行中。
这本我已经看了N次的书,带给我的是无止境的思考。合上书,没有合拢我的思绪。大师走了几万里路,绝非单纯为了写书而写书,更不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中国倡导“中庸之道”几千年,但至今还经常为“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互损互耗,反倒是欧洲文明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固然珍贵,但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应该是基础,而非枷锁。如果老鹰在争得一片天空后,就在同一个地方徒劳地盘旋,那么它只能累死在过去的荣誉中。那一片天空可以成为他炫耀的资本,但继续搏击长空才是它继续强大的唯一选择。
这是一本描述中西方文化.思维.观念的不同而发生碰撞的畅销力作,也让我们更深刻的去思考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生命力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是否正在流失最本质的东西,我们的公民意识,心灵秩序,法制教育,创造思维等等是否让我们再一次陷入沉思。
好书不厌百回读,但愿此书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收获,我们也在百读中真正领悟大师书中的灵魂和精髓。
“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但愿我们的肉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