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当代女歌唱家)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这是来自一个聋孩子的朗读,发音不太清晰,喉咙有点沙哑,却极煽情。他显然是读懂了这篇《秋天的怀念》的。史铁生以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经事的追悔挥撒得淋漓尽致,表现了母亲的无私、理解与包容。这位属于少不经事年龄的聋孩子,也不知经受了多少苦难才能对文章参得如此通透,他的朗诵揪着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让人不由得禁怀念起了那位命运多舛的坚强的作家。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切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史铁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作家,读他的作品,感性、神圣的光辉笼罩着读者,理智思考的光芒照耀着心魂,其博大深沉的力量震撼人心,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意识的拷问以及他充满哲理的思考有着独特的理性魅力。
史铁生经历了生命的艰难痛苦:身体的残疾、病痛的折磨、摇着轮椅找不到工作、最爱自己的母亲猝然而逝。他在《我与地坛》里写道:“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与死的思考,是生活、哲学和文学中不变的命题。在史铁生的作品中,他表现出了生命的痛苦,思考到死亡的意义和内涵,在“写作之夜”,史铁生站到死中去看生,进而摆脱了痛苦,领悟到生与死的意义所在。
史铁生心里的最痛,无疑是母亲的猝然而逝。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鼓起儿子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肝病疼得她整宿整宿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推儿子去北海公园看菊花……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每当读到这,我仿佛看见一个倔强的男孩,额头上刻着一道耀眼的疤痕。我想,每个男人身上都有这类伤疤,每一道伤疤都记载着不平凡的故事。只是史铁生的疤痕刻在了心底,这道疤痕就是他对母亲永远的怀念!而眼前这位英俊的聋哑少年,他心底又有着怎样一道男人疤呢?
2012年2月23日作于上海交大金桂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