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在那裡
蟬在一聲知了裡
蟬不在一聲知了裡
蟬在我的心裡
蟬不在我的心裡
蟬在無所在無所不在裡
●附自析:
◆禪觀寒山子人生三境界的另類說法 ◆
---剖析<蟬在那裡>一首小詩
寒山子說人生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種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種境界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第一種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遊客說:他看見山是山,看見水是水.物本真相,沒有改變.
第二種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為他經歷了人生的相當閱歷,山在他心中,已不是純粹是「山」了, 因為,他在山中又看到山以外的東西,而賦予他心中某種特定的含意,那些柬西是什麼?就大大的因人而異了:有人看到山中有金銀財寶,有人看到山中有無限生機,每一顆樹,每一片葉子,都是一個生命, 都是一首詩,故第二種人,他看到「山」或是一座先人的一個大墳墓,墓中長眠着一個他朝夕所思念的人.所以山已非「山」水已非「水」是謂人生的第二種境界.
第三種人,他是巳走過人生的第二境界,他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為水」了,他已參透人生,又還璞歸真而回到原點.故「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但這個原點的「山」,因為他己走過人
1.
生的第二層境界之後所看到的「山」.可比第二層境界「看山不是山」有了更上一層樓的看法,故寒山子謂之他已還璞歸真而回到原點.這與一般遊客眼中的「山」和他心中的「山」,其形相同但其質大異.此之謂寒山子人生的第三境界.
筆者在此特別一提的是:在寒山子心目中的「山」「水」,猶如達摩祖師第六代大弟子神秀禪詩中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的「明鏡台」一樣.但小弟子弘能卻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第五代祖師聽了弘能小弟子的這首禪詩,遂傳位給第六代掌門人給小弘能法師. 因為弘能法師對禪宗的修為與悟性,要比大師兄神秀:「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要高明多了!.
筆者不敏以此弘能法師法見的論說; 去應証寒山子人生三境界說法,無疑巳被弘能法師所推翻了.因為弘能法師對禪宗的修為,不僅比他大師兄更上一層樓, 而他認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以此法見他無疑又創見人生的第四層次, 而推翻了寒山子「人生有三境界」之說! 寒山子的「看山又是山」.而弘能大師卻認為「山己非山/山己無山」故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高明法見!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因為在佛學中最高的境界;便是
2.
「四大皆空」.弘能比師兄神秀更上一層樓,他已臻于人生萬物的「空無」境界了.他可謂深得達摩祖師的真傳.故第五代祖師不傳大師兄神秀,而傳給了小師弟弘能為第六代的掌門人.故禪宗對人生的第四種境界的法見,在此如能成立,則在佛學中禪宗對人生的看法,自比寒山子人生三境界的說法,要更上一層樓了,是以,以此論說,試觀拙作<蟬在那裡>一詩中;所暗喻的「蟬」, 它是「無所在又無所不在」的暗藏玄機! 可謂在「禪中又有禪」這比弘能大師的法見,又有了一種另類的看法,因為它好像「空氣」無所在,但它卻好比上帝,亦是「無所在」又「無所不在」! 而這似乎又比佛學中的空無主義, 又有了一種另類的看法? 可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了?
拙作<蟬在那裡>全詩六行,錄于後:
蟬在那裡
蟬在一聲知了裡
蟬不在一聲知了裡
蟬在我的心裡
蟬不在我的心裡
蟬在無所在無所不在裡
以上這首六行之作,亦如同「禪詩」.它比寒山子的人生三境界, 以及弘能有第四種境界,亦似乎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它的第一種境界如同
3.
寒山子的「看山是山」.但它卻說「蟬在一聲知了裡」這可是聞聲見道的一種說法.第二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猶如「蟬不在一聲知了裡/蟬在我的心裡」在這個境界裡,作者卻又以「心相」去否定了「聲相」.猶如寒山子的「見山不是山」! 同樣在此時此刻,他內心的感受又超越了「知了」聲相所賦予的訊息了.第三種境界寒山子又回到原點「看山是山」之說. 而本詩第三節:「蟬不在我的心裡/蟬在無所在無所不在裡」詩至此,蟬已非蟬,它己超越時空如同上帝,它是:「無所在/又無所不在裡」詩中「無所在/無所不在」實已等同于禪宗中的空無主義.它無所在,但它亦無所不在.故六祖惠能大師說:「世人外迷着相,內迷着空……內外不迷,即是金剛經離我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摘錄<般若心經>.故有「相,無相也」又有「無相,亦相也」之論說.而莊子卻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故在生命閃閃流失的過程中,我們又可轉折到另一個層面的原點,這個層面的人生境界,它就是「看山不是山」,但也可以是「看山是山」,就像「時間」是<時間>,時間也可以不是時間,而說它是「生命」亦無妨.因為宇宙萬物皆有生命,而「生命」莫不在「時間」中成長!它可是涵蓋禪宗修為中的另類解讀.是以本詩第三節,它是包容了弘能法師的開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本來無一物,何處有蟬音」故
4.
在本詩末行有了「無所在」又「無所不在」裡, 是以本詩的中心思想是為「無思想」矣!而創說「相,無相也/無相,亦相也」的淺見和看法.不知讀者眾生對禪宗有慧根者,又是如何作一番頓悟的觧讀呢?
(2012.08.31傅予修正于星巢詩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