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6日端午节前夕,我们在粤北诗城韶关举办隆重的“天涯共此时•薪火传承暨五月诗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海内外众多师长、诗友赶来参加,其中,五月诗社顾问、著名诗人叶文福也从北京飞抵广州,第三次踏上粤北这块热土,他还介绍他的“关门弟子”、湖北诗人周春泉前来参与盛会,让五月诗友得以结识一位有实力有成就的诗人朋友。惭愧得很,此前我对周春泉了解甚少,盛会开始之前,我从网上搜索赏读了他一些诗作,留下了颇深的印象。为了让更多五月诗友认识他,还把他的一些诗作转发上传“五月诗笺”网,引发了众多年轻诗友的浓烈兴趣。15日下午,周春泉如约而来。因为整个活动组织工作异常繁忙,我竟没有机会与他多作交流。18日各地来宾分头返程,他因公务繁多也不能陪叶文福多住几天。临离开韶关之际,周春泉拉着我诚恳地说:“五月诗社坚持三十年不简单,这一次这么大规模的活动也太不容易了……你们找个时间,到我们那里的九宫山走走,一定会有感受的。”他返回湖北后,很快将写粤北的新作和一些旧作不间断地上传“五月诗笺”网,他看到“古典诗词”栏目少有贴近现实抒写真性情之作,特地整理自己的《旧瓶新酒二十首》发表,引得年轻诗友们眼前一亮,深受教益。而叶文福却被周伟罗瑞玲伉俪接到马坝家中住下,我们几次前往拜访求教,从叶文福口中,多次听到他对自己母亲的这位“小老乡”的赞许:热情、正直、“他会成为纯正的诗人的。……”随后一个多星期,周伟、罗瑞玲和其他朋友们,为叶文福这位大诗人的一腔热血与诗情所感染,开始为他一部诗词集的出版热心筹措,期间与周春泉电话联系频频,周春泉也在电话中对我坦言:“如今我也是五月人了,让我们共同为中国真正的诗做些亊吧!”……
有些人相识相交大半辈子,也许各自都还不能敞开心怀;有些人初识,点点滴滴的言行却很快各自触动认可,从此成为可以推心置腹的知己。周春泉正是这样一位热血衷肠的鄂南汉子。8月中旬我和周伟等诗友商定到他那里走访之际,他特别叮嘱我带两本五月诗社最年轻的陈晓燕的诗集,他说很欣赏她的作品,要想办法帮忙向大报刊推荐她的佳作。陈晓燕今年在韶州师范分院毕业前夕,父亲因一私营医疗所的医疗亊故而不幸去世,一个弱女子突然间成了整个家的支柱,处理丧事,打官司追索赔偿,历尽艰难坎坷……陈晓燕未能参加庆典盛会,故与周春泉也没见过面。不知道周春泉如何打听到陈晓燕的电话,主动联系上她,多次鼓励她坚强面对,并表示要从各方面尽力帮助她……8月16日午后,我们一行八人如约到达咸宁车站,周春泉己提早在那里等候了,他还把叶文福再次请来了。周春泉动员他的同事、朋友和亲属,周到细致的安排,三天三夜,诗意洋溢,挚情激荡,九宫山带道家韵味的云空清爽,隐水洞饱涵原始生态的盛暑清凉,让我们尽涤繁嚣、一清身心。近距离的接触,无设防的深谈,回溯与想望、诗歌与哲学、宗教与人生,乃至世俗人伦、生存智慧……着实让我对他的认识已超越了“第二次握手”的局限。叶文福作为当代中国最纯粹的大师级诗人,一再在公开场合介绍周春泉是“关门弟子”,这绝不是尘世俗气的“客套”或关涉“利益”所能解释的。他们之间,必定有“通山通水通灵犀”的深层次原由的。几天的相处,让我更坚定了这样的判断。
诚然,相对于人生际遇跌宕、作品成就影响,周春泉目前远未达到叶文福的高度。但是,从他们的成长根源、文化认同、人性追寻、生命信仰诸方面,从我近期赏读周春泉即将出版的诗集《拜读幕阜山》中,很自然地找到了他们“师徒传承”的丝丝脉络。
“幕阜山,接罗宵、依长江、起于汩罗之畔,止于浔阳之滨;纵横湘鄂赣三省、二湖、二十县之间,是一座旑美灵秀的山脉。”这座被叶文福定义为“中华民族诗的圣山”,因为“我甚至觉得汨罗江是幕阜山为屈原送去的最后的泪水,我甚至觉得汨罗江是幕阜山为屈原送去的最后的归宿。”叶文福也把幕阜山视为自己“灵魂的归宿”,他深情地说:“感谢幕阜山,生了母亲,养了母亲。只有这样圣洁的土地,才使我万分幸运地拥有诗的母亲。”“这就是我此生拼死拼活要寻要找的那一方圣土啊!”(《幕阜山神》)而周春泉则高声宣告:“幕阜山 隔世情人/ 我要用一生枕你入眠……”(《幕阜山》)
周春泉出身于书香门第,却被不正常的年代荒芜了求学时光。好在渗入其血脉深层的传统文化因子,使得他不屈服不自弃。当年,他是凭着在报刊发表的几十首诗歌,送到当时一位有文化眼光的主政者面前,才得以破格走入干部行列的。几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工作在幕阜山中,“总觉得自己/ 站着——是山/ 卧着——是山/ 走着——也是山”(《感觉有山》)他感觉“每一片云飘 都是生命的悸动/ 每一棵小草 都是诗的吟唱/ 每一块岩石 都是个性的张扬/ 每一缕山风 都是缠绵的拥抱……”(《读山记》)这个时候,周春泉的生命是山一般自在自由的:“通山通山 通通是人/ 人通山气 山通人气/ 这山的感觉真好/ 心潮时常起伏得似/ 永远无法平静的峰峦……”(《感觉有山》)然而,作为社会的自然人,尤其作为体制内的一员,他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生命的悖论之中:“我的一生——/ 勤恳,兢业,劳累,苦寒/ 多病中自怜的喘息/ 杯盏里淫荡的笑声……”(《牛的自述》)一边是对和谐自由的生命信仰的追求,一边是支离瑣屑的严酷现实的周旋,人,无时无刻不处于这两难的选择之中呵。
九宫山是幕阜山中的一座以中国“五大道场”之一为史书记载的江南名山。作为生活于此的周春泉,犹如一个资深的“精神茶客”,无时不在“品儒家怡情道家养性释家顿悟”(《品茶江南》);他自小深受家学濡染,对易经卜学颇有研习,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于他的血液之中。而山里人的纯朴坚韧,又如故乡的“铜草花”,“铜铁的血 喂养的花/ 骨子深藏 迸发的星火”(《铜草花》),燃烧着不息的血性,挾带着一股豪侠之气。读周春泉其人其诗,我们处处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精神。综观三十多年间周春泉写下的大量诗作,大体上可以归入新乡土诗的范畴。故土情结、山水魂魄、乡恋乡愁,构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基调。然而,仔细考察,早、中、近期的作品,却有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鲜明轨迹。从《湖晚》、《桃花汛》、《船队归》、《大山的葛藤》、《山雨》等七八十年代的偏重于风景风情风俗画的美丽喜悦的描绘,到八九十年代的《山魂》、《远村故事(组诗)》、《江汉平原的太阳》、《想起皖水》等作品在风物背景下更注重人的内在情感性灵的深入挖掘,还原了现实生活既温馨而又沧凉的本质,读罢更能触动心灵。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近作,尤为引人注目。当今经济社会文明的迅猛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物质对精神的压抑与扭曲,沉溺于“现世”的感官享乐,春花秋月的自然浪漫情怀已在灯红酒绿、金钱物欲追求中消失殆尽,被土地和自然阻隔悬离的空茫、失落、漂泊、无家可归的困顿焦躁,重新唤起人们对“往世”朴素、踏实、和谐的回望,对“来世”的灵魂安居、生命永恒的憧憬。一组《写在流水的岁月》的短诗,以简约的紧贴现实的意象,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社会生态。“火车 喘着粗气/ 百节虫般 刚停靠这座城市/ 就扔出一大堆灰头土脸的人/ 如同 撞破网箱的鱼// 假如 站在高处/ 就会看见/ 那些鱼蠕动 浮头/ 熙熙攘攘/ 浩浩荡荡// 不过 城市的天很灰/ 不驻留一片云”这《进站口》一幕,何尝不是当今整个社会的写照?“曾经 站在城市的边缘/ 瞭望 那条河流/ 一阵涨潮 又一阵潮涨// 曾经 去那河里游泳/ 一不小心 就把魂魄/ 丢失在海角”。(《出站口》)这种漂泊无依的感受,不得不让人们思考:“流年 履痕/ 至于 路在何方/ 谁也无法预测……”(《出行》)诗人天生的先知先觉,《在商场》繁华喧闹的表层之下,“读懂了——/怎样将人变成商品的全部论述……”作者把我们当今整个时代,摡括为《候车年代》:“这么多阶级 这么多层次/ 这么多主题/ 汇集这里 酝酿/ 这么多等待 这么多向往/ 这么多静默”!纷纭众生,都在当下里粉墨登场、忙碌挣扎,好在有所“静默”,“向往”尚存,这“一个人文发射中心”才充满着未来的希望。这一些诗,通过象征意味浓烈的抒写,不仅活生生地表现了当今生命的存在形式,而且把那种人类所普遍具有的生命乡愁委婉地传递出来,这种生命乡愁是比单纯怀恋故土家园的传统乡愁,更进一步地锲入了人与社会的深层情感结构的,它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未来的。追溯其根源,既无法摆脱社会、政治、家庭等诸多现实世俗的东西,也包涵了民族传统文化渗透进血脉里坚守着的东西、心灵深处执著追求向往着的东西。
读周春泉近些年的作品,会不由自主让人感受到“返朴归真”“静虚入定”的悠然境界。他写《真如禅寺》:“几位老僧/ 在打坐/ 淡定,如墙外几株古银杏。// 静啊/ 虚云和尚/ 听见一枚针落地的声音……”他写《九宫山•菩提树下的鸽子》:“无量禅寺,真是静谧/ 能听见它们片羽飘落的声音”;就是《游富水湖》,也是“置身富水湖,/ 忧烦被清除,/ 杂念被绿水过滤。// 如果,时空允许,/ 我想,不再有岸……// 我,一尾搁浅的刀鱼,/ 此时,身子靠着月亮,/ 呼吸,传递给月光。”而读山,一番情怀激扬之后,最终:“就是再冷静的湖泊 读久了/ 也会浮现出山峦 幻出海景”(《读山记》)……品味这些空灵高蹈的诗行,最终让我感到:周春泉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拜读幕阜山》是多么的富有深意,一个“拜”字,该饱涵多少的虔诚、憬悟的宗教情怀呵!举世公认的科学大家爱因斯坦曾指出:“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株树的各个分枝。所有这些指向都是为着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把它从单纯的生理上的生存的境界提高,并且把个人导向自由。”(《道德衰败》)他又断言:“在我们这个讲究物质享受的时代,唯有那些具有深挚宗教感情的人才是认真探索的人。”(《关于哲学和科学问题的谈话(报道)--1945年1月同A.施特恩的谈话》)周春泉的近作,充分证明他就是这样一个勇于“认真探索的人”,一个清醒明了自己从幕阜山中来,要向“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生存的境界提高”的未来走去的山的子孙、诗的圣徒!
是的,周春泉身上既体现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命情怀,也折射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特质。他正走在出世与入世的人生路上,不忘根源于何处,又执着于以诗追寻灵魂的皈依。他告诉我们:《拜读幕阜山》只是他的第一部回顾性之作,下来将继续写开启性的第二部、第三部献给幕阜山的诗篇,而第三部将会是他凝聚毕生精血的最终力作。他还设想着:退休之后要在九宫山建造一座诗人庙,不住僧人只住诗人……
写至此,我禁不住要高声朗诵周春泉的《感觉有山》的诗行,以此“借花献佛”表示我的礼赞与祝福:“有了山的感觉/ 就有红日为伍 白云作伴 / 有了山的感觉/ 就有清风和畅 星稀月蝉/ 有了山的感觉/ 就有曲径通幽 鸟语花香/ 有了山的感觉/ 就有登高必自卑的感受/ 就有山一样的心胸/ 无私 空荡/就有山一样的视觉/ 辽远 宽广……”
(2012年8月28日—9月2日于粤北诗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