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兄:
安好。
来信已收到,信中提及代为拜祭老头子的事情,我同近乡的几位旧同学已经安排妥当,原本打算去电,交流方便些。辗转半晌,还是决定给你回信,虽然颇有些复古怀旧的意味,但是胸中块垒,非书信不足以消除,望兄体谅之。
老头子一去已近十年,青山长眠,连一块像样的碑刻都不让立。坟冢虽然时有打理,终究日渐荒秽,倘若不是当初种下的枣树依稀可辨,只怕已经寻不到踪迹。
犹记得当初他给我们上课的戏剧性场面:精神矍铄的站在台上,自我陶醉眯着眼睛,胡须伴随着嘴巴的开合上下颤动,上身着一件极干净的深蓝色中山装,中山装永远那样一尘不染,让人只是看一眼便要生出许多崇敬,下身则是一件简陋的长裤,裤腿卷至膝盖,脚踝上永远沾上些家乡特有的沙质泥土。
老头子就是这样一个纷繁交错的个体,仿佛历史要将自己的所有刻痕都印在他的身上。他出生在民国时代,接受过严格的学堂教育,眉宇间自有知识分子那份不露自威的骄傲。他经历过新中国最初的火热年代,虽然岁月故去,但是他却执着的保留着对中山装的挚爱;在那些新中国最动荡的时期,他几经丧乱,下乡,错划右派,身心俱疲,妻离子散,他以一种近乎绝望的方式走进田间地头,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如果说他在用中山装彰显知识分子的尊严,那么简陋的长裤和沾着泥土的脚踝则无时无刻不再提醒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老头子脾气很坏,除了读书的时候偶尔舒展一下乌云密布的脸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模样。背书背不上来照例三戒尺,到处闯祸也是照例三戒尺。还记得我们有一个偷偷的把他戒尺偷出来丢进小河的事情吗?结果隔天,他却拿了个更为恐怖的藤条来上课,好在藤条不常用,否则我一定会因为偷了老头子戒尺而追悔终生。
还记得“老头子”这个名号的来历吗?那年我们小学毕业,都以为彻底摆脱了老头子的势力范围,大家都很高兴,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与旦夕祸福,老头子居然辞了教职跑到中学当看门人了,当时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只觉得是晴天霹雳,不知道谁恨恨的喊了一句:“那个破老头子,跟我们有仇啊。”后来老头子病逝,关于这些记忆也渐渐淡出了我的世界,直到某一天,朋友谈起自己的父亲,一脸自豪的说:“我们家那老头子身体贼棒。”记忆的惊涛骇浪瞬间奔涌而来,我酸涩的仰起头,止住眼泪,如果老头子还在世,看见我这样软弱,只怕要怒发冲冠了。
人总是矛盾的结合体,以前老头子在世,千方百计的躲避他的戒尺;而今,时过境迁,却无端的怀念那个人,哪怕他横眉倒竖的站在你面前,数落着你的缺点,然后狠狠的抽打你的手心。
前些日子偶尔同小学校长聊起老头子,校长起先有些支吾,后来似乎狠下心肠,他说我们村的小学是老头子建起来的,这件事你也听说了吧!老头子本来就是城里人,平反之后,原本可以很轻易的回城里工作,但是他却选择了留在我们村——那个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闭塞山村。他靠着城里的人缘以及家里的资助,加上政府的拨款,建了小学,这件事他瞒过了所有的村民,校长说我们都长大了,是该知道真相的时候了,所以他违背了老头子的遗愿,将一切公之于众。
儿子上小学三年级,老师布置了一篇《我最尊敬的人》的作文,儿子偏着头想了半天,问我:“老爸,你最尊敬的人是谁呢?”我摸摸他的头,笑道:“自然是老头子啊。”“你是说爷爷?”“老爸也尊敬这个老头子,但是更敬重另一个。”儿子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到一边苦思冥想去了。前几天我讲这个故事给老同学听,大家很默契的相视而笑。
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从前老头子没有享受的待遇,今后会慢慢的补上。还记得老头子坟前的那棵枣树吗?现在已经亭亭如盖,果实累累了。
祝
安好
静斋写于9月8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