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诗集《把自己交给你》的扉页,作者简介就会告诉你:李献玉,民革党员,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青年诗人,作家,词曲音乐创作人,声乐教师,歌手。
李献玉,我和她一句话也没说过,在五月诗社三十周年的聚会里,不是我不想结识她,而是每次经过她身边,总有一群崇拜者围绕在她身边嘘长问短,也难怪,阿玉现在也成“社会名流”了,“名流现象”出现在她身上也很正常。只是我不大习惯和名流们近距离接触,除非十分熟稔的另当别论。阿玉的歌我听过了,表演也看过了,顶好的。李献玉留给我美好的印象,清淳,真实,坚毅的气质,尤其是她出类拔萃于湘西那片贫瘠而苦难的黑土地,面对挫折和坎坷命运的顽强抗争的意志,这就是我对她喜爱和敬佩的理由。我对她的了解没了距离的限制。
20多年前,湘西13岁少女李献玉,用牛皮纸自制的信封装着作业本写下的诗作寄与素不相识的桂汉标老师请教相识之时,同时也与五月诗社结下了不解之缘。桂汉标慧眼识珠,他认定小献玉是可塑之材,将来前途无量,也极尽全力去帮助扶持这颗五月未来之星。璞玉可雕。使我想起我中学时的好友岑文邦,他后来就是经营玉器的,他告诉我:世界有三大璧玉出产国,以缅甸和中国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汉白玉为质量之最,俄罗斯西伯利亚玉次之。玉石经营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能否吃得开这一行,全凭慧眼一双,几吨重的原石,一刀下去,发现废石一块,你会倾家荡产,一刀下去,发现是块宝玉,一夜暴富,身家暴涨几十倍,几百倍或成千倍。我想桂汉标当年鉴“玉”也一样,由于他同样来自草根阶层,对来自底层的“原石”有深厚的感情和了解,眼光独到,经验也丰富,认定这棵文学幼苗日后必定能成栋墚之材,精心扶持雕琢,果不其然,假以时日,二十年过去,昔日不起眼的黄毛小丫加入打工潮流,以五月诗社的名誉鼓舞自己,她也为自已争气,她做过佣人,打工妹,歌舞巡演团演员,歌厅驻唱歌手,大学生,教师等角色的不断转换,更新。自强不息,不放过任何提升自己技能的机会,刻苦自学考进大学,毕业后成为高级中学音乐教师;她长期坚持写作,成为一位集作词作曲演唱为一身的艺术家,被五月诗社选为文体部长,今年还被选为杭州市人大代表。先后应邀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央电视台演唱。她十分珍惜二十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地关怀支持她茁壮成长的恩师桂汉标这份难能可贵的感情,铭刻在心的感恩之情难以言表,当她知道当年她父亲写信主动请桂老师收自己为干女儿之后,她从此亲切地叫他“我的桂老爸。”
本来李献玉的稿子早就该发了,只缘于每次读进她的作品时,都有新的发现,都能引起新的思考,我不忍放手,百读不厌,她的文章我自已也忘了读过多少回了。因为我也来自草根,也饱受磨难,所以很能读懂她的心境。她那执拗而顽强的性格得到了我的尊重与赞同。我在她《幼年记忆的碎片》的跟帖里说:你考古过去, 收集记忆的历史残片, 组装童稚得失总结, 我发现你是一个挺聪明的人; 虽然这样做会疲累, 但恰恰在别人不愿做的时候你却做了, 你实际是在收集生活中的素材, 甚至不放过一鳞半爪.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未来必定属于你的。
在《凝重的山村___回乡拾遗》里, 她写了2007年大年期间回湖南老家, 所了解到许多老人老无所依惨死的境况, 无情地揭开了这片古老神秘贫穷土地上的丑陋, 拷问人们冷酷无情苍凉无助的心态。
“九十二岁的老奶奶在腊月二十二这天去世, 这趟回乡, 除了感伤奶奶过世的悲凉之外, 触动并触痛我心灵深处, 还有那许多深山僻乡的悲情遗伤。”
“父亲的堂兄大前年死口了, 死在大女儿家里, 吃老鼠药死的, 他是文盲, 没有留下遗书,……儿子们听了, 没有悲伤, 没有惊讶,……谁也没提出要送父亲去医院洗冼肠胃, 而是把父亲扔在床上, 任由他生命一点一丝地风干……. 老人一死, 儿女们哭了, 媳妇们嚎了……足以叫圈中猪落泪, 让林中鸟哀鸣……他的儿女们逢人便说: 老父亲就是有福不会享, 急着去见母亲了, 所以吃了老鼠药还犟着不肯去医院, 做儿女的可真难了。”
“生有三男二女的张伯娘也死了, 是自己在梯子上吊死的. 她儿子们了结婚, 嫁了女儿, 分光了房子给儿子们, 只在自家的小池塘边搭了个三四平方小茅屋栖身, 因而风湿病重了连饭也没人送”.,饿了好几天, 幸亏献玉妈发现晚上偷偷给她送来一蓝子食物给她吃.两天后她奇迹地柱着棍子走出草屋, 在村子转了好几圈, 第二天吊死在猪栏旁的木梯上……
还有老元叔被最亲的亲人毒死,肚子鼓得老高, 还因为死无对证, 白死了.一桩桩, 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描写, 血泪的控诉,折射出人生的坎坷和社会的阴暗面, 写得很好. 然而有人却对凡是写到死人的作品, 一概” 天才” 创造性地安上了” 灵柩文学” 的称呼, 真是弱智得可笑!
我真是为这种狂妄的无知“叹服”。这种恰恰暴露其灰暗的心态和浅簿的无知. 不过, 也莫生气, 如果没有这些谬论来反衬, 又如何显现你的正面呢!她出版的处女集是散文集《湘女如玉》,曾在读者中引发热烈反响。可惜我没有读到,但从五月诗笺网上读到收入此书的大部分篇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献玉把诗歌当成抒发情感和倾诉的对象, 作为排解忧愁的渠道。十八岁那年生日在异乡,有感于只有树影月光相伴的凄凉, 有感于十八年前母亲生她时的痛楚忧伤与绝望,写下一首《今天我十八岁》的诗寄给桂老师。没多久,桂老师在《五月诗笺》诗报上把它变成铅字., 惊喜的她从始奠定了她在诗歌创作的基调: 直白与深情。桂老师委婉批评她的诗不够诗化, 打一棍后又赏粒糖: “不过, 这是你独有的风格, 也很不错!” 处女作出世后, 李献玉对诗的痴迷达到极致的狂热: 做歌厅歌手时写, 考上大学时写, 做了教师后仍写. 还不时为收到稿费而自豪, 她打起小算盘: 发表一首诗就能赚一两百元, 真是一字千金. 直到后来献玉才发现桂老师” 献钱” 的猫腻: 原来稿费行情在那时一直都是一首诗一篇文只值二三十元! 可当年桂老师寄给她在《南叶》发的作品稿费却是两首短诗一百五十元! 桂老师一直是用这种方式悄悄地巧妙支持帮助那些贫苦地方的诗坛新人的。
有什么能重得过厚重的父爱, 有什么能让献玉对父爱如山的如此深沉的理解呢! 她在第一本诗集《把自己交给你》的后记中说:“桂老爸, 您很伟大, 女儿爱您!”
2012年10月1日于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