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雅家有多远,用家乡话说就是“没雷公那么远”。至于雷公在哪里,有雷公的范围是多大,都不重要。因为远是一种性质,不是一种距离。那座小山村远得不但没有雷公,没有皇帝,甚至没有小孩子的童话。慕雅看的书,都是表姐从城里带来的。
慕雅和爷爷奶奶一直住在竹门村里。爸爸和妈妈在镇上的筷子厂工作,每个星期都回村里来。从镇上到村里大概要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每个周六中午,爸爸妈妈的自行车都会准时出现在慕雅家的院子里。
竹门村以竹子闻名。山前山后都是一大片的竹子。山像高低起伏的城墙,把竹门村和隔壁的村子隔开。竹子就像城墙上的城门。竹子也是每户人的家门。破成对半的竹子被穿成整齐的竹篾紧紧地扎成一排,穿过小小的缝隙,太阳在地上留下一条条明亮的光线。
全村只有一间房子是木的,那便是祠堂。村里的房子像众星拱月般围着祠堂。祠堂在慕雅家的斜对方,祠堂是一幢清末民初的青砖瓦房。墙角长满青苔,墙体依然坚挺。门上不断剥落又不断刷上的油漆,布满凹凸的花纹。平时总是半开着,像一本翻开的书。爷爷奶奶下地干活的时候,慕雅就在竹门的缝隙里看对面和斜对面的竹门还有木门。
竹门村有一片不小的水田,就在四面山的脚下。那里有稻子、油菜、还有鱼塘。慕雅常和村里的小孩就在山脚下和田里玩。有时折几根长长的竹竿回家,有时摘几株奇形怪状的草,有时抓到鱼虾或者螃蟹,用一个捡来的瓶子装着带回家养。
夕阳西下,是整个村里最美的情景。慕雅常常和爷爷一起在田埂上走回家。夕阳像陈列的盘子嵌在山坳上,把天上的云和地下的天染得彤红。家家的炊烟飘在田野的空气里。在带着火的暖气中,慕雅好像能闻到奶奶煮的汤和菜味。
走过池塘,慕雅慢下脚步去看下面的水。浅水处几只慵懒的螺趴在池底一动不动,旁边延伸着曲折的痕迹——那是他们移动的轨迹。
慕雅经常盼着夏天的到来,就是暑假的时候。因为表姐常常会在那个时候来到竹门村住上几天。慕雅知道每年春节表姐也来,还有夏天很热的时候——她还不知道那是幼儿园在放暑假。
表姐总是带来很多城里的新玩意儿。新款的文具、新出的画报、还有鲜艳的头花。表姐会讲好多慕雅没有听过的故事,教慕雅折纸、画画、还有一两句并不完整的英语。慕雅甚至忘记竹门村是自己的家,让表姐带她去村里好玩的地方。
表姐叫做慕贤,这个名字和慕雅一样,也是姑父起的。姑父在木城的竹器贸易公司工作,是当年竹门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放榜那天,祠堂里摆了很丰盛的酒席,超过了以前所有的婚礼、丧礼还有乔迁之喜。姑妈和姑父的婚姻也被传为“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佳话。
姑父从上大学那天起,就成为村里小孩的榜样和大人的偶像。谁家有什么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让姑父写对联,拟帖子。
后来姑父又出来工作,在竹器贸易公司管劳资,给村里的竹子销售提供了很多方便。还建议公司在沙镇上建起筷子厂,给竹门村带来不少经济收入,还解决了镇上好多人的就业问题。
还有好多村民找姑父拟名字。或是小孩出生,或是开店办厂。姑父起的名字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据说找他起名字的小孩都是快高长大,店铺总是生意兴隆。但是姑父心里也一直“留着一手”。就是慕贤和慕雅两个名字。他一直希望自己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叫做慕贤,女儿叫做慕雅。但是因为计划生育,只生下了一个女儿。
慕雅出生的时候,爸爸问姑父叫什么名字好,姑父说“慕雅”,姑妈高兴地说:“太好了,像一对亲生的姐妹了”慕雅响亮的哭声从产房传出来,像是对名字的回答,又像是对姐妹的呼唤。
如果不是慕贤比慕雅大两岁,慕雅和慕贤会被人们当做一对双胞胎。慕雅小时候穿的大多是姐姐穿不着的衣服。虽然是两年前的款式,但是城里流行过的东西在村里一样很时髦。村里的人看到慕雅就会想起慕贤,看到慕贤又长得十分像她爸爸,他们把她叫做“小大学生”“假大学生”。
慕雅嘴上甜甜地答应着,心里暗暗地想,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真大学生”“大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