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粤北权威媒体《韶关日报》已有了30年历史。惭愧的是,身为地道的韶关人,真正认识《韶关日报》却没几年。
2009年,我从小镇一间厂里辞职出来,便开始了在韶关的近两年的“流浪”生活。那时我自我安慰地把这段“流浪”美其名曰:“自由职业”。我当时天真的想法就是一边找工作,一边拍摄图片向报刊投稿。我有这个大胆想法,是因为这时我已经开始在《南方农村报》的《家庭》版发表图文,在《羊城晚报》的《灵机一动》和《广州日报》的《街头快拍》拍客栏目上发表图片。也就是在这时,我发现《韶关日报》的《家庭》和《视觉艺术》这两个版面也刊发图片,便投了一些去。有幸的是,投去的一些图片,和配图文字,分别在这两个版面发表出来。
后来,报纸改版,《家庭》版取消,我在《韶关日报》发表图片的机会就少了。可是不久,我又发现新闻版块中的《百姓》和《民生》也可以发表图片,我参考了一下版面的“口胃”选择了一些投稿。可是,不知什么原因,版头上刊出的电子邮箱投不进。后来,我鼓起勇气打电话到编辑部,接电话的编辑是饶坚老师,我说明了来意,他留了QQ号码给我。就这样,我拍摄的反映韶城社会生活的新闻类图片和一些有趣的图片用笔名和真名隔三差五的在《百姓》和《民生》这两个版刊发出来。饶坚老师几次在电话中称赞我图片的抓拍角度和新闻触觉灵敏度。编辑部的薛柏华和黄悦平两位编辑老师也喜欢并发表了我好些图片。2010年底到2012年上半年这一年半多的时间,我仅在《韶关日报》上就发表了近60张图片。记得,我在西河桥头拍摄的女装摩托车自燃的新闻图片当成“一线新闻”刊发出来;其他一些比较有新闻价值的图片也以大图刊发。 后来,有一次,我看到我发表的一张图片下方署名竟写着:“通讯员张国良摄”。呵呵,我竟成了《韶关日报》的“通讯员”。我心里好一阵高兴。
2011年初,“自由”了近两年的我又重新走进工厂,拍摄的时间少了。随着那些发表过我的图片的报刊“拍客”版的取消和改版,我的拍摄激情也渐减。现在,我的那台相机中的“战斗机”大部分时间都闲在角落里了。
2012年9月,有幸参加了五月诗社的金秋文学聚餐交流会,有幸认识了桂老师和《韶关日报》副刊部副主任冯春华老师。现在,工作之余,我又把更多精力用在涂鸦文字上,我写的一些诗文偶尔在《韶关日报》的副刊《丹霞》发表出来。我和《韶关日报》又多了文字情缘。
2013/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