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文化论坛暨第二届红三角诗歌节侧记
六月南沙,诗情涌荡,诗风频吹。山海相约———珠江文化论坛暨第二届红三角诗节在这里举行。
6月19日,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屠岸,秘书长张同吾和北大的博导王岳川,翻译家北塔从首都来了;鲁迅文学奖得主、沈阳空军的李松涛从东北来了,《创世纪》主编张默从宝岛台湾来了;诗评家袁忠岳、诗人桑恒昌、柏明文从齐鲁大地来了;东南大学的博导姜耕玉从石头城南京来了;贵州作协副主席李发模、长征文化研究会会长桂向明从历史名城遵义来了;甘肃文学院副院长高凯、河北文学馆馆长张国明来了;香港诗人傅天虹、傅小华来了;广东作协原副主席韦丘、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周义、霍英东集团副总经理何建立、省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评论家黄伟宗来了;副会长洪三泰、戴胜德、谭元亨、罗康宁、司徒尚纪、黄启臣、张镇洪来了;浙江女诗人顾艳、云南高原的女诗人唐果、中大教授何博传以及清远日报社长、总编辑潘伟,韶关日报总编刘照丁、韶关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温阜敏,以及五月诗社社长桂汉标和红三角地区的部分诗人、作家黄海凤、冯春华、张凌、杨振林、邓妙蓉、唐小桃来了。七十多人,多是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专家、教授,真是“今日南沙逢盛事,满座高朋论诗文”。
本次活动由中国诗歌学会、广东珠江文化研会、韶关五月诗社等5家单位主办,霍英东基金会、铭源基金会协办。
珠江文化:源流的追寻与发现
才成立几年的珠江文化研究会在会长、著名评论家黄伟宗带领下,溯考珠江、北江、西江,踏遍岭南大地,追寻先贤遗迹,探文化源流,寻珠江文脉。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仅几年,就取得了累累硕果。在6月19日珠江文化论坛上,黄伟宗纵论珠江文化。据他发现介绍,珠江文化之“根”在封开,在封开发现两个原始人的牙齿,距今已14万年。“海上丝缫之路”起点过去一直认为是福建泉州,时间是宋朝,而他们考证,应是广东徐闻,时间在西汉,比泉州之说提前了1300年。黄河、长江是“龙”,珠江是“珠”,形成了“双龙(或多龙)”夺珠的景象。珠江文化有开放性与兼容性。司徒尚纪教授说,是郭沫若首提“珠江文化”这一概念。1926年3月,郭沫若从上海到广州,任广东大学(今中大)文科学长提出:“我要革新中国的文化,也非国民革命的空气中所酝酿的珠江文化不能为力。”珠江文化有重商性、先进性、领潮性特点。文天祥的《过零仃洋》在南沙诞生,鸦片战争在这里打响。南沙,是珠江海洋的一个灯塔。著名诗人洪三泰论述了珠江文学。他说,珠江文学最早有水意识,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著名诗句。珠江文学崛起于中国文学衰落的年代(即明朝),在近代形成一个高峰,从洪秀全、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到当代的欧阳山、秦牧、陈残云及目前的大批广东作家,都证实了这一点。戴胜德谈了“南海一号”发现的价值,说它是“海上敦煌”。罗康宁从汉语方言的角度谈珠江文化,认为广东话外来词汇多,南沙开发是泛珠江走向世界的一个亮点。珠江文化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对待文明的宽容,兼收并蓄。谭元亨的“客家文化与珠江文化”、黄启臣的“珠江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性与必然性”等,均颇有新意。专家们的“文化论”、“南沙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他们觉得新鲜,有益,“有茅塞顿开之感”。据悉,珠江文化研究成果已引起了广泛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省委省政府、海内外媒体、学界的关注,支持。可以预料,“珠江文化”将在他们的努力下,得以弘扬、光大。
来自江西赣州红土地文化研究会的舒龙、胡国铤、钟东林、刘开连、贵州遵义的李发模则研讨了红土地文化、红三角文化、红色文化。他们指出:红土地文化是革命历史文化,“红三角”是历史、地理概念和经济合作、区域合作概念,红三角曾创造了辉煌的红色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它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继承并创造新的辉煌,应创作出贴合实际、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诗歌作品。李发模提议把“红三角”延伸到遵义去,与长征文化结合。王岳川说:珠江文化已受到空前重视。文化的摧毁力量是空前的,我们当下缺少的是传播文化的精神。
红三角诗歌:创造了什么奇迹?
十年前,诗论家陈良运曾说:“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创造了新时期的经济奇迹,那么粤北山区则创造了新时期的文化奇迹!”在霍英东、何铭思先生和著名老诗人韦丘的强力支持下,“今天,两大奇迹终于汇合,在碧波白沙南之滨,竖起与五岭相辉映的高楼巨厦,成为两大奇迹汇合的宏伟象征。回首青山,山是诗的头颅;放眼海洋,海是诗的波澜。”十年后,陈良运又用诗的语言盛赞五月诗社与红三角与南沙。的确,“红三角”文化与五月诗社已成了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诗歌现象,诗歌奇迹,五月诗社出诗人、诗集、获奖,加入全国、全省作家协会之多,坚持时间之长(迄今已24年)恐在全国的诗社中都绝无仅有的。庄严宣告大会开始的著名诗人、中国作协领导吉狄马加充满激情地说:“我对南沙充满感情和亲切感。我曾跟随霍英东先生到过这里。今天很高兴见到韦丘、张默等老诗人与学者。珠江文化论坛与诗歌一起,别开生面。岭南、珠江与诗歌的结合,必将产生很多的启示。”屠岸说:“中国诗歌希望在年轻人,红三角诗歌是一支新生力量,是中国诗歌的希望。”袁忠岳教授说:“五月诗社要出大诗人,要能进入中国文学史。五月诗歌连接红三角,扩大到经济。南沙的今天,是红三角的明天。我们要注意五月诗社与五月精神。这套丛书(指红三角诗丛)在全国独一无二,不在于它的诗歌影响,而在于它的工作。其特点是:历史与现实结合;愿望与实践结合,新诗与兴教结合;诗品与人品结合。他们这个诗社既写了书面的诗,也写了行为的诗。扶贫兴教是一首大诗,用诗推动兴教,兴教推动诗。”姜耕玉教授说:“红三角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有独特的文化。我认为,它的定位应是红色诗歌。红色写作同样可形成我们的风格。要在中国新诗史上占一席之地。古典诗、外国诗一定要学。要保持诗歌意义上的写作。”温阜敏说:红三角诗丛昭示了新诗一个博大的胸襟,提供了区域写作的可能性,红三角诗群的培育,很可能引发区域诗群的出现。这套双语(中英对照)诗丛是诗歌走向世界的一个契机。今后还可做大做强。主持人张同吾妙趣横生的发言,引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从“某些省委领导热衷在名片上印上××作协会员”说到诗与诗人的价值,他说:“青春与智慧相融就是诗”,诗不能流俗化,不能概念化,不要把政治概念、不是诗的语言写进诗。傅天虹是“中外现代诗名家诗丛”总策划,这套诗丛已出300多本,在世界华文诗坛产生了重大影响,红三角诗丛(桂汉标主编)是“诗丛”中的“诗丛”。傅天虹说:“这项工程很有意义,近10年来,推出大批名家。粤北诗人多,阵容强,以后要把诗歌活动重点逐渐转至粤北来。”张默是唯一一位参加本次诗歌节的台湾著名诗人,因而格外引人注目。他对记者说:“我早些年就退出了国民党,把党证也交回去了。”他反对台独,还是个无神论者,不信神佛。他与洛夫创办的《创世纪》诗刊已成华文诗歌名刊。他说:“两岸三地的华文诗歌交流很有意义,我对红三角诗歌非常喜欢。南沙地域辽阔,建议搞一个红三角诗歌雕塑公园。可增强这一地区的人文气息,提高人文素养。”北窗等诗评家们还研讨评点了红三角诗丛,给予了较高评价。
其间,举办了“山海世纪梦”朗诵联欢晚会,英东中学师生与诗人们的激情朗诵演出,为诗歌节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颁发了四市“赤子心•红土情”征文奖,诗人们还游览了南沙海滨新城,参观了番禺的风光名胜。“青春与山海相融、诗歌与智慧相通”(张同吾题字),“山海相约,天人合人”(屠岸题字),我相信,许多优美诗章,即将从这些诗人作家笔下诞生。
(本文原载2006年7月13日《清远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