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陈毅这首诗《青松》耳详能熟,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就抄在语文课本封面上,烂熟于心,把它视作“护身符”。时隔三十几年,再读方觉好诗留瑕。且颇具评足论道之处,听我胡言乱语一番。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显而见之,此乃明写。首句“大雪压青松”,指事的客体图像清晰,时间、空间范畴不拘,气势取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辽阔。次句“青松挺且直”,呼应首句,形象定位准确,青松之刚傲不弯,大将风度,一览无遗。第三句看似层层推进,却有重复拖沓之嫌。“挺且直”本意和“松高洁”之意相似相近,五言诗惜字如金,“要知松高洁”显得笔墨多余,浪费资源。看尾句“待到雪化时”,本是堪称上乘理趣佳句,由于此前一路披荆斩棘,高歌阔步,诗中“青松“这客体起兴物的铺垫、隐密片甲不留,没有“留白”,何来起伏?余音回味被截断,结语之惊喜已如零落黄花。看得出前两句以直胜出,后两句欲曲还难。诗中内容显与隐、黄金比例的脱节,欲力挽狂澜,岂非易事。既然如此,将计就计唱一出“反间计”,试将第四句逆转为:“要知松高洁,何须雪化时”(这是唐学连的创意)如何?这样一改,诗的豪迈之气是过?还是不及?不过这仅乃触及皮毛,病急乱投医雕虫小技。实话实说,第三句乃需“下手重”的主穴,我脑瓜子麻木了,求教诸位。
转个弯,癸巳年正月初四,五月诗社文友在韶举行新春诗友会。午后,诗兄周伟相邀我等一行到府上雅聚,与周春泉先生同车。周擅书法,居湖北通山。席间乘兴挥毫,题赠诗友。有幸获赠陈毅名诗,惊喜交加。无功受禄,何以回报?思之再三,当赋诗辞谢。现奉拙作,还请诸位不吝斧正。酬谢周春泉先生题赠陈毅诗《青松》
雪压青松未许年,
冰冻三尺是何颜?
时不待我我待时,
(1)、敢叫日月唤冬天
(2)、一任岁月涌春泉
(3)、坐看山中有春泉
通山来日看春泉。
诗成礼毕,心中甚喜。老松做个自我点评。首句“未许年”,时间为隐,未知岁月,悲乎。次句“是何颜”,仍为隐,美丑安知,尽可展开想象的羽翼。三句“时不待我我待时”似隐非隐,此“时”为现世,彼“时”为时空。此“待”为对待,彼“待”为“等待”。叠字多用,意味深长,颇可明心见志。尾句起初用(1)“敢叫日月唤冬天”,虽豪情可嘉,但显然太白,似空有壮志,却无物可倚,此路不通。又思,既作辞谢,何不将“春泉”入诗,一举两得。于是将尾句改为(2)“一任岁月涌春泉”。上看下看,稍有改观,尚欠贴切。于是求教博友。北京“开天辟地”张志卿先生言:那就“闲坐山中看春泉”吧!这倒是前进一步,思忖再三,折衷变为(3)“坐看通山有春泉”,此变增加“通山”地域名,指向性愈强,诗的集中度密而不显,亦不生硬,但总觉差之一点,迷途难明。某日博友“墨流”来访,笑曰“通山来日看春泉”,恍然大悟,看似平淡,实则有味。既有冬去春来寒冰化泉之意,又暗含探看“春泉”之心,尽可会意。唯此“看”字似乎嫌淡,试用“探”或“访”皆不如意,索性作罢,待高手挥斧来砍。
文毕,再思刘熙载云:“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作诗之道,如能契合,心旷神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