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散文>>和平曾是古浰国——《鲜为人知的和平人》系列散文之一
 
和平曾是古浰国——《鲜为人知的和平人》系列散文之一
  文 / 陈仰天




                      ◆和平曾是古浰国◆

  世事沧茫、历史渊长,也许有人不知,九连山脉的东江流域,曾经是古浰国。
  华夏远古时期,东江流域属楚国疆图,东周显王35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第六世孙无疆统治时,越国被?国所灭,越国的王孙贵族纷纷南逃,在楚国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广东、广西北部与江西、湖南交界的南岭山脉这片地方聚族而居,这里气候湿热、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林莽茂密,十分适合农耕种植和木舟河运。他们建立了很多部落,有的或称小国,意图日后复辟,时称“百越”。 
  在东江上游有一条较大的支流,南越贵族在此地见水流清澈见底,取《司马相如·子虚赋》倏眒倩浰之意,称这条江河为浰江,寄寓江流澄澈 ,社稷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立此福地为“浰国”。
  纵观浰国兴衰千百年后,和平大地仍遗有诸多浰国留痕。
  浰人在长期与其周围特别是同汉族的不断交往中,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而且在血统上彼此融合。浰人不断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百越贵族逐渐消隐。
  浰国越人与当地土著人相安共处,渐渐同化,善狩猎,识鸟音,敢于进入山林採食流淌毒汁的奇花异果,满身腥骚味的虫蚁走兽,视为口中食物。
  浰人聚居于浰江沿岸,这里水网纵横,他们识水性,日常渔樵耕织生活要和水打交道,是水上生活的好手。有很多神奇的风俗特征,如竹木扎棑,雕凿独木舟,特别是毛竹扎排,轻巧耐泡,更胜一筹。  
  浰国人渔猎捕捞,喜食中原人不敢吃的河蚌、蚬贝、蝌蚪、青蛙等食物,蛇被称为长虫,他们常常捕捉,生吮其血,啖食其肉,故浰人被称为南蛮。5、迷信鸡。
  为适应湿热的气候和多水的环境,浰人喜欢把头发剪短,;也喜欢在身上和脸上刺上各种花纹图样。这也算是装饰、防身的需要,也是一种信仰的表达。在早年群婚情况下,有了这种纹身,成为印记,还能有效地防止乱伦。、干栏巢居,
  浰人很喜欢将房子搭成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放家杂,既可以起到避潮湿,防止毒蛇、野兽对人的侵袭作用,这种风俗至今仍在沿用。4卜,
  自商周时期以来,中原人崇拜龙为图腾,而浰人崇牛为神灵,牛力大无比、凶猛威武,浰人在各地祀有“牛神社”,祈牛神保佑五谷丰登,兼保一方平安,此俗至今仍盛行,各村头地尾,均有牛神社,牛角号是发号施令的工具,又是浰人打猎的信号,牛在浰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何纹陶,
  浰人使用的陶器,表面大多数压印有几何印纹,从林寨大岭头挖掘的文物,浰国时期陶器的工艺十分精湛。7、倚重铜鼓,
   九宫庙本是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弟子邹衍奉祀邹氏家庙,邹氏贵族流入浰国,重树九宫芳华,浰人大都信奉王朝兴替和人世的吉凶灾祥阴阳的五行学说, 九宫庙至今在各地仍有残存。
   浰国的越人,视先祖骨骸为金,人死十数年后,要开棺取骨,然后将全副骨骼一一置入陶瓮中,即所谓的“洗骨葬”,或称“二次葬”,这样葬法,便于今后一旦迁徒,可将先祖骨骸带走,此俗至今沿用。
  秦国并呑齐、楚、燕、赵等国后,即着手派遣部队平定百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后,即派尉屠睢率五十大军分兵五路南征百越,秦军进入岭南一带,遭到越人顽强抵抗,屠睢战死疆场,后续部队在任嚣和赵佗率领下,采取稳扎稳打与和揖越人战术,不断扩大战果,赵佗所部曾在浰国与土民对垒。赵佗旗下林隘将军,奉命挥师岑岗,扎营驻守将军山,最后歼灭浰国残兵,地方太平。
   
                    
                     ◆灌婴率部下岭南◆

    据传说,玉皇大帝本为凡人,名曰张庭,正月初九日生,自得道登基天庭后,常思生身父母百年安所之事,自己虽贵为三界神灵之统领,但毕竟父母是凡夫肉身,若将父母遗骸奉安天国,有违天规,强入天界实属不妥,但凡尘下又一时寻不到上乘福地,于是派太上老君下界巡视,查勘生龙口,以了心愿。
   一天,太上老君看到岭南百粤地界紫气腾空,彩光凝聚,他按下云头,问及土地公公,方知此地叫百龙,是百龙蜂拥、各显神通的钟灵毓秀洞天福地,这里群山逶迤,怪石嶙峋,紫云山脉似蛟龙盘缠,山舞蛇虬,清澈的溪流环山而过,汇成一股生旺,七彩虹影光怪陆离,,参天古木装点其间,呈青龙白虎之势,正是奉安先灵之所。于是太上老君急急返回天庭,上奏玉帝:“天父古光严妙乐国国王和天母宝月光王后,皆为凡间人杰,下官经勘得龙穴,天父葬在翠山龙岭,是为上陵,天母葬在江口龙窝,是为下陵,双陵遥遥相望,气乘紫云,吉穴绵绵相守,龙绕群峰。”玉皇听得龙颜大悦,下旨命太上老君操办圆陵之事宜,又派威震将军镇守陵地,威震将军领兵设防,将守军一分为寨西、寨东两个营地,世代镇守。
  玉皇毎年春秋祭祀,浩浩荡荡的队伍自江西赣州府老城岀关,沿江口、百龙、瓦鼓坑歩行长驱渐进,旌旗鼓角,刀光剑影,气派蔚为壮观,百龙福地,上陵下陵,名噪千里,寨西营地背那道屏障,被称为将军山。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军南下,曾在此与土民对垒疆场。当时赵佗旗下林大将军,奉命挥师赣南之地,扎营驻守将军山,最后歼灭土民残兵,地方太平,后林将军移师浰江河畔的林隘关口,扼一方平安。
    西汉公元前206年,名将灌婴追随刘邦,以骁勇著称,中兴汉室,官至太尉、丞相,其间为巩固南方疆域,在南昌筑城,作为豫章郡治的所在,同期创始赣县。
   公元前176年,灌婴感于玉皇孝亲之举,在赣府老城门外立一石碑:“过往达官贵人、王孙公子皆于此下车下马”,从此以后,老城门外的广东属地,地名就叫:“下车”,上陵、下陵、下车、百龙、寨西等地名,长此传承,至今仍在沿袭。
   明正德年间,右佥都御史王阳明任南赣巡抚,他在赣南治理动乱。率领军队在闽、粤、湘边境各地作战,打过许多漂亮仗。最后浰源、岑江、上陵一带清剿池仲容农民起义军,并奏请朝庭在粤赣三图之地设立和平县治,大开和平教化,下车的文化教育盛行创新,曾孕育“一门三进士,五世九明经”之俊才,下车乌虎镇成为和平第二大文化之乡,素享“头林二镇”之誉,而上陵、下陵的神奇古墓却让世人渐而淡忘。近期有爱心人士打造将军山风景区,竟意外发现诸多神奇迹象和文物,让人大有探究古墓之冥想。        
                        

                     ◆状元陈继昌◆

    陈继昌,原名守壑,字莲史,祖籍广东省和平县新兴墩头村,是林寨陈姓三世祖玉星公第19世后裔子孙,曾祖父陈宏谋,号椿门,陈继昌康熙年间跟随在广西临桂任教的父亲身边读书. 由于十分用功,于清雍正元年考中第三甲第12名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正一品;陈继昌的父亲陈兰森是乾隆二十二年考中第二甲26名进士;嘉庆十八年,陈继昌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嘉庆二十五年考中会元榜首,接着在京城保和殿参加殿试夺得第一名,是为状元,他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的一位“三元”。陈继昌高中后,牢记父辈教诲, 不忘自己是广东和平人.曾随父从西江乘船到东江上游时为和平县广义图林镇的老家拜祖。为祖居陈姓祠堂悬挂“状元及第”牌匾.在和平乡间引起轰动. 乡中迅速掀起读书热潮. 一时间众多书塾应运而生. 如著名的新园书塾﹑旭照家塾﹑青云私塾﹑夏镇义学等,此期间曾培养出两广巡抚陈琼润、解元陈鄂荐、朝议大夫陈济川、江西龙南教渝陈宪渝和 陈宗翰等朝政官员,。陈继昌进京后. 年青有为, 才华横溢. 深得朝庭钟爱,曾进入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多次出任乡试主考,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江西按察使,山西、甘肃、江宁等地布政使。陈继昌的夫人是一个侍郎的女儿, 颇有诗才. 丈夫连中三元后. 她曾赋诗相赠. 诗句有“独秀高惊天极柱, 一枝青出镇林村.” 她把陈继昌比作独秀峰, 心中仍眷念着夫君老家林寨的风水, 得意之情. 溢于言表.目前,和平县林寨镇新兴墩头村仍存有“状元及第”之牌匾。近期. 林寨镇打造客家历史文化名镇. 在林寨风景优美的古云山图书馆开设了古镇文化展览厅, 陈继昌的简介名冠其上, 让众多的参观者广为颂扬。
                    

                   ◆清朝两广巡抚陈琼润◆

    陈琼润,字蕴山,和平县林寨镇兴井村东门德基楼人,是林寨陈姓元坤公第十七代裔孙,生于清道光十五年,祖父陈熙琼是国学生,父亲陈凰秀为登仕郎,陈琼润官至直隶州知州,直隶州知州为正三品官。
  陈琼润生于道光二年,自幼天赋睿智, 秉性善良,道光(乙未年)十四岁参加秋闱, 入县学取第一名,优录拔贡,道光甲辰科[1843年] 在顺天(北京) 会试中考取举人, 道光27年丁未科[1851年] 在保和殿参加殿试, 以圣贤之道, 敦品力行, 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场中大出风头, 以洋洋千言[策问] 陈情; 勤民敬事, 不扰不烦, 教人以敦伦饬纪为先, 课士以穷经致用为实, 荣膺第17名进士, 被钦点运盐司运副(从五品), 后任通政使司参议(正五品),数年后调广西灌阳府尹, 继而召回两广直隶州分任知州九年之久。    陈琼润早前曾临时从京师差遣派任两广巡抚,实为体验地方官之生活,后陈琼润在直隶州任州官时,他的父亲陈凰秀(字,鹏安)在家乡逝世后,兵部尚书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军务粮饷兼广东巡抚 奕瑞,用潜意识笼络官场部下,经报请朝庭后,由九品登仕郎诰封陈凰秀夫妇儒林郎从六品之荣耀,并亲题牌匾谥赠。其实陈凰秀确实为地方做出过贡献,当年林寨籍迁居广西桂林州西乡横山村的第四代世系陈继昌高中状元后,在和平老家乡间引起轰动. 陈熙琼、陈凰秀父子迅速在乡中推动读书热潮. 动员富绅开办书塾. 时值外敌侵掠中国,狗强盗窥视我大清领海疆土,光绪9年法国与越南签订“顺化条约”,鉴于形势,广东海防局遵照“山东海防章程”,向社会各界提请捐款,陈凰秀极力沟通一批经营有道,好善乐施的人捐款捐物强我海防,还动员众多的血性男儿习武练操,再入伍清庭团练,参加清庭南海守防,光绪10年(1884年)清庭下诏与法军宣战,举国群情激荡,林寨籍战士陈学风血洒疆场,是清御倭烈士。奕瑞题匾是:兵部尚书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军务粮饷兼广东巡抚  瑞 为经国宏才光绪十五年由儒林郎诰封父母六品封、典驰封祖父母六品诰封陈琼润立。
  陈琼润为官清正, 不畏权势, 爱民如子, 政绩卓著,书写了客家人为官之道的史绩,在仕途数十年生涯中,身处清朝政权由盛转衰和慈禧垂帘听政时期,由于亲历社会变革,陈琼润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和民众的苦难,兼之自己受客家人传统思想的教育,因此时刻以恤民、亲民、清正廉洁为职责,在两广巡抚时任上,时值粤西一带台风肆疟,暴雨成灾,他目睹了水利失修对民众的危害,洪水稍退,他立即前往灾区勘察灾情,恤孤问疾,他与民众固堤筑防,修房搭棚,同甘苦,共命运, 以平民之仪,风餐露宿于草泽之中,他极力动员富商善绅赈灾,使灾民免于饥寒,灾情过后,迅速整修塾馆书院,重新恢复教育,使学子免荒废学业,他严抑物价,打击奸拐,理民诉讼,因其公正廉洁,治灾有功,被朝庭下旨褒扬,光绪二十年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上奏朝庭告老还乡,光绪二十四年在乡中逝世,享年77岁,墓葬林寨街背大岭头吉穴,至今保护完好。
             
 
2013/5/12 7:59:30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469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5409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