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秋之交,许广勇局长召集了几位机关科室和所属文化机构的负责人开会,告知大家:我们清远市计划建造上规模的新博物馆,市主要领导初步认可他提出的“以北江文明为主题”观点。要求市博物馆负责起草馆藏内容的框架性方案,我所负责的市艺术研究室,主要任务是对北江流域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馆内所有的说明性文字。
市博物馆资料充分,很快就起草了《筹建“清远北江博物馆”方案》。我参照它的建馆方向、功能用房、陈列内容等设计解说次序,收集资料,为撰写解说词做准备。
10月份,十八大安全播出的准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加上20户以下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开始设备安装。当时,我还担任着广电科科长,北江文化研究工作只好暂时放在一边。12月初,我回老家武汉休假。14日,先后收到局办公室和市委办一科的电话,得知市委书记葛长伟在创建平安清远会议上谈到:“清远文化底蕴丰厚,要挖掘清远文化历史底蕴,特别是大小北江是连接中原的文化丝绸之路。清远民风淳朴,和我们一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很有关系,我们现在能出陈贤妹、何卓远,这不是偶然。”党代会提纲要求:深入挖掘历史等文化资源,增强城市文化底蕴,擦亮北江文化丝绸之路品牌。
我马上按照局里的要求起草《北江文化研究初步方案》。
虽然整个市直文化系统都没有搞历史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但是,一个个名字马上在脑海涌现:英德林超富、李社金,连州曹春生、黄世康,清城邱鉴波、刘永辉,清新高峰、陈露,连山莫自省、陆上来,连南龚政宇、成春,阳山李纯宏、黄远奇,市直罗耀辉、胡继松、潘伟、陈先钦……因为学习文艺创作和在文化岗位多年,结识了他们,特别是县区的几位文友,经年累月苦心孤诣搞本土历史文化研究,每次收到他们的著作都非常感动。因为这年头刚性需求越来越大,忙着挣钱应付生活已经不容易,搞历史文化研究属于冷门中的冷门,没有一种特别的爱是坚持不下去的。往往写出书来,想筹集经费出版,求爷爷告奶奶也未必能凑够钱,稿费、版权费只敢自已想一想。因此,我非常尊重他们,一有机会就在当地有关领导面前表扬他们,希望引起领导的重视。他们到市区来找我,我都尽自己所能招待好。同时,也盼望着有一天和这班本地专家、草根学者聚在一块,做点对清远文化发展有影响的事情。
休假回来的第四天,也就是12月20日,我局按照市委宣传部的指示,邀请了市直有关部门和十多位本土专家,召开北江文化研究工作第一次会议,讨论修改工作方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建军出席了会议,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清远历史文化的指示精神,对组织架构、研究方向、宣传阵地、活动场所、经费保障、成果展示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发表了指导性意见。与会的本地专家深受鼓舞,踊跃发言。感慨地说:这么多年,都是各自为战,现在由市里组织开展清远历史文化的研究,进行团队作战,是期待已久的大好事。会议提出了成立“北江文化研究会”的意见,崔建军常委表示支持。会后,许广勇局长布置我尽快联系民政局,动手筹备。
我和本地专家们深有同感,也庆幸终于有机会实现和他们在一块做点事的夙愿。缘分这东西,谁都相信有,但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到来。佛家说“因缘和合生”,我想,十多年来对本土专家念念不忘,这是种下的因;市里组织北江文化研究,这是缘。
从开始的主题博物馆的方案起草,转到专门的文化研究,我感到工作要求有些变化,特别是专业要求更高。我向局长提出了联系省里专家寻求合作的建议,局长赞同。
我想起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和他的学术团队,并且很快就联系上了。这是另一路因缘,和它的“和合”,令北江文化研究打开新的局面,走进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