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之后,雨还在下。第二天的考察项目,是骑田岭古道。从山上到山脚,有八千八百级石板,长达三公里。这支省市学者组成的联合考察队,老中青三结合,但以老专家居多。确实需要一个好天气,否则考察工作要打折扣。没法左右老天爷,只能心里祈祷明天别下雨。
28日一早,考察队伍在鸬鹚嘴双溪汇合处稍事停留,又顺路观看了已经动工的海阳湖“复兴工程”---这是刘禹锡在连州留下“海阳十咏”之处。之后,向骑田岭出发。老天真是照顾我们,不仅没下雨,快到大路边镇的时候,阳光灿烂起来。清远方面说是老教授们感动上苍,黄伟宗等说是福地清远福气大。山路不太好走,我们就在这“互相吹捧共同提高”的氛围中,到了大路边镇。出差到连南的许广勇局长,已经提前赶到去骑田岭必经之路,与我们会合前往。
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整个岭南还基本上属于蛮荒之地。秦汉两朝,中原文明分为几路开始进入岭南,清远占其二:一路从粤赣交界的梅岭古道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江,像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中原的文修武备与货物从浈江顺流而下,直至番禺一带。另一路由古连州的骑田岭山脉南麓开凿道路而来,首先是秦朝大将赵佗策马挥鞭,翻越顺头岭,由湟川水路到达番禺。赵佗开疆拓土,拥兵自重而成为南越之王。
骑田岭古道位于五岭山脉之中,汉晋以来曾称为:腊岭、折岭、黄岑岭、桂阳岭等名。东汉章帝时期,也就是公元76年至82年间,为了将岭南的贡品送上京城,命令大司农郑宏开凿一条翻越五岭、直达京城的道路。这条石板道路从连州直达荆楚,成为沟通岭南与中原第一条完整的官道。
唐代张九龄开辟梅岭官道,丘濬《广文献公开大庾岭路史碑阴记》说:“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近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意思是说:这条官道一开通,中原的文化开始传播,岭南从此人才辈出,南北商货流通,民风民俗发生变化。而骑田岭古道功效相当,却早开通600多年。
秦时明月汉时关,骑田岭与众多关隘一样,本是秦汉帝王并吞八荒、威加海内的产物,但成为一种文化遗产留给后人,也算得上一项功绩吧。
考察队顺着山势蜿蜒逶迤的古道行走。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看着古道的石板说:“这古道都是人走的,你看都是那种横纹,横纹里也看出古人早有了防滑意识,而车走的它会有那种辙纹。”地理学家司徒尚纪教授说:京广铁路通车之前,骑田岭南天门古道是一条南北运输的主要交通线,上可通至中原,下可到达湟水源头之一的白牛桥码头,乘船下连州、广州。
海拔1500多米的骑田岭,不但是中原进入南越的关隘,而且还是中原与岭南的分水岭。它将岭南岭北截然分开,一过了骑田岭气候冷暖立刻有别。古道有南天门凉亭,两个大门用青石条架成的拱门,拱门上各有一块题写亭名的石匾额。北门的石匾上刻着“广荫亭”三个楷体大字,寓意过了凉亭就是广东,广东会给商旅带来“福荫”;或意这座凉亭能“荫庇”过往大众。凉亭南门的石匾额上写着“南天门”,意思是登上了这座凉亭就如登上了天界之门,也告诉行人,到了凉亭就已经登上了山顶。
黄伟宗在古道上感叹:“骑田岭南天门古道在我考察广东的古道里面,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它历史悠久,可追溯至秦汉,而且保持长度3000多米,是一个很重要的古迹。从唐宋至明清,盐路文化和贬谪文化丰富了骑田岭南天门古道的内涵!现在联合国准备将海上丝绸之路,路上丝绸之路,变成世界的文化遗产。骑田岭南天门古道对我们广东省申请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文化遗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南天门古道”!黄伟宗是对着摄像机镜头讲的,这个名字在媒体传开并“定格”。后来,当地学者对我说,原来没这个名字呀,一般称骑田岭古道或者顺头岭古道,怎么成了“南天门古道”?我这才想起这个“错误”的根源在我:做考察方案时,黄教授有一次在电话当中提醒我,说这一轮的考察,很想看看古代官道和古代水利设施。而我想起在一周前到连州看过几条古道,当时行色匆匆,但记住了这条蔚为壮观的八千八百级古道,也记住了门楼上的“南天门”三个字。就随口答道:“有,有,连州的南天门古道很有意思!”
南天门,有神话的感觉,典雅、富有诗意,越想越觉得这个名字很贴切、很美。一条古官道的新名字就这样诞生了,也得到迅速传播。很快,原来的名字竟然都只在论文中出现,口口相传的,是“南天门古道”这个新名字。对这个变化,我也有点莫名其妙,或许,是冥冥中早已注定会发生这么一个美丽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