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评论>>携带清醒与幻觉同时成长
 
携带清醒与幻觉同时成长
  文 / 桂汉标
            ——从《夏日打开大海的窗子》看叶才生的艺术追求 

                        A 

  让新诗更广泛地走向群众,是我们五月诗社从成立那天起,便努力探索与实践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这方面,近几年做得最出色、取得最显著成果的,莫过于1998年才加入诗社的青年诗人叶才生了。  
    2001年8月,刚从乐昌市铁路中学小学部调入中山市三鑫双语学校任教的叶才生,在学校领导和师生的支持下,他率先在任教的班级进行了“新诗进入课堂”的实验,组建课题研究小组,以“弘扬诗韵,传承文明,热爱汉语,关注心灵”为主要宗旨,以“诗”为切入点全面渗透语文,力求实现语文诗意化或者诗意语文化,在新诗试点班有计划地拉开了新诗教育教学的序幕。作为该实验课题主持人兼任课教师的叶才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自编新诗校本教材,保证每周新诗鉴赏,每周一节新诗创作课,办起班级周报《地平线新诗报》,在互联网上开设“新诗课堂网”,不定期邀请校外名作家讲学……这一系列教学改革新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普教系统,都是带有示范意义的开创性实验。开始,并不是人人都举手赞成的。叶才生没有动摇,“顶着一些人的冷言冷语,我踏上了新的征途。在未知的领域,在星座之中传递着语言的花粉,准备把更多诗的幼苗植进一个个童年的梦里。”  
    收获总是向着执著的耕耘者微笑。仅仅两年时间,一个普通40人的班级,在不增加课时,没有选择生源的情况下,获得了全面丰收:《唱起歌的汉语》等两本学生新诗作品集出版发行;出版诗报60期;在全国几十种报刊发表新诗近300首;获地市级以上文学奖15人次。试点班的成功实践,被全国数十家媒体报道,被周边学校仿效。去年8月,在由中国新诗研究所和《星星》诗刊举办的“全国院校新诗教育百所示范点千个实验基地联盟”评选活动中,三鑫双语学校被确认为普教系统新诗教育“中国第一示范点”,叶才生也荣获“中国新诗教育知名教师”称号。  
    不仅仅是诗的收获。正如《中山日报》的专题报道中所指出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优质的诗教进一步升华其精神境界,优化其人文品质;模式作文得到较彻底的改观,体验式作文、个性化作文得到张扬,形成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的作文体系;改变了广大教师对新诗教育教学的观念,小学生同样可写出文质兼美的诗歌;而且通过实践求证了其新诗教育理论,创造了‘换位写诗’、‘复调写诗’等多种新诗创作课新课型。”   
    对于叶才生的开创性实验,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以热情的关注与支持,连续几次在《五月诗笺》《青年文学》等报刊上开辟专版发表试点班作品及有关论文,并撰文予以推介。2002年12月,我应邀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诗人笔会,在大会发言中,我向来自海内外80多位著名诗家介绍了叶才生的新诗教育教学实验成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3年4月,我们在韶关市第九中学也设立了“五月诗社新诗示范基地”。最近,还有其他中小学向我们提出了设立类似新诗教学点的要求……应该说,这是叶才生带了个好头,为我们创造了成功的经验,让五月诗社多年的实践走向更宽广的道路。  近两年来,每隔一两个月,我都会收到叶才生寄来的试点班作品及出版物,也常常与他通电话,交流诗坛信息。他在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之余,从没有间断过自己的创作,至今已在全国报刊发表诗作及其它文学作品200多篇,还与人出版了诗合集《跨越》。在五月诗社每隔两周一次的例会上,我和诗友们常常谈及他的探索与收获……   
    近日,叶才生又寄来这本个人处女集《夏日打开大海的窗子》,嘱我读后提些意见。未读书稿,我首先想起的是以上这些“书外话”。粤北的春夜,寒意尚未褪尽,当我一口气读完全部诗作,已是凌晨三时多了,脑神经已经疲惫,但却亢奋得久久不能入睡:初读时的些许幻惑,化作了一阵惊喜,我发现:这是一部有别于其他五月诗友集子的新锐之作,极具特色,颇有份量,值得诗友们细细品味! 

                      B  

     我觉得视野以外还有天地    
       透过镜片    
        一种固态的玻璃     
        如此倾斜地关照世界    
        轻易地复活青春最初的清醒与幻觉   
    这是排在这本书稿倒数第三的《十三岁少女的眼睛》一诗的开头几行,也是可以概括我读这部诗集总体感受的形象表述。它使我想起叶才生在诗合集《跨越》中写下的《诗观》:“世界是我身体清醒的部分,诗歌是感情接近和谐的头脑;乡村是我身体清醒的部分,城市是我酒醉后的全部。”收入集子的90余首新作,林林总总的题材,丰富充实的内容,集中到一点,不外乎是:我、乡村、城市,亦即在清醒与幻觉中,一位追寻者“透过镜片”“倾斜地关照世界”,并引领读者去领略“视野以外”的天地人间。  
    从相对落后封闭的粤北小城,只身闯进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叶才生坦言:“到了中山,压力大了,节奏快了,人几乎被抽空。我为了初衷的生活与理想,疲于奔命,尤其白天。唯在夜晚,在静悄悄的氛围中,借一方月光,重新展开稿纸,照亮心情(《五月,一条涨潮的河》)。”他写下了《我在黄昏时的目光》《一个诗人所认识的载体》等一大批反映个人心态的诗作,记录了新旧观念的碰撞、物质与精神的博弈,凸现了追求的痛苦与坚执。“身体从空间搬到空间/劫数与辉煌跟我擦身而过/命运也就改变了与我接头的方式”(《旅途的一天》;“我是个宾语,在陌生地没有目光关注/偌多的汽车、洋房、商厦构成我的空虚/照出我挣扎后依然的贫穷”(《在异乡》)。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沉沦,“我拥有上世纪的那盏渔火/燃烧着体内的干柴抗衡旧世纪的呼吸”,“我是秋天最金黄的品德,责任坠满枝头/笔尚在锋口舔蜜,激扬文字”(《画面在背景中逐渐清晰起来》)。时代的使命感和追求理想的决心,使他经历了“灵魂大汗淋漓”的挣扎之后,保持了清醒的信念:“真想捉住一些什么,程序突然中断/在某一阶段/驻足而凝视:内心的风景/或许我还能保持/比夏天冷一些/维持感情的骨质/不至于被一种制度冲走”(《我比夏天冷一些》)……没有故作豪壮的誓言,没有虚张声势的宣告,透过沉静冷峻的诗行,我们分明可以听到奋发昂扬的进取之声,看到追求者一串串洒满汗血的足印。  
    这位追求者生活在经济发达、被物质文明包围的城市里,“当我拥有几十平米居住面积已近而立之年/……/就那么左右几步,几秒/我们就把身体与梦想压缩于此/蜗居一生/多少情不自禁与心甘情愿/——我们的一切就消化其中”(《在空地上比划房子的大小》)。“消化”的结果是诞生了大量抒写当代城市的诗行。这本诗集中占份量最多的正是《装饰店》《城市的钟表》《挖掘机》《建筑生活》《露天溜冰场》等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歌颂、有喜悦、有反思:“挖掘机喘着粗气,排练着摧毁的正确动作/……我们理所当然地种植楼房的脚/种植一片森林一样,理所当然地庆祝/被一道道凹凸的坑眼记录”(《挖掘机》);“一面旗帜把人带入另一时代/……/一声口号打开千万扇大门/一排游行队伍中,扛锄的人站得最高/一声锣鼓声里有一只东方的狮子下山”(《城市上空的几种声音•锣鼓声》),字里行间溢出了文明进程的艰辛与豪情,以及生存异化的沉重思考与终极关怀。这些诗赞赏城市“阳光将薪水拉成过细的面条/最全面照顾平民”(《建筑生活》);这些诗把关爱与怜悯的目光投向《街上艺人》《去城市的路上》等城市贫民及众多“生活最低处,更有人在贴着分针行走/仿佛道路在增多,但是脚力在衰弱/出租人的愿望一直在半路乞求”的打工者(《打水的人用沉默谱写历史》)……  
   更多作品所着力抒写与揭示的,却是商品化物欲化了的城市负面和城市人的生存悖论,以及不断质疑与冲突中的苦苦追索。“工业的高音区有争议的美/格式化的程序正确无误地安排时间/……/城市向玻璃工厂倾斜/它的红绿灯机械而麻木的眼神里,流露出/人间已经疲倦而仍要疲于奔命的气息”(《初衷黄叶一样飘零》)。城市人的“疲倦”不仅仅是紧张的工作压力和快捷的生活节奏所造成,更深刻的伤害还在于精神上的焦虑、孤独与压抑:“风醉得摇摇晃晃/是它,扶着牙签挑剔着大街小巷?/……/今夜,一个人用什么喂饱时代受宠的胃口/一张报纸的消息是否保持着关怀?/……/天空总是堵车,下黑雨下酸雨/空气流离失散,传播彼此血液的恐惧/颤抖的门环用锈迹锁住一个城市/智者的思想不曾出门?”(《关于谣言》)……这些诗行如一根根尖刺,直插我们日渐钝化了的神经,教人深思,促人警醒。其主题指向人性生存的深层意识,显得入木三分,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城市的床单依旧泊上矫情的夜色/饮食过许多文明,但钟表/依旧是两根修长而诱人的瘦腿/……/它多变,夹杂风雨/浪潮将时装刷得如此透与露/有人挟带雾气,从公寓里悄然出走”(《城市的钟表》)。城市人一方面接纳物质文明的恩泽,一方面又不无沮丧地陷入精神压抑的重围,于是开始寻找“出走”之途:“我的行李与初衷搁在码头,我的身体/回到宿舍,它等待宣/……/……空寂全面升起/渐次淹没来路。灌木林升起烟雾/远方偶尔的一声犬鸣/我就感动得泪流满面”(《我在旷野中被暮色沉默》)。身居城市的喧嚣与纷繁,渴望回到宁静与安祥的人性之乡,这是叶才生创作的又一大主题。他写下了大量的新乡土诗。《晨光》《天籁》《秋日》《诞生》《五月的声音》《别了乡村以后》等诗作描绘了故土淳朴而美丽的风光民俗,以及在新时期的变迁;《比黄昏宁静的母亲》《夏日打开大海的窗子》等则把颂辞献给了家乡亲朋;而更多的篇章依然如城市诗一样,高扬批判的锋芒,直指乡村在走向城镇化过程中的歧变与阵痛。“散步田野,坚硬的皮鞋已对土地/构成深刻的伤害”(《回乡偶书》);“绿色被富裕的孩子尽情挥霍/与春等高的粮仓,受候鸟告密/一棵树终于退出有月色的村庄”(《怀念》),这些诗句是多么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纸上村庄》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中充满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磨擦冲撞,久居城市的抒情主人公对家乡产生了一种复杂情结,即人们常说的“文化乡愁”与“家园意识”。“那年月,我带着梦境的余温/日复一日的注视,沿河流方向出走/还是传递心事的信使/用吆喝与寂静塞满村庄的黄昏/疼痛还是沿着数字生育/召唤还是如后现代主义开来的推土机/每次得寸进尺,马达都叫得更为欢腾/月光还是在广场与高速路消费/思想不能在月光下走遍村庄/……/悲剧从一代人的心海抛锚/甲板形若古木,露出无法穷尽的年龄。”读这样的诗句,比一般的恋土恋乡的歌颂与抒情,不是更能撼动人的心弦吗?   
    在叶才生的眼里,“乡愁是一个别字”“追寻是一部词典”(《在异乡》)。他无时无刻不在追寻的目标是自己灵魂的居所,“这是回家的时辰/很久以前,我在路上遭遇迷惘/用脚步丈量黄昏的雾霭/深信朝阳的预言总在雾霭的背后”(《初秋小札》),因此,“我把自己的思想火一样融进去/在时代的额头打铁”(《一个诗人所认识的载体》),用火焰拷问灵魂,用黑暗训练眼睛,用迷惘判断执著,煅打出心志的坚韧支柱,让自己精神的根“永远不枯不竭,独木成林撑起一方天地”《五月,一条涨潮的河》)! 

            C 

  已在诗路上跋涉了22年的五月诗社,从不打任何旗号,仅仅遵循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个人内心感受的原则,提倡艺术上的宽容,力求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合流的路子,说真话,抒真情。尽管如此,五月诗社过去出版的数十部诗集,从总体艺术风格上说,受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影响相对较弱,正如著名诗评家陈仲义先生给我来信中所说的:“相对传统一些。”这一点,我们在多年的诗社例会上,曾多次讨论,并号召诗友们多读一些“先锋派”的诗和诗评,让各自的诗作不断有所突破,以便更好地反映当代这个瞬息万变的现实与人生,把诗写得更新颖、更深刻、更耐读。诗社最早一批成员如欧运通、黄海凤、唐德亮等近年已写出了吸收现代主义流派长处的大量新作,而作为加入诗社六、七年的叶才生,由于受传统诗学的影响相对较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一种先锋与前卫的姿态,他的诗作溶进了更多西方各种现代诗学的艺术因子,与其他五月诗友相比,凸现出了他的独特而鲜明的艺术追求,这是十分可贵的。  叶才生在谈及自己对诗的理解时强调:“诗是突变是唯一的自发哲学。有关宗教对生命的绝对虔诚、神秘,哲学对时光问答本质的静默,本能的力所能及”(《夜子的诗观》)。宗教、时光、生命,这一类形而上的命题,常常是叶才生创作时,决定其题材角度取舍及意蕴挖掘的出发点,哪怕是与现实贴得很近的人与事,他也从不作正面的表现或褒贬,而是从人性与意识的最深层面上,去发现、去提炼、去升华,力图最本真地揭示事物的精神内核。因此,他的有些诗作常常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氛围,难怪初读时,我也曾产生一种幻惑之感。但正因为这种并非一览无遗的蕴藉,促使我细细地一读再读,静静地思考其中的奥义。末了,终究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惊喜。应该说,这正是叶才生诗作引发我浓厚兴致的因素之一。  
    明显区别于其他五月诗友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叶才生广泛地运用现代主义诗学的各种表现手法,不论是“意象诗学”,“超现实诗学”,还是“语感诗学”、“意味诗学”,种种我们较为陌生的艺术元素,都可以从他的诗作中找到成功的例子。大量的象征、密集的意象、超现实的幻觉、大胆的变形、潜意识的流动……构成了他几乎全部的作品。 
    爱情是古今中外所有诗人都会涉及的题材,五月诗友尤其是女诗人中,几乎个个都写过许多爱情诗,或清纯、或朦胧、或热烈、或深沉……但却没有人写出像《悲伤让时间变酸以后》这样的爱情诗。题目本身就富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诗意,内容反映的是失恋:“她是我的伤疤/一首《梁祝》缩为私有印章之中/他人的安慰略显多余/更多余的是回忆的盐,加剧着思念的痛/我的视线曾一度无止境地拉长/涉及她的凝视、起居,花蕾重开的忧伤/以及她眼睛里瞬间起伏的海洋/在今夜的远方,为谁酿造几级的台风”。这是此诗的第二小节,没有正面描述“我”与“她”深切的爱,写的是“她”离去后“思念的痛”,写得何等刻骨铭心,动人心魄!整首诗没有任何情节、故事的片断,没有具体人物的描绘,有的只是意象与幻觉,有的只是痛彻中的沉静,冷峻中的诚挚,但谁又能否认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感人之作呢?再引一首仅八行的《郊区的落日》: 
      酒过三巡。重提今天的信仰 
      在天空送走最后一位客人的表情里 
      一种动静一样的对比控制着 
      远与近—— 
      遗失归去一词的车辆经过我的双眼 
      苍茫以远,十万亩的城市宛如天大的鹏鸟 
      翅膀与灯光沾满露水 
      我立在大地,像即将被狼吃掉的孩子 
      紧抱着高处的一棵古树 
   名义上写“落日”,却仅用酒、最后一位客人来象征;而着眼点却在信仰、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等玄思上。其主题到底是什么?谁也不可能一语中的,但通过诗中的各种化繁为简的意象,不是可以让人回味无穷么?这类耐人寻味的作品,印证了叶才生艺术追求的价值所在。   
    诗要写得清新耐读,语言的运用是关键因素之一。叶才生作品的语言,充分地运用了“陌生化”手法,如变形、隐喻、空白、断裂、错位、通感、畸联等人为方式结构语言,形成了极大的弹性与张力,拓展了诗的表现空间,也增强了诗的审美效应。“我觉察文学的冷/思想的有关夜晚部分留着霉变的气味”(《想起内陆河》),“岁月被皱纹追赶着,交出花花绿绿的杂税”(《瞬间舞台》),“一个老人背负一个空旷的广场/总结现场,弯腰俯拾水瓶、罐子、鞋子/ 以及城市一个世纪的呕吐”(《露天溜冰场》),“被耗费的化妆盒继续衰老/爱情踩着西瓜皮,继续打滑”(《在旅馆,女孩在洗手间小心地美容》),“以一片落叶亲近土地的形式/思想再一次远航”(《与时光对接》),“面对不愿戒烟的天空/和与稻麦离婚的原野/我们只能学儿童涂涂鸦/林逋的鹤梅/陶翁的菊柳”(《乡村的边缘》)……不必再列举下去了,也不必作具体的解说,谁读到这样的句子,不会拍手叫好呢?当然,叶才生诗中也还存在一些过分雕琢的句子,间或还有一些诗句随意性较大,遗留着支离破碎的弊病,有待今后创作时加以注意。  
    早在1986年,青年诗评家徐敬亚在谈到现代诗群崛起时就指出:“大变动的时代,需要忽略平庸者与附和者,需要警世的目光!”新一代诗人“以静态反动态,以神秘反清晰,以多元的相对思维,反对一元的线性思维,以世界的可幻性、可塑性、可创性,寻找人类新的心理习惯,寻找万物的非现存状态。”今夜读叶才生的诗稿,我又想起这几段话。从叶才生的艺术追求里,我们可以看到:将近20年时光的流水,并没有洗褪这些精辟论语的光芒!
 
    我自己学习写诗,是从传统新诗起步的。后来虽意识到应求新求变,多一些现代主义的艺术滋养,也力图转变诗风,多作探索以求突破。但毕竟思维惯性负荷太重,实践起来成效不如人意。对于现代诗学理论的学习,也还不精不透。因此,对叶才生颇具现代诗学特征的作品,也仅仅只能写些自己粗浅的感受,或许还存在许多失当之处,希望叶才生及其他诗友予以指正。 
  最后,我还想抄录《十三岁少女的眼睛》一诗最末两行,作为对《夏日打开大海的窗子》的叶才生的祝愿与期待——     
      携带清醒与幻觉同时成长的少女,看见                                 时间是最深沉的镜片 
                                                  ( 2004年4月5-8日于粤北山城 )

2009/8/24 7:32:58 发表 | 责任编辑:桂汉标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979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7303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