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年,岭南胜景眼见耳闻,大致知道个七七八八,然常读常新,即便去过多次的地方,也可能从不同的信息源,找到新发现,生出新唏嘘,引发新遐思。
●岭南何处不东坡●
苏东坡,不可不知的中国人。一般人熟悉他的词,遥远他的人,毕竟他是千年以前的人了。可是走进岭南胜景,你就不会感到他人的遥远了。
韶关南华寺,“斋堂”是他的笔迹,传说他写时没笔,直接用厨房的锅刷写的。
广州六榕寺,历史悠久,闻名海外。苏东坡游前是无名寺,自他因寺内的六株榕树题书“六榕”后,此寺就有名了。
惠州西湖,以前无知,还以为惠州西湖是现代人仿杭州西湖的作品呢,怪只怪杭州西湖太出名了。惠州西湖也是东坡的贬地,他的爱妾王朝云就藏在惠州西湖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林中寂立着一座小亭——六如亭。亭柱上是苏东坡亲手写的楹联:不合适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顺便说一下,安徽颍州也有个西湖,也是东坡的贬地,与惠州西湖、杭州西湖并称三大西湖。这真是:东坡到处有西湖,西湖东坡两益彰。
东坡之不幸,岭南之大幸;古人之流放,今人之免费旅游。
●六祖爱梅花●
韶关南华寺有几树梅花,去过多次都不解其故,也没想过其有故,却原来与六祖有关,这个想法是从肇庆的千年古刹——梅庵——推导出的。
原来六祖生性爱梅,每到一地都以插梅为记。公元713年,76岁高龄的六祖离开南华寺(当时称韶州宝林寺)返回故乡新州(今新兴)。途经端州(今肇庆),在一草庵前种了棵梅花,并开泉引水,据传梅树受清泉滋润,当晚就盛开怒放。这口古井保传至今,被端州人称为“六祖井”。六祖的弟子智远和尚为纪念六祖先师,将草庵扩建为砖木结构的庵堂,并在庵前及整个山岗上遍植梅树,取名为“庵梅”。每逢梅花盛开,山岗上一遍雪白,“梅庵香雪”成为古今端州八景之一。六祖为什么喜爱梅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庵现为肇庆市博物馆。
六祖真身在南华寺,但六祖并不在那圆寂,是回乡当年,在家乡圆寂。弟子方辨将六祖遗体制成中国式“木乃伊”。中国式木乃伊不像埃及木乃伊那样取出内脏,而是放在两个对盖密封的大缸之中的木座上,座下有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漏孔,经过相当长时间后,内脏的有机物质腐烂流滴到生石灰上,不断产生热气,水分被吸干,遂变成坐式肉身干体,然后进行塑造。
广州、韶州、新州等地的官僚僧俗争迎供奉六祖真身,互不相让吵个不停,有人想出了一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新州三平村前的香灯岗上焚香铸告,香烟指向之处,就是六祖的归宿地。三地官员均表示赞成无不万分虔诚地暗自铸告祈求能如己所愿。结果,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
●佛山红卫兵的美谈●
佛山祖庙,赫赫有名,有“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美誉。能够璧全于今,佛山红卫兵功不可没。文革破四旧,全国许多庙宇和庙宇内的珍贵文物毁于一旦。外地红卫兵曾将佛山祖庙定为摧毁目标,佛山的红卫兵和老百姓事先得到消息,早早来到祖庙前,手挽手,筑起人墙,许多人被打得头破血流,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只有一个信念:生命诚可贵,祖庙价更高,宁可不要命,祖庙不能丢!
佛山红卫兵不但没有参与毁祖庙,还誓死保祖庙,怎不叫人热泪盈眶?
●金鸡石的诠释●
韶关乐昌金鸡岭上的金鸡石,是广东八大风景之一。金鸡石,顾名思义,一块(其实由三块石头组成的)像鸡的石头。鸡头向着湖南,鸡后对着广东。以前游览时,当地朋友解释:这只鸡吃湖南的谷子,却把蛋下在广东,因此湘穷粤富,湖南人很生气,曾企图将它炸了。私下觉得这个解释褒粤贬湘,影响两省人民的友好感情。
能不能解释得让两省人民皆大欢喜呢?
真有!
这是一只雄鸡,它吃的是湖南洞庭湖鱼米,唱醒湖南的伟人谭嗣同、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把屎尿拉在广东,让广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丹霞山惨案●
丹霞山去过多次,其经典景观耳熟能详,独不知那还藏着一个血案,说丹霞山惨案一点也不为过,而且不是发生在三武灭佛时代(那时候,丹霞山也没有佛),而是发生在清代,而且跟文字狱有关。一个叫今释澹归的和尚,49岁到丹霞山营建别传寺,主持十多年,去世后葬于丹霞山海螺峰下。留下一本遗著《徧行堂集》。 在他离世96年之后,一个叫李璜的在游丹霞山时发现,李璜以“图谋不轨”的罪名举报朝廷,乾隆四十年,即1775年,清廷血洗别传寺,杀僧500多人!那可是历史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皇帝啊!那可是盛世啊!再看丹霞之色,就有了丝丝咸腥。
●俺村特产是英才●
恩平市圣堂镇有个歇马村,顶着“中国历史文化民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省最美丽乡村示范区”等桂冠。而支撑这些桂冠的,是明、清两朝,该村学子考取功名或有官职的有670人,从九品至正二品的官员430人,别名举人村;现代的学士、硕士、博士也层出不穷。
该村为什么能把重教育出人才变成本村的特产呢?
据说从前该村有个叫梁江的农民,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于是立志“笔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笔筒指毛笔筒,能装十几粒米吧,再怎么节衣缩食也要全力培养孩子读书成才。大概梁江的子孙都读书成才了吧,“笔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就成了村训,个人行为变成了组织行为,村里建立了“公尝学谷制”,每个上学的孩子可以多领一份谷子,考取了秀才,每年又会得到12箩学谷的奖励,中了举人,终身享受每年奖励24箩的待遇,一人中举,全家吃饱。这种基于吃饱的读书观放在今天,放在今天的广州,放在今天广州我所在的学校,弱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