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相肚里能撑船的版本不惟一,我取王安石版,因为在北宋,肚里能撑船的宰相不是个案,倒是群雕。九朝71宰相,顺数下来有:
吕蒙正,宋太宗977年丁丑科状元,三次登上相位。吕蒙正刚入朝为官时,朝廷中有官员指着他说:“这小子也配参与商议政事吗?”吕蒙正表面装着没听见,走过去了。和他一起做官的为他抱不平,问那个说话人的姓名。吕蒙正制止他说:“如果一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 也有资料把这个故事安在北宋的另一个宰相吕端的名下。
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后,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但“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版本中,也有吕端版。
李沆,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举进士甲科。他担任宰相的时候,有个狂妄的书生拦住他的马,献上一封信,历数他的过失。李沆谦虚地认错说:“等我回家以后,再详细地看你的书信。”那个书生于是发怒,跟随在李沆的马后,放肆地叫道:“你占据了高位,却不能为天下百姓谋利,又不主动引退,长久地拦住了贤人进取之路,难道不感到惭愧吗?”李沆只是很不安地在马上说:“我多次请求退下来,可是皇帝没有答应啊,我也不能老和皇上对着干啊!”
王旦,与李沆同年进士。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寇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寇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他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寇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
富弼,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富弼年少时走在洛阳大街上,有人过来悄声说:“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富弼想了想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骂他的人“闻之大惭”,赶紧向富弼道歉。年少的富弼分明是假装糊涂,却显示了他的聪明睿智。善于消释痛苦者,向来不“放大痛苦”。
韩琦,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相三朝,立二帝”,当政十年,与富弼齐名。曾有一个晚上写信,令一个士兵举着蜡烛站在他的身旁照亮,这个士兵因为看别的的地方,蜡烛烧到了韩琦的鬓发,他立即用衣服拂灭继续写字。过了一会儿回头一看,已经换了另一个士兵举蜡烛。韩琦怕主管惩罚那位士兵,连忙说:“不要换他,他已经知道怎么举蜡烛了。”
这些故事,回肠荡气,动人泪奔。北宋,不仅因“大江东去”而永垂,也因这些肚里能撑船的宰相而不朽!
现代人常说:做人要厚道。话不错,不过多是教训别人的口吻,其实,那更该是律己的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