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五月诗笺

 首页 | 评论 | 诗歌 | 散文 | 古典诗词 | 诗意小说 | 菁菁校园 | 海外心羽 | 八面来风 | 精品原创 | 个人诗文集 | 诗文竞技 | 散文诗 | 诗社公告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五月诗笺>>八面来风>>【推荐】讲哭整个光华学院的农民工
 
【推荐】讲哭整个光华学院的农民工
  文 / 本网通讯员


              ■■河南农民工北大演讲 讲哭整个光华管理学院■■

                          【原载2013年09月04日 “大河网 ”】

      昨天,@文明河南发布的微博“河南农民工站上北大百年纪念讲堂的舞台”引来关注。演讲的主角是来自信阳潢川的农民工黄久生,因义务赡养家乡700余位孤寡老人而感动河南。9月1日,他作为EMBA新生代表,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发言,用他的朴素大爱,感动了所有的光华新生,再次为河南人争了光。

◆北大演讲,他讲哭了整个学院◆

    9月1日,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开学典礼上,EMBA的新生代表黄久生并不引人注目,但他平静讲述的经历,却讲哭了整个学院上千人。昨天,他告诉大河报记者,自己上台前腿还在打战,没想到为家乡做的一点小事会让这么多人感动。
  黄久生的EMBA新同学施东升告诉大河报记者,“老黄的身世已经不易,却能持之以恒地报恩、回馈家乡,而且他又不是什么大老板,我觉得一般人真的做不到。”施东升说,当黄久生讲到“我想都不敢想,有一天能来到北大……九泉之下的妈妈一定会为我骄傲”时,在场的人几乎都流下了眼泪。
  
◆700余位孤寡老人的“儿子”◆

    现任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的黄久生,从小是靠乡亲们的“百家饭”养大的。18岁走出家乡、进入建筑行业后,踏实勤劳的他渐渐用双手积累起了财富。物欲横流的社会却没有埋没黄久生的良心,2008年出资兴建了家乡第一座敬老院后,黄久生就成了700余位孤寡老人的“儿子”;除了乐善好施,黄久生还为家乡在郑州打工的农民工组建起党支部,帮他们解决“讨薪”等难题。
     黄久生200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当选为“中共十八大代表”,继2009年、2011年两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之后,今年7月16日更是第三次入围“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黄久生报恩家乡的大爱真情也于8月初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密集报道。 
                                       【见习记者 刘瑶 】



             ■■河南民工给680孤寡家庭当儿11年 花费百万■■

                     【原载2007年09月18日《东方今报》】

  6岁痛失母亲的孩子,却用孱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拉扯着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洗衣做饭,下地干活儿,挑粪挣钱上学……
  对门大娘端来的一碗饭菜,隔壁大婶送来的半瓶煤油,好心老奶奶给兄妹俩纳的棉鞋……这一切,在这个苦难孩子的记忆中刻骨铭心——“每一件恩情也不敢忘记,这是做人的基线啊”……
  终于长到17岁了,于是,这个孩子出外打拼,省吃简用,历尽艰辛,却用渐次积赞起的一些钱,不断地回报给他情牵梦系、依然贫苦的那些乡亲们。
    同时,为改变家乡面貌,“这个孩子”还把家乡的青年人都带出去打拼。
  1997年,他带领400多老乡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合厂房(技术二期)主体工程施工,该工程荣获了1999年度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继而该队伍博得了“河南建筑业的铁鸟”雅称。他的拼搏精神和典范事迹也让他成为2006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只是他作为优秀农民工所获得的荣誉,然而和这项荣誉不相干的,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特大感动”:
  每当逢年过节,有680多户鳏寡孤独家庭,每户都会收到米面、年节货物,有时还有几百元的现金。1996年至今,11个年头了。在这11个年头里,那些受照顾的老人们,每每提起这个“苦命娃”的名字时,都会感激落泪,不能自己。“俺不知哪辈子积了德,老了老了,半路捡来个儿子。唉——苦命的柱儿啊”……
  老人们所说柱儿学名黄久生,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的一位42岁的农民工,一个680户鳏寡孤独家庭共同的儿子。
  9月10日,因为听说家乡正在建设的镇敬老院急缺资金,他便筹集了5万元现金,并为老人们办置了御寒棉衣和中秋月饼连夜赶了回去。
  “冬天快到了,老人的事情要紧,耽搁不得的。”镇里的领导从黄久生手里接过钱后,咬紧嘴唇,紧紧地握住他的手,长时间不放……
  
          ◆【上篇:亲恩】乡亲百家饭喂大“河南建筑业铁鸟”首领”◆
  
●【感念】辛酸的童年,温暖的乡情●

  来到双柳树镇晏岗村,提起黄久生这个名字,村民耳熟能详,“那可真是个大好人,是我们这儿的骄傲啊”……
  黄久生,生于1965年8月。在他的记忆里,最冷、最难熬的季节便是1971年冬天——那个冬天,世界上最疼爱他的人——他30岁的母亲撇下了年仅6岁他、和他4岁的妹妹、两岁的弟弟撒手人寰。“母亲去世的那天,正好天下大雪,大片的雪花就像苍天为怜悯我而帮我为母亲撒下的纸钱”。
  “没妈的孩子像棵草。一个家失去了家庭主妇,天就塌了”。迫于无奈,黄久生的父亲便把两岁的弟弟送给了有能力抚养的人。
  此后,父亲常年在外面,走街串巷给别人补锅补盆,一个月难得回家一两天。如此,6岁的黄久生便不得不过早地肩负起拉扯妹妹、洗衣做饭、下地干活儿、挑粪挣钱上学等“非常使命”……生活的清苦,邻居是最好见证。
  1973年秋的一个傍晚,邻居李小姑带着蒸好的南瓜去看望,正在破土坯房吃饭的黄久生、黄久芳兄妹。
  “天哪,他们兄妹俩吃的大米稀饭清可见底,‘菜’竟是用大盐疙瘩泡成的盐水!”李小姑深感震惊,眼泪一下子出来了,“柱儿啊,生盐可不能吃多了,吃多了会得大脖子病啊”,她急忙把那碗盐水抢过去,并随即把蒸好的南瓜放在他们面前喊道:“赶快趁热吃了!”
  “哥,你先吃,不吃饱干活没有劲!”黄久芳很懂事,面对热乎乎的蒸南瓜,她非要让哥哥先吃……
  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黄久生突然拿起两块塞进了嘴里,因为吃得太急噎得不住打嗝。
  “妹妹,我吃饱了,你看我都打嗝了,你也快吃吧。”看到哥哥“吃饱了”,久芳这才抓起一块塞进嘴里。
  “两个苦命的孩子!”李小姑见状侧过脸去赶紧推门往外走,出门后不禁泪水涟涟……
  “互让南瓜的典故”传开后,村人对兄妹俩的凄苦生活再也看不过去了,于是,这两个可怜的孩子,便成了善良乡亲们共同的牵挂。
  此后,夏天没菜吃,冬天没有棉衣、帽子、棉鞋,买不起点灯的煤油,一般都会有乡亲们送上门来。
  村民叶先珍说,1976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她在路上碰到上学途中的黄久生,发现他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破棉袄领子竖起来裹着脖子,嘴唇冻得黑紫。棉裤的膝盖处破了一个鸡蛋大小的洞,脚上穿着一双单鞋。她急忙扭头走了,“那会儿,不知咋回事,我的眼泪咋也控制不住,就差没哭出声来”。
  回到家后,叶先珍停下手中的活儿,连续干了两天两夜,为兄妹俩各做了一双厚厚的棉鞋和棉袜子。
  去送鞋袜的那天晚上,“见黄久生正对着灶火的光亮写作业,一问才知道他家的煤油灯早没油了”,叶先珍随即又回家倒了半瓶煤油送了去。
  
●【知恩】13岁,邻居“点水之恩”他夜里挑水相报●

  东家一碗稀饭,西家一块小窝窝头,南家奶奶一小碟咸菜,北家大婶一双棉鞋、一件旧棉裤,甚至一句关心的话,都在黄久生小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该怎样报答人家呢?”经过观察,黄久生发现,李小姑每次打水都要颠着小脚到村边那眼机井处,要走200多米远,很费力,而且每天都要七八趟。“帮她干点活也好啊。”黄久生想。
  于是,1978年深秋的一个半弦月夜,等着人们相继睡下,山村里随即安静,黄久生便蹑手蹑脚下了床,带着绳子,挑着扁担来到机井旁。他把绳子系在水桶上,顺着井沿把桶放下去。随后弯着腰,双手拽着绳头,提着桶在井里使劲晃。一满桶提不上来,他就分几次把一个水桶装满。接着,再把一桶水分成两个半桶,挑着两桶水往李小姑家赶。
  小路崎岖坎坷,扁担摇摇晃晃,水不断溅在他身上,路面上溅洒出的一道道水印借着月光“折射”着他脚步的踉跄。右肩压疼了,他就把扁担换到左肩膀上……李小姑的院子里很静,她和丈夫黄传迅大爷早已睡下了。
  黄久生提着水,小心翼翼地走进李小姑家低矮的厨房,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水缸的高度到他胸口处,缸上面用一块木板压着。他轻轻地拿掉上面的木板,提起小半桶水,顺着缸沿往里倒。两桶水倒进去,水面不见长。
  于是,他又去挑第二趟、第三趟……一路上“呼哧呼哧”喘着粗气。
  挑完第四趟之后,黄久生几乎筋疲力尽了。望着前面李小姑家的房屋,他恨不得一步能走到她家厨房。
  “挑了这桶歇一会儿。”他心里这样想着,不料冷不丁脚下一滑,连人带桶全部掉进了路旁的塘里。月光冷冷,照着深秋冰冷的水。他顾不上浑身湿冷,一把抓住要沉下去的水桶,爬上了岸。
  脱下衣服拧了拧水,接着他对滑倒自己的地方狠狠地抽打,边打边悄声骂……随后坐在地上,想起早逝的母亲,忍不住啜泣起来。但他不敢哭出声,怕惊动了熟睡的乡亲,回应他啜泣的只有村里不时传来的狺狺犬吠。
  歇了一会儿,擦了擦眼睛,他双手支撑着地站了起来。从地上挑起扁担,转过身,他又朝水井走去……
  “挑到第十三趟的时候,终于把缸加满了水。”这时,鸡已叫四更了,他的衣服已经干了很多。
  ——那一年,黄久生13岁。
  两天后的夜里,黄久生再去挑水,却被黄传迅“逮”个正着。
  “柱儿啊,你可不能再挑水了。你有这个心就行了,你还太小,再挑膀子就长歪啦。”黄传迅哭了,黄久生也哭了——没有哭声,月光下,只有晶莹的泪……
  此后,为不让乡亲们过多操心,黄久生经常利用假期去卖冰棒或去砖厂搬砖挣钱贴补家用,直到17岁他高中毕业……
  
●【磨砺】17岁走出大山到省城工地上出现最小农民工●

  “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绝对不能再靠别人帮衬生活了!” 1982年,高中毕业后,生活困窘,加之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黄久生自己去挣钱养家的念头越来越。但由于在村里砖厂搬砖挣不到几个钱,这让黄久生深感迷茫……
  1983年春节,黄久生发现,到外面打工的李四方等几个人,个个都穿着气派的中山装回来了。李四方告诉黄久生,“在家里能有啥出息,一年忙到头,连顿饱饭都不能保证”,外面的世界很大,挣钱路子也多,“比窝在山里出息多啦”。
  李四方还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外面挣大钱,买辆拖拉机,车上装一车家具,往村口一停,要多神气就多神气。”
  “挣钱希望终于有了。”于是,那年春节刚过,黄久生便与几个老乡一道,走出了大山,踏上了北上郑州的打工之路。
  “初来郑州,开始一直找不到活干,但也不能闲着呀。”于是,黄久生就在老乡帮助下,走街串巷卖了一辆旧自行车卖起了大米。腿跑疼了,脚磨破了,嗓子喊哑了,他都不在乎。李四方的话让他谨记难忘:出来就不要怕吃苦,怕吃苦就别出来。
  1983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黄久生被介绍到郑州一家建筑公司打零工,成了这家工地上年龄最小的农民工……
  “那时候,人人盼望揣钱回家过年,可久生却怕过年,他还巴不得过年日期能往后推迟得远一些呢。”黄久生的工友们说,1984年春节放假,民工大部分都回家团圆了,但“因为出来一年也没挣到钱,路费又很贵,黄久生就没敢回家”。
  大年三十的夜晚,郑州街头巷尾灯红酒绿,欢声笑语,鞭炮声声,祥和的节日气氛勾起了漫无边际流浪的黄久生的思乡情绪,他想念帮他的乡亲,想念自己可怜的妹妹……他知道这个大年夜,自家破屋里的桌子上,妹妹一定会摆上属于他的那双筷子。泪眼蒙眬中,他仿佛看见严父正在哄着妹妹吃年夜饭……
  就这样,想着,哭着,走着,记不清几更时分才转回了寄宿的工地帐篷……随后的几天昼夜更长,工棚里艰苦、凄清的异乡生活,让他考虑到要靠干建筑这行挣大钱,必须有过硬的技术……
  于是,年后,工程开工后,为学技术他工作倍加心细起来。总是借搬砖和提灰时虚心地向师傅请教,向工友询问建筑知识。从支模、砌砖,到看图纸、摆线,他都一一熟记着。下班之后,回到工棚,他也总是一个人不停地在那里摆弄。而且,自从他到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工地打工后,为了学习建筑方面的知识,还省吃俭用,不断购买书籍,常常深夜苦读。“一天深夜点蜡看书的时候睡着了,他的头发被烧焦了一大片。”工友们回忆说……
  
●【打拼】带着乡亲去闯荡建筑行业成“铁鸟”●

  1986年春节前夕,阔别家乡三年的黄久生雇了一辆拖拉机满载年货,突然回家。当车开进村里的时候,整个小山村一下子炸开了锅。
  “我们真是没有白帮柱子,他打拼出来样儿啦!”领到黄久生带给他们的糖果、核桃、点心、肉等年货,乡亲们感慨万分,激动不已。
  但当看到家乡低矮的房屋,破旧的道路,买不起衣服,过年没有钱买年货,依然贫困如故时,黄久生短暂的喜悦突然消减,且心情愈加沉重起来——虽然三年里,他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些钱,但“那点钱对于改变家乡的窘境来说简直‘滴水车薪’”。
  “怎样才能让村里摆脱贫困呢?”在家过年的几天里,他一直愁眉不展。最后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把全村的年轻人都带到外面去闯荡。
  于是,春节过后,由他从家乡带出40多劳务人员,呼啦啦出现在了郑州的建筑工地上……
  此后的几年,由于诚实守信、体贴入微的人格魅力,黄久生带领的施工队伍不断“扩军”到了几百人。并且由于队伍干活细致、塌实,作风严谨,不但赢得了同行和中建七局领导的肯定,而且还博得了“河南建筑业的铁鸟”雅称……
  
               ◆【下篇:反哺】报恩情怀让他爱满人间◆
  
●【仁爱】11年不辍照顾680余户鳏寡孤独家庭●

  “众乡亲们跟着我在外拼打这么多年了,家乡人的生活也该改观了吧?”1995年底,在外出几年的黄久生,抽出时间再次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家乡。
  但这一次,又让他吃惊不小:“快10年了呀,家乡的发展怎么还这么缓慢?”很多鳏寡老人过年了也买不起米、面、油、肉,甚至还是买不起御寒的衣服。又到镇里的其他山村走走,发现鳏寡老人情况大致相同。后来去镇里民政所一打听,双柳树镇共有289户孤寡老人,加上五保、特困、伤残老人,共680多户。
  想着这些孤苦老人们,联想起缺衣少食的童年,黄久生悲感交加,心痛不已。回到郑州后,他连续失眠几夜没睡好。“我们那里政府穷啊!我个人总觉得不想法帮帮这些老人,心里就不会舒服了”。
  于是,1996年春节还没到,黄久生便早早地把2万元钱送到了潢川县双柳镇原党委书记胡国平(现任潢川县副县长)手里,委托他为镇里的680多户鳏寡孤独家庭买米、买面、买油、买肉,“让他们的春节过得丰盛些吧,毕竟都是老人啦”……
  此后,每当逢年过节,黄久生都会提前想到家乡的这些孤寡老人们,而且每次的捐助费用都在增加。
  “我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好,老人们的生活状况自然也会越来越好的。”就这样黄久生默默地把这项沉甸甸敬老“事业”坚持了下来。
  双柳树镇现任党委书记刘春明说,从1996年至今,11个年头里,黄久生每次用于这些老人的捐助现金,3万到5万不等,有时候一年几次捐款。另外,“镇上村村通工程,他还一把拿出了7万多”。
  “从1996年开始,十一年来,黄久生每年都通过民政所,给这些家庭打钱。每年买米买面买肉的钱没法统计。有时候他会直接给那些困难家庭送钱送物,所里也无法统计。”双柳树镇民政所所长余辉说。
  9月9日,因为听说家乡正在建设的镇敬老院急缺资金,他便筹集了5万元现金连夜赶了回去。
  “冬天快到了,老人的事情要紧,耽搁不得的。”9月10日早晨,双柳树镇现任党委书记刘春明从黄久生手里接过钱后,咬紧嘴唇,紧紧地握住他的手,长时间不放,最后眼含热泪只说出了一句:“久生啊,好兄弟”……
  
●【情结】敬老院老太:“我看不见,一听就知道是久生来啦”●

  9月10日上午11时许,潢川双柳树镇晏岗村光荣敬老院里,13个老人正分散地在院子的阴凉处坐着,有的在石桌上下象棋,有的在敬老院门口聊天。这时,黄久生的轿车从门口的山路上开到敬老院的门口。
  “二姑,我来看您老人家来啦!”黄久生下了车,和门口聊天的一个老太太打招呼。
  “哎呀,你是久生吧!”“二姑”拄着拐棍站起来。
  “二姑,是我,久生,久生来看你们来啦!”黄久生抓住“二姑”的手。这时,敬老院的院长和里面不少老人都出来了。
  “久生来了,久生来了!”一群老人吵吵嚷嚷地围上来。黄久生见状忙和随来的两个人,从车后备箱里提出来20多个纸盒子。
  “久生又破费了。你挣个钱也不容易啊。”看着黄久生提出来好多棉袄,66岁的商鼎炫老人不知道说什么好。黄久生笑了笑,“您老试试,看合身不合身。”
  “久生真是个有德行的孩子。对我们五保老人,那是没啥说的。我们临死都换不上他的情!”71岁的宋时会老人哭着告诉记者:“建这个敬老院,他出了不少钱,每年过节,不是亲自过来送东西,就是给敬老院寄钱。你说,我们这些老家伙,和他一不沾亲二不带故的,他图我们个啥?真实个好人啊。”宋时会老人想把黄久生再夸奖一番,但是,朴实的他再说不出华丽的词语。
  “他好得很啊,十多年了,一直惦记着我们。”76岁的何敬有老人接过话茬说:“有好多打工发财的,人家都想着顾自己家,他这十多年来,一直照顾我们,比亲儿子还亲呢。”
  黄久生打开了几盒月饼,让每个人都拿了一块,“先尝尝鲜”。此时,老人们个个眉开眼笑,有的还在试棉袄,有的在试皮鞋,根本顾不上吃。
  “二姑,你尝尝!”黄久生掰开一块,放在二姑嘴边。“呵呵,真甜。又花了不少钱吧?”黄久生笑而不答。
  “我看不见,一听就知道是久生来啦。你这个瞎二姑,可是没少享你的福啊!”“二姑”又说。
  敬老院的院长介绍,“二姑”今年72岁,从4岁的时候眼睛就瞎了,一直没有结婚,从敬老院建成就在这里。最多的时候敬老院里一共有18人,目前有13人。黄久生每年都要给院里寄钱,逢年过节还买东西,刨去建院时候花的钱,至少也有三十万元了。
  
●【感动】老人求政府帮忙找未谋面的“儿子”当面道谢●

  离开了敬老院,黄久生又马不停蹄地分别看望了其他几位老人,并送去了棉衣、月饼。
  在吕家枝老人家,黄久生关切地给老人试穿过棉袄后起身要走时。吕家枝连忙说了句“你等一下”,随后急忙跑到院子里,打开鸡笼提出来一只鸡,并顺手找了条绳子绑住了鸡腿。
  “这只老母鸡养了几年了,是土鸡,春天起我就一直想着等你回来炖了吃呢。你在郑州辛苦,带回去自己炖了补补身子吧。”老人说着,硬是把鸡往黄久生的手里塞。黄久生不要,起身往屋外走,吕家枝也赶紧从屋里追出来哭腔叹道:“久生啊,嗨,这孩子……”
  简单吃过午饭,又相继看望过几位孤寡老人后,黄久生来到张营村,由村支记黄真明带领着为该村的五保户67岁的熊少文老人送去了棉衣和皮鞋。
  “一辈子都没有穿过皮鞋,这鞋真好。”在熊少文老人家,见自己穿皮鞋的梦终于圆了。熊少文乐呵呵的,露出残缺不齐的牙齿。
  “又是这个叫黄久生的。”熊少文说:“好多年了,给俺们送了不少东西,也不知道他长的啥样。”
  “您不认识他?给您穿鞋的这位就是黄久生。”在旁边站着的村委书记黄真明告诉他。
  “啥?他就是黄久生?”熊少文有点不敢相信,“真的是他?看这事搞的,还让人家给我试鞋,多不好啊。我得好好感谢感谢人家。” 老人边说边把脸转向了单膝跪地为他穿鞋、刚刚站起的黄久生:“你就是久生啊,早听说你了,就是没有见过面,连谢谢都不知向哪里说去啊。”
  看着黄久生要走,老人拉着他的手非留吃饭。黄久生一再婉拒后,熊少文老人便拉着黄久生的手一直跟到停车的村委会……
  黄真明告诉记者,除了出钱照顾一些老人、救济贫困学生,张营村盖村委会办公楼的时候,黄久生还捐了4万元。
  “如果不把钱投到家乡,你的事业不是发展得更好吗?”走出村委会,记者忍不住问。
  “多少钱能买来良心?不讲良心事业做得再大能有啥用?”朴实寡语的黄久生用反问回答记者的同时,又像在自言自语。
  记者又问:“那为什么现在就送棉袄呢?”“小时候冻怕了!”黄久生说完眼圈红了……
  据了解,黄久生捐助的680多户鳏寡孤独老人中,绝大多数都没有与他谋过面,但老人们却都知道有一个叫“黄久生”的人,也都想见到他,当面道谢。
  据双柳树镇党委书记刘春明介绍,去年秋天,付营村刘营组75岁的潘正帮老人找到镇政府,非要请刘春明帮忙找一个叫“黄久生” 的人。
  潘正帮说:“这个叫黄久生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年年给我买吃的、穿的,还给现金。请政府帮忙,让我见见这个好心人,向他说声谢谢也好啊!”
  另据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经理刘清友介绍,因为很多民工逢年过节舍不得掏路费回家,黄久生经常把农民工的父母和子女接到郑州团聚,并免费体检、旅游,所有费用他全部承担。目前黄久生已被中建七局一公司聘任为项目部经理、工程师,同时,受组织指派,他还兼任着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的职务。
  “久生这人太仁义了,无论在哪里,无论和人认不认识,只要有人有啥困难,他就会想法去帮助。”一直跟随黄久生的工友李万均说:“白血病儿童小黄冠他捐了3万,打工救母那个白血病少年陈辉他捐了两万,有些贫困大学生上不起学他也捐款好几万,11年间,光为680多户孤寡家庭就花了将近百万……太多了。现在最多的时候,他一年能挣二十万元左右,这些年他把挣来的大部分钱都投到回报家乡和爱心事业上了,他就是见不得别人受苦……”


2013/9/4 16:20:39 发表 | 责任编辑:冯春华
本文共有评论 1 篇︱已被阅读过 791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
 
验证码: 9225  

 
友情链接: 武江起航网络┋CNH个性网址航┋诗歌报汝莲茶分销平台阿君软件工作室SEAGATE女子诗报韶关新闻网韶关民声网
名誉社长桂汉标社长冯春华┋诗社Email:fch928@163.com 五月诗笺微信公众号:maypoetry ┋ 网络技术:SEAGATE

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亦可转载,但必须署明作者及本站网址!
Copyright © 2008-2029 五月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6035号-3